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在沈阳视察了“十一号工程”,对于国产化工作,他提出了“先描正楷,再写草书”的原则。本着这个原则,空军和工业部门对国产化方案做了调整,并于1998年12月上报了《苏-27国产化研制总体设想汇报》,重新确定了国产化飞机研制的指导思想、总体安排和经费需求,提出苏-27飞机国产化研制主要涉及两大任务,一是解决机载设备体制的兼容和弹药的自主保障问题,这需要进行部分机载电子设备和弹药的加换装与替代,此项任务命名为歼11×;二是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新研制的航电系统和新型的空空导弹,实现国产化,此项任务命名为歼11×,拟用×年时间完成设计定型。
作为“十一号工程”的总设计师,李明心里很清楚,对于这样一种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而言,空军能否真正完全掌握它各方面的性能,挖掘它最大的作战潜能,其实都取决于国产化能否成功。因为只有真正实现了国产化,才能真正掌握飞机的核心技术,那时候飞机才真正是我们自己的飞机。所以,相对于之前的引进与打通生产线,他感觉到压力更大,当然干劲也更足。
1999年10月25—27日,在沈阳召开了苏-27飞机国产化方案评审会,李明代表总师系统做了国产化方案报告,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报告中所提出的国产化实施技术方案、技术途径和研制进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最终,评审会顺利通过了这份国产化方案报告。然而,直到2000年3月,工程领导小组才发文,要求抓紧开展体制兼容与自主保障的歼11×的研制工作,而对国产化方案的飞机,设计师系统可按空军的主要作战使用性能要求,开展方案论证和顶层设计。2000年8月,苏-27飞机国产化技术方案评审会和成品协调会在沈阳召开。至此,“十一号工程”飞机国产化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尽管国产化任务在2001年才获立项,飞机的研制总要求在2002年才被批准,但却要求在××××年完成设计定型,面对高标准、严要求的国产化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前期的谋划周到细致,准备工作充分,国产化任务进展较顺利。
摸透消化
按总合同的规定,俄方仅提供用于生产的设计资料,有关飞机的原始设计资料,俄方均严格控制,对必须提供的资料也做了简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掌握设计主动权就必须要消化摸透苏-27飞机的设计技术,不仅做到知其然,而且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这样将来才能在其基础上举一反三。因此,技术摸透工作对型号工程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为打通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持,又是实现国产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其实在建所初期,601所就做过同样的工作,全面摸透米格-21的设计,为自行设计研制歼8飞机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在准备翻译发图时,李明就要求各专业组制订摸透工作计划,深入开展摸透消化工作。
随着许可证资料陆续运抵沈阳,601所在翻译发图的同时,也在有计划地全面开展对苏-27飞机的技术摸透工作,主要包括飞机总体布局及重量重心的研究分析,利用飞机理论图建立飞机几何外形数学模型;收集整理许可证资料中的气动力数据,建立气动力数据库的框架,设计并加工全机高速、低速和进气道风洞试验模型进行试验,以及对飞机强度设计规范和准则进行研究分析。
结构部的材料专业在翻译发图时,认真整理了全机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牌号、品种规格、所执行的标准与工艺条件,以及所用的标准件及其标准等,从而为材料国产化的方案研究提供了依据。强度专业建立了全机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各种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既为0016架飞机的全机静力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持,静力试验结果又检验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与准确性。颤振专业的摸透分析最初是按照已有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的,但飞机的颤振特性的计算结果与飞机地面共振试验实际结果不相符,一时没找出原因。后来,颤振专业的钱卫查阅顾诵芬院士翻译出版的苏霍伊设计局为庆祝建局50周年而出版的论文集时,看到其中有一篇介绍苏-27飞机颤振计算分析的文章。之后,根据合同中有在建线过程中对中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提供技术支持的条款,李明让黄季墀副总师向俄方发函,要求俄方派专家来讲课和答疑。俄方派来的专家正是该论文的作者。钱卫通过与俄方专家研讨,弄清了苏-27所用的颤振分析方法。
对苏-27飞机上的各类数字装置中的软件进行摸透分析,是李明主抓的工作之一,要在飞机上加装或换装中方的制导武器,只搞清硬件接口是无济于事的。李明动员ACT的老战友贾忠对软件进行分析,不久,贾忠就提出了开展这项工作的计划与建议,经上级领导同意后,李明组织了多个单位联合开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经过3个阶段的接力攻关,终于取得了成功。631所原所长周耀荣和杨兴复主任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最后在601所的半物理试验环境中,从POP的角度对加装了霹雳×导弹的火控软件的整个系统进行了试验与分析,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此外,在分析摸透过程中,李明还抓了非许可证成品的研究分析。广义地说,非许可证产品还包括材料、标准、标准件、火工品等,但真正列入合同中的非许可证产品目录清单的主要是大量的连接件。此类产品在建线生产阶段可以向俄方采购,但要实现国产化则必须选用或研制可替代的合格产品。由于各个专业认真按要求开展了对比研究,加上国内企业的大力支持,因而在规定的期限内研制出了替代产品,为国产化解除了后顾之忧。
歼11×飞机的研制
国产化论证之初,歼11×飞机的任务是部分国产化,即解决空军在训练和使用苏-27CK战斗机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是机上电子设备与我国的地面设备体制的兼容,如航管应答机、数传导引设备、导航与着陆系统、卫星导航设备等;二是武器弹药的自主供应问题,因为购机时配备的弹药基数很少;三是人机界面的汉化问题,中方飞行员对机上的俄文标识与显示的信息不太适应;再就是地面保障设备的国产化。经过多轮加/换装方案的研讨,针对各承研单位产品成熟度的不同,总师系统提出分阶段来完成加/换装工作。由于空军的急需,为加快研制进度,一方面上报技术方案并同军方进一步协调研制总要求,另一方面全面开展加/换装飞机的实质性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