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7146800000051

第51章 以“时事”为切入点的实践教学在“概论”课中的应用(4)

(二)课堂展示,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在时事点评播报的基础上,笔者承担教学的两个课堂共有35个小组进行了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中,有近80%的小组运用了时事播报环节的素材作为分析案例,并结合之前在时事播报点评环节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了,而且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比如,有小组在时事播报的时候,曾向大家介绍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的事件。当时,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是否导致中日之间冷战时代的到来?抑或是中日之间的再次战争?对于日本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作为崛起的泱泱大国,该以何种心态对待岛国这种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升级?他们说正是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在之后的小组课堂展示中,选取了“我对中国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认识”这个主题展开研究。在展示中,他们从当下中国的外交形势入手进行梳理,尤其分析了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进而结合教材第十三章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有关内容,不但深入剖析了外交的实质,而且对中国的外交策略进行了分析,并进而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与实质进行了提炼和总结。还有小组在时事播报点评环节,播报了不少由于贫富差距悬殊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剧的事件,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对此,有小组在课堂主题展示的环节,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把引发社会矛盾、冲突的收入分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思考。在展示中,他们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并对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收入分配问题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收入分配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提出了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在课下与他们的交流中,他们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训练,觉得自己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有了很大提升,收获很大,为自己今后开展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锻炼效果。

经过时事播报点评阶段的提出问题,到课堂展示的解决问题,学生们还提到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理论讲解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原先学生们的印象是,老师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并未花费更多心思去了解学生的感受,使得很多时候学生听着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共鸣,课堂死气沉沉。但是,通过让同学们关注时事,引发思考,提出问题,进而教师在课堂讲授到相关章节时,运用理论结合同学们之前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去讲解,就会收到良好的成果,使得学生们也更容易接受枯燥的理论。比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他们之前所提出的如何在经济转型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有之前一些同学所感兴趣的现在的土地流转现象是否会导致重新发生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章时,和同学们讨论了政府开支透明化问题以及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问题;在讲到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时,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在讲到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时,还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西方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何在,中国到底在哪些方面对其构成威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等等。通过带着这些问题去讲解,同学们听课的认真度比以往有了很大改观,课堂气氛也逐渐活跃起来。

此外,对于课堂展示的成绩评定,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委团进行打分的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除展示小组以外,每个小组由教师选出一名代表担任评委,从课堂的表现来看,担任评委的同学们都非常认真,按照老师所拟定的评分标准对展示小组进行打分。除打分任务以外,评委团的同学还要对展示小组的展示点评、提问,由于有这样的任务在身,他们都表示会更加认真地听取展示小组的发言。可见,这种方式对于有效调动同学的课堂主动参与性,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但是,就整个课堂表现而言,其他未担任评委的同学在听取展示发言时,状态并不尽如人意。在课下,笔者也和这部分同学交谈过,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多少了解到,由于并没有担任评委的任务,所以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对此,教师应当采取评委点评和其他同学点评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注意力。

(三)社会调查,探寻真知

带着课堂上对所学理论及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利用假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课堂的时事播报点评以及主题展示,让同学们所获得的更多是间接经验的话,那么,深入到社会内部,对自己所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则是获得直接经验的好机会。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对他们的理论水平、社会经验、实际能力都起到了良好的锻炼作用,而且通过对许多社会问题、现象的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应当说,社会调查实践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形式。

从学生们社会调查实践的选题来看,很多小组选择了“概论”课堂中经过时事播报点评及主题展示后,那些思考更加深入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亲身进行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比如,从时事播报中提到的异地高考改革的问题,到题为“中国教育现状分析”的主题展示,在社会实践阶段,有小组就对结合异地高考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撰写了《北京市异地高考现状公民认知度调研报告》;还有小组从时事播报中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房屋拆迁问题,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居建设”的主题展示,再到深入农村,专门就家乡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调查,诸如此类的调查选题还有很多。笔者在对这些小组进行指导的时候,同学们就谈到对之前课堂进行时事播报或者主题展示中曾经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很感兴趣,但是之前的认识毕竟主要都是从网上的新闻报道还有课本中得来的,所以更希望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直接深入到社会实际中,得到更多一手资料和直观的体会、感受,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最后同学们所提交的调研报告来看,这些小组撰写的报告无论是理论准备方面,还是实际调研方面,都很充分且有针对性,而且还进一步得出了很多有见地的结论和建议。

在此,笔者也摘录一些同学们调查报告中所谈到的体会和感谢。有同学写道:“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同学说到:“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加的‘接地气’,许多原先在课堂中讨论和思考的问题,现在亲自实际调查,对一些问题看得更真切了,更清楚了。”也有同学说:“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真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相信,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同学们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这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还有同学谈到:“为了让调查更有意义,我们对选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反复讨论;为了一份问卷会不断去修改,以完善所需要的数据;为了使调查更全面更客观,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是别人的误解和敌意,但是在得到成果后,我们更多收获的是喜悦。无论怎样,这对我们而言都是一种历练,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可以说,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了社会和国情,真正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

从以上学生对三个教学实践环节的评价反馈来看,这样一系列环节和内容的安排设置是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的,实践证明,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式。虽然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优势,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

江大伟,男,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合著著作一部《〈新民主主义论〉导读》,参编出版著作两部;在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建国以来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被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问题研究”。主持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研究”。2012年入选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姚小玲教学技能与方法工作室进修学习。

注 释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2].《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