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154000000009

第9章 中西流派(6)

两汉经学是什么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开创的孔孟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而两汉经学则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汉代初期天下统一,在政权上必然需要统一的思想。早期儒学以宗法、地域、血缘为核心形成了政治伦理观念,而儒学一旦经典化,将其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官方思想,则需要发展出更为系统的理论,长久为统治阶级服务。

于是,以董仲舒和刘歆为代表的经学家,将“阴阳五行”等民间宗教观念引入儒家学说中,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儒学新模式,确立了皇帝不可撼动的“天子”地位。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侧重阴阳,将阴阳看成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用来为皇权制度下的等级名分进行辩护。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则侧重五行,他将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五行相克”理论进行改造,变成了“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说,为汉朝取代秦朝披上了“奉天承运”的合理外衣。

正是因为这种改造,儒学得到了汉代帝王的青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官学,汉代上下经学研究也开始兴盛。

谶纬是什么

谶纬是儒家思想经学化发展的一个现象结果,儒家思想自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开始,就蒙上了一层贯穿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与古老的民间宗教思想相结合,发展出两汉十分兴盛的谶纬神学。谶纬之学里面充斥着各种民间宗教意识,包含神秘的预言、隐语、巫咒、神启等,比如天降异象、祥瑞之气、帝王之梦等。这些谶纬深受民间百姓的认同,儒家的门生都要记诵谶纬预言,朝廷上议事也要引用谶记和隐语。汉代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领域内,到处充斥着谶纬崇拜。

谶纬杂糅在儒家经典中,推动儒学在很大程度上维持正统地位,但同时也使儒学神秘化、宗教化。谶纬在汉代的经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并对儒学发展方向产生了以下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将儒学进行宗教化改造,孔子被尊为神秘的儒教教主;第二,儒学典籍《春秋繁露》以经学理论阐释了谶纬神学;第三,汉代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多以谶纬作为标准和依据。

玄学有何玄妙之处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杂糅了儒家经义,以代替烦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流行哲学。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宇宙最终存在问题,这也是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

玄学是对道家的改进和发展。“玄”字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认为“道”极其幽深微妙。

玄学家们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以统称为玄学。玄学家在魏晋时期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学识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大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倡导任性而为,只有少数依然维护着封建的伦理观念。

玄学将《老子》《庄子》和《周易》看作经典,并合称为“三玄”。玄学家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和《庄子》注解《易经》。他们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而“有”是各种物质的本体。玄学用思辨的方式讨论天地和万物的存在依据,形成了“贵无”和“崇有”两大派别。

虽然玄学探究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本体问题,但玄学和科学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玄学是单纯的用思路考虑问题,研究问题,而不讲究依据,属于一种唯心主义思想。

什么是理学

理学又被称作道学,是活跃于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潮,也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唯心主义,由北宋程颐、程颢兄弟建立,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形成了朱子理学。

理学产生于北宋,在南宋与元明时代极度盛行,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理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理学是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朱理学,是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理学主要研究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理学家虽然对此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程颐、程颢兄弟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理为本体,气为虚的学说;而明代的王阳明则提出心为本原的学说。

理学可以看作是儒学的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积累的成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持续时间很长,对宋代以后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影响很大。

什么是龟山学派

龟山学派,又称为道南学派,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学派。创始人杨时是二程的弟子,由于杨时的号是“龟山”,所以学派因此而得名。龟山学派的主张坚定明确,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学变法,强调儒家经典才是正统,将《大学》视为学者入门的必读书目,《中庸》则是圣学的开源经典。

龟山学派将发扬儒家“洛学”视为重责,认为“天下只是一理”。在人性论方面,该派认为善性就可以看到其本质,恶性若是萌发则违背天理,人性上不能有丝毫为恶之处。学派还强调必须下一番“格物致知”的功夫,才能明确为善的道理,凡事都要顺应天理才是正确的做法。龟山学派主张为仁由已,坚持反身自省,是从二程理学过渡到朱熹理学之间最重要的中间环节。

龟山学派是南宋初期的思想指向标,一直在世人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直到朱熹理学的盛行,龟山学派才失去了主导地位。

永嘉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永嘉学派是浙东学派的一个分支,形成于南宋时期,是浙江永嘉地区一个提倡功利的儒学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和“功利学派”。

永嘉学派是最早提出“事功”思想的,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反对某些道学家的空谈义理。学者们认为方法不能离开事物,反对只有思想没有实务。永嘉学派继承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提倡“学与道合,人与德合”,杰出人物应是“实德”和“实政”的结合,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找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反对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

永嘉学派将儒家的学说和现实相结合,使儒家的学说不至于完全陷入纯粹讲求个人的心性修养,从而使它成为南宋儒学的一个重要表现。

阳明学派的具体影响有哪些

阳明学派又称作姚江学派,因创始人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世称为阳明先生,所以将其创立的学派命名为阳明学派。

阳明学派思想重点在于“致良知”,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在日本及东南亚都引领起哲学思潮。

王阳明所提倡的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需去除人欲,恢复良知。心学教导人们破除心中贼,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和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一样,初衷主要是针对统治阶层,教育统治者体恤民情和施仁政而提出的。同时,心学倡导人们用内心的良知抵御外部的拜金主义。从古至今,人们在金钱面前会显得踟蹰犹豫,但是王阳明的思想在经过推广之后,会引发人们对拜金的思考和重新审度。自王阳明思想提出之后,学者们纷纷将其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心学有助于社会兴除利弊,改良了社会风气,破除了社会的封建迷信,促进了社会理论的正确发展。

阳明学派虽然以心学为核心思想,但是其思想大部分应用于社会和伦理,并以政治改良为目标,因此,它对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什么是东林学派

东林学派是明代末期的一个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讲学与议政相结合的学派,得名于创始人顾宪成和高攀龙在东林学院讲学,学者们自称为“东林党人”。

东林学派是中国15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危机发展的结果,明代神宗万历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一部分在朝的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绅,以及知识分子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同时农民起义频发,新兴市民反封建斗争激烈,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应政治要求而产生。

顾宪成尊奉程朱思想的本体论,认为“理”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和法则。在“理”与“气”的关系上,主张“理”在“气”先,“理”是主宰,“气”从属于“理”。他同朱熹一样,把“理”也称为“太极”。顾宪成继承了朱熹的观点,也说“性即理也”“性,太极也”“性,天道也”,把人的本性问题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