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特殊材料铸人生
17148600000038

第38章 人们眼中的颜鸣皋(4)

记得在当时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我的博士生导师陈南平教授向颜院士介绍说:“这是朱知寿同学,现从事钛合金材料晶体学织构方面的研究,马上也面临博士论文答辩了。钛合金是一种航空材料。他如能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也许能发挥点专业作用呢。”让我一辈子不能忘记的是,陈南平教授的话音刚落,颜院士马上就对我说:“不错,钛合金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现在搞得很红火,不但在航空上应用日益广泛,而且在医疗器械和高尔夫球头等民品开发方面效益明显。你毕业后就申请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来吧,会有你的用武之地的。”听了颜院士的话,我如沐春风,有了一种归属感。因为当时我正面临着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选择,虽然当时已经联系了两所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但都因它们偏重于相图计算或材料物理等理论研究而没有最终确定,而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应该是我的最佳选择。特别是航空钛合金材料还是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所以,我博士毕业后就真的来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工作了!

回想当时我的心情是既紧张,又感激。紧张的是,如果颜院士当时拒绝了,或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当时没有博士后流动站,那就难有机会从事航空钛合金研究了。感激的是,颜院士居然这么爽快地答应了。为了能让颜院士录取我,我提交的第一份“申请材料”就是我的博士研究论文了。记得陈南平教授对我说,聘请颜院士作为我的博士论文校外评阅专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颜院士既是早期晶体学织构研究专家,同时又是钛合金材料专家,我的钛合金晶体学织构研究毕业论文可以作为一份进站的“申请书”。就这样,我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当时,颜院士还特意安排了三位钛合金行业知名的、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长期从事航空钛合金应用研究的指导老师,他们是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曹春晓研究员、时任钛合金研究室主任马济民研究员和现任北京市人大代表的高扬高级工程师。我就在这样一个阵容强大的博士后指导小组指导下工作,出站后留在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一直从事航空钛合金材料研究工作。

秘书工作,加深师生情谊

1996年初,为了协助院士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所里决定为颜院士配备兼职学术秘书,帮助颜院士处理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学术活动等有关事宜。颜院士又一次挑上了我作为他的兼职学术秘书,并亲切地鼓励我说,兼职秘书不会太占用我的日常科研工作时间的,只当有事情时才通知我,平时的日常事务他都可以自行处理。尽管如此,我当时仍认识到,虽然担任颜院士的兼职学术秘书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但还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胜任这一工作。颜院士已经看出了我的顾虑和担心,又说,自己日常的工作由院办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我只是重点在学术方面辅助些工作就可以了。颜院士谦和的态度、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尽我的最大努力,协助颜院士做好工作。

就这样,在10多年的兼职秘书工作中,颜院士在工作上更加关注我的科研进展和发展,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上给予我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与颜院士一起外出参加国家年度科协大会、专题学术会议以及各类邀请学术报告等活动中,颜院士也经常在繁忙的会议日程安排和接待客人谈话之后,不忘与我谈谈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为型号攻关、预先研究和专业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细致的要求和建议。在与颜院士一起的日子里,我有时需要整理他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成果、个人事迹与简历等资料,有时参加颜院士与他的许多老朋友、国内外著名教授和科学家们的座谈会。例如,2000年11月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庆祝师昌绪、肖纪美、颜鸣皋三位院士80寿辰会议,2002年在成都召开全国科协大会期间颜院士与老朋友陈能宽院士的亲切座谈会等,有时阅读或与电视台一起采访颜院士在海外求学经历、在建所时期的艰苦创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蒙难与坚守、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奋图强、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呕心沥血、在住院疗养期间对研究院的发展念念不忘等。所有这一切,让我在不断增进见识、扩大接触面的同时,内心也在一次次地受到极大震撼,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像颜院士一样的无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广阔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也在时时刻刻激励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一代不断努力奋进,攀登科技高峰!

在生活上,颜院士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理解。记得我博士后进站时刚刚从学校宿舍搬到研究所,颜院士就来到了我家里了解我的搬家情况。当颜院士看到我家的许多生活设施还没有购置到位时,很是着急,我说大部分家具都已经订好了,一周之内可以到位。颜院士这才放下心来。从此,颜院士在晚饭后散步时,经常来到我家里看望,询问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还有没有困难,要多注意身体,劳逸结合,等等。有时,还带来颜院士浙江宁波老家的海鲜特产与我分享,让我也常有回到自己家乡的感觉。

应用研究,辩证思想指导

颜院士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为我国航空工业和材料技术发展提供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航空关键材料技术立足国内实现自主保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对我影响最深、体会最切的是颜院士提出的开展应用研究“三结合”辩证科研指导思想。颜院士是在1978年为了适应我国航空工业由最初的仿制阶段向自行设计阶段转变,为解决航空材料为新机种设计和原有机种定寿、延寿服务的问题,正确提出了航空材料应用研究的定义、地位、内容和四大特征等,并指出了开展应用研究要实行三个“三结合”的指导思想,即“设计、生产、使用三结合”,“材料、工艺、测试三结合”,以及“结构强度、材料力学、显微组织三结合”。

2005年11月,颜院士应邀参加贵阳院士大会,我有机会帮忙整理一篇《关于加强航空材料应用研究和宏微观相结合的几点体会》的PPT会议报告,于是就对颜院士提出的三个“三结合”的思想和相关文献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结合自己10多年从事航空材料应用研究的体会,让我更加意识到,航空材料应用研究的三个“三结合”指导思想是多么的精辟,多么的具有哲理性,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颜院士在报告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际科研案例,从金属晶体学织构形成机理开始,到金属门槛值测试计算;从晶体取向对定向合金性能影响,到疲劳寿命预测和修正等,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应用研究的“三结合”中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核心思想,而所有这些例子涉及的方法和思路,对开展航空材料应用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我本人启发颇大。我也推荐给研究生和有关协作单位开展认真学习,以便更好地开展航空材料应用研究,少走弯路。

人才培养,倾注毕生心血

颜院士的爱才和惜才之心人人皆知。在多次的航空工业发展咨询报告、航空百年特邀报告以及航空材料发展建议等场合,颜院士大声呼吁“重视航空材料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作,要特别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新世纪技术骨干与创新型学术带头人,满足航空科技日益发展的需要。”在颜院士的努力下,以他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于1981年首批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均是航空工业的第一个授予单位和流动站,满足了航空材料研究的招生需求。至今,颜院士已经培养了15名硕士、23名博士、10余名博士后,而且均已成长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航空工业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

作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每次院学术报告、博士生答辩会、博士后出站报告、研究生开题报告以及其他学术会议,颜院士都几乎没有缺席,积极参加。

记得在我做博士后研究期间,颜院士经常打电话询问我的研究进展情况。需要分析具体试验数据时,到颜院士办公室讨论,经常过了吃饭的时间,我怕影响颜院士下午的休息,想到第二天再讨论,但颜院士常说,有问题随时到他家里讨论。

还有一次,2006年1月我的硕士研究生王新南临近毕业论文答辩,想邀请颜院士参加答辩会,并邀请作为硕士论文的评阅专家。当时,我担心颜院士时间忙,也担心影响颜院士的休息。没有想到,颜院士一听到这一消息,不但爽快答应,而且非常重视,认真评阅了论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评价和建议,认为这次答辩会标志着“航空钛合金材料研究第三代人才梯队已经形成”。颜院士对我院研究生新生力量的培养寄予了多么深切的期望,每次顺利通过一名研究生答辩,看到青年一代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独立见解,颜院士是多么的欣慰。所以,颜院士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一定非常高兴地参加我院所有研究生的论文答辩。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