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154000000007

第7章 中西流派(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宗教主义开始瓦解,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生存,所以存在主义应运而生。换言之,存在主义是在社会历史的推动下发展而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哲学。

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在1923年创建的,由法兰克福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以批判的社会理论为人们所熟知。

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他们的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广为流传,并以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着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的传统,受到了叔本华和新康德主义的影响,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主要应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头彻尾的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都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批判理论类似于社会理论,把认识批判和文化批判看成一回事,它既提出了总体性的理论认识要求,同时又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认识的可能性。

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其领导人哈巴马斯也开始了激进的社会批判,但在学术和政治方面开始倒退,这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衰落和瓦解。

什么是符号学

符号学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对记号的解释,后来则是形成对符号的解释或者研究符号的体系,被称为符号学。

符号学从广义上是研究符号所表达含义的人文科学,其中涵盖所有涉及文字符、信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以及手语的科学。可是,由于其涵盖范围过于广阔,符号学在西方的人文科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没有地位。一直到结构主义在20世纪下半期兴起,一些哲学家强烈反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于是就大量引用有关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的研究,因此,现在所说的符号学是在1960年才正式出现。

现代符号学之父被公认为是索绪尔,他的符号学原理在语言学中表现突出,最重要的一点是分清了言语和语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抽象的,是一种社会习惯;言语则是个人习惯的结果,是一种个人行为,并不适用于大众群体。

符号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路标等,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现代意义上来说符号学开始大众化、普遍化,不再是哲学界研究的专属品。

批判理性主义有何历史意义

批判理性主义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衰落之后形成的,因为一些学者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后来被称为“证伪主义”。

在20世纪中期,红极一时的批判理性主义由卡尔·波普创始,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批判理性主义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而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才向前发展的。

批判理性主义是哲学中第一个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把批判精神推到了科学发展的第一步骤。卡尔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同时,批判理性主义重视对本体论的研究,系统阐述了本体论的哲学主张。批判理性主义还大胆提出,可按照“可证伪度”的大小值与经验值作为检验理论和事物的标准。

批判理性主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什么关系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法国哲学史上出现的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以斯特劳斯等人的结构主义向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提出挑战,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结构主义,是从鱼目混珠的表面下挖掘其内在的规律和结构。第二次是结构主义内部的衍化,德里达、福柯等人要求消解结构主义的固定和僵化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

结构主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哲学流派,而是将具有不同倾向的语言结构主义实施者聚集在一起,兴起了一股哲学思潮。结构主义的产生与现代自然科学事物的深层结构相关,尤其受到系统和模型方法运用的启发。

结构主义的特征是从既定的语言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结构出发,解释所研究领域的现象。

结构主义对结构概念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是按照一定模式,由许多成分组成的;第二,把结构划分为深层与表层等不同层次;第三,认为结构作为一种理智和观念的存在,具有超越作为主体个人存在的意义;第四,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时间性。

后结构主义是在继承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改造的。后结构主义者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和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符号意义的无限扮演,虽然他们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同时,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质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同一研究体系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后者对前者是一种批判继承,体现了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一种现代哲学发展趋势。

什么是过程哲学

过程哲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一种以机体概念取代物质概念的具有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又被称为有机体哲学。过程哲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学等,以此形成了对宇宙的整体看法,所得出的结论也分为五个层面,即变化、持续、机体、永恒客体、价值混合。

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逻辑学家怀特海,其后的主要代表是哈特肖恩。怀特海把宇宙的事物分为“事件的世界”和“永恒客体的世界”。事件的世界中的一切都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体构成机体,从原子到星云、从社会到人都是处于不同等级的机体。机体有自己的个性、结构,以及自我的创造能力,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哈特肖恩在继承和发展了怀特海的观点上,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宗教唯心主义色彩,它突出强调连续性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是有感觉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过程哲学开始与基督教关系密切,同时又力图以系统论等新学科的成就来为整个学派的理论作论证。

诸子百家有怎样的产生背景

诸子百家形成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相对独立,所以各学派用自己的方法寻求政治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不稳定的年代,各国纷争此起彼伏,为了寻求一方安定,君主们开始招贤纳士,欲用不同的学说强大自己的国家达到霸主的地位,所以为诸子百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极速发展,于是出现了士级阶层,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着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同时,当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而当时的学者们都试图劝说各君王用自己的观点治理朝政,因此便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

诸子百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的学说立派,才开启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浪潮。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并集合了与此相关的所有学说和准则,是中华文明中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儒家思想由孔子最初创立的,逐步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准则,他总结出了一套有关“仁”的伦理思想,是以孝悌为基础,主要内容为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的具体阐释。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主张“仁者爱人”。后来,儒家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是仁义的,人之所以会变坏是受到了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而荀子则坚持“性恶论”,认为人性的善恶都是本质已经决定的,一个人有可能变善也有可能成恶,这要由后天的伦理教育所决定。

儒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它对宗教的伦理学进行诠释,儒学并不是一种宗教形式。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儒学发展成新儒学,即董仲舒儒学,极力将儒学信仰化和宗教化,并逐渐发展出儒教。此后,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将儒家主流思想延续下来,并对政治和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绝对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持续最久的意识形态,每个时代都对儒家学术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后世解读儒家经典的着作无数,各朝统治者选拔官员和人才多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

“儒分为八”是什么

孔子是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弟子学生众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相当复杂,而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因此在孔子去世之后,弟子对他的言论和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一些歧见。到了战国中后期,逐渐分化为八个不同流派,称为“儒家八派”。《韩非子》的《显学》篇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胡仲良氏之儒,有也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儒学内部分化而出现的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差异很大,但都自认为是正宗的孔子儒学思想。从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来看,八派中主要以孟子一派影响最大。

什么是易家

易家是先秦时期专门研究《周易》的学派,是一个独立于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的学术称呼。

早在周王朝建立之前,传说周文王演八卦,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易”的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周易》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大趋势,诸子百家的任何流派都无法脱离周易而存在。先秦时期关于研究周易的着作多达百余部,学说繁多驳杂,而这些理论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易学”。

易学并没有直接的学说体系,也没有固定的学术团体和核心人物,但是诸子百家的各学说中都有易家的影响。尤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庄子、邹衍等,更是直接通过对《周易》的创造性诠释,来阐发其哲学观、人生观和政治观。

易学发展到魏晋时期更加繁盛,魏晋玄学鼻祖王弼以《老子》释《易经》,令玄学之风盛炽盛数百年。此后,唐初儒学领袖孔颖达首次折中汉易与玄易,构筑了汉学、玄学走向宋明理学的桥梁。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立足于易学的哲学创新,标志着宋明道学的终结。

虽然易家没有完整的流派,但是在中国哲学界不可忽视,《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中国古代各哲学流派的影响显而易见。

名家有什么哲学观点

名家是战国时期以诡辩着称的学派,公孙龙是名家的核心人物。

名家是战国诸子百家之一,喜欢钻研“名实关系”,偏好辩说理论,开启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道路。名家最著名的一个论题是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在“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中,白马是个别概念,马是普遍概念。严格地说,这个具体的白马只会与个别相联而存在,而马的概念也只能通过白、黄、黑等个别的马而存在。这个论题凸显名家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事物的统一性中包含着差异性,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有矛盾又有统一,所以“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不是表示简单的等号,而是表示一种辩证统一。

除了白马非马之外,名家著名的命题还有许多,比如“坚白石”探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狗非犬”探讨口头与书面的关系、“飞矢不动”是较早的相对论研究、“犬可以为羊”是较早的生物学研究、“鸡三足”和“目不见”探讨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等,对很多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正是由于名家的出现,才填补了中国辩论哲学的空缺。

什么是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得名于创始人墨翟,世人称为墨子。墨家在先秦时期极为兴盛,但是到了汉代初期已经衰落,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基本上完全消亡。

墨家在先秦时期代表了手工业者的利益,他们不满儒家的贵族特权,反对儒家的烦琐礼仪和等级秩序,认为天下人人平等,而且“爱无差等”,无论是奴隶还是贵族都应享受人的权利。墨家学派的学者大多数来自社会下层,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他们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作教育的目的,将艰苦实践作为践行墨家理论的基础。因此墨家学者居住在野外草棚当中,不穿华服,不食珍馐美味,身体力行最简朴艰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