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马骁毅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断乳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发生变化和不断形成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各项事业尤其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西方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入,有些思潮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人生观发生混乱。“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的变迁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二是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一种张力关系。”[1]随着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样性、个体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青年学生容易被物质利益所左右,从而出现思想上的波动和价值选择上的迷惘。一些大学生趋向于追求个人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实现,集体意识淡漠,为人民服务思想淡化,社会责任缺乏。然而,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各种新思潮涌入就越多,尤其是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各种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功利化、虚拟化的主体使以往固有的道德规范日趋失范,对现代人的道德能力提出了挑战,更加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仅我国,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课程,树立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他们要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传媒的迅速兴起,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相互渗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领域与我国的联系日益频繁、交往日益广泛,国外各种社会思潮也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不仅一刻也没有停止,反而在网络时代更加突出。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思维的速度快,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思潮的冲击。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体制大转换、结构大调整、利益大调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是优秀青年的集中地,高校中的青年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上述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新问题,造成了人们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同时,也为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为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提出了新挑战,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教学方法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已逐渐深入,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改进,许多教师已经摸索出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具有抽象、枯燥的特点,正因为这样,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变得具体、生动起来。然而,当前却存在某些教师的讲授照本宣科,不联系国际国内形势,不面对并解答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联系学生对教学要求的实际,这样的讲授,对理论无法做出深入透彻的分析,无法解答学生面对的理想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迷惘,也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结果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渐渐失去兴趣,甚至厌恶、排斥,无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作用。
第二,单向灌输效果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决定了灌输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灌输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生硬灌输。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在课堂上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就隔断了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结果是教师不会知道学生愿意听什么,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需要解答哪些疑难问题,从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会有所提高,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也不会学到多少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有意义的内容,听课时注意力分散、缺乏兴趣,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堂教学手段陈旧单一,缺乏互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普及,会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都差异较大,以至于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演示简单地视为黑板的替代品,没有充分发掘多媒体的各项功能;有些教师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之后,就完全不使用黑板了;有些教师则是课前制作好课件,课堂上就仅仅变成了演示课件的简单操作者,不注重讲解了;还有些教师不重视主动探索多媒体教学手段下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其结果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启迪思维的功能更是无从谈起了。
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避免这些问题,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多教学方法,本文重点讨论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三种教学法各有侧重,案例教学法侧重于教学内容设计,体验式教学法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互动教学法则侧重于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构建。三种教学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适用于难度较大的理论讲解,体验式教学法适用于难度适中、学生能驾驭的内容讲解,互动教学法适用于易于联系实际的内容讲解。三种教学法都旨在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些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能够解答时代问题和学生困惑,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一、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原则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件即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推广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通过呈现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此达到学习效果。经过九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工商管理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1990年我国工商管理类课程首先引进案例教学法,进入新世纪以来,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其特殊性,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案例的选择要以成功案例为主、正面引导为主,使学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看到希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案例分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案例进行正面和负面的剖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案例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这样深刻的全面的分析之后,结论更加令人信服,学生也会印象深刻,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曲折的认识,不能一味强调这是曲折、这是错误,还要把它放到当时的年代中,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新生事物还没有被很好地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避免的,曲折不只是中国有,苏联等别的国家也有,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样历史地分析会更加深刻。
第二,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案例教学只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案例的选取、分析、讨论设计等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既要遵循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脉络线索,又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教学内容与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既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也是大学生感兴趣、能引起共鸣的问题。案例的选择与分析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的案例选取才会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选择的范围方面,应选择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或者有兴趣接触的范围内的典型案例,例如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爱情、职业选择等范围。马克思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会给青年学生在人生理想、职业选择中树立很好的榜样,而马克思与妻子燕妮的相伴相守、共同追求理想的爱情也给青年学生在爱情观、人生观方面以极大启示。从案例选择的典型人物来看,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具有某些共同之处的人,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罗阳校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人物。罗阳校友的事迹传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他的典型事例对大学生的示范效应明显,尤其是罗阳当年所就读的5系的学生,更是对其人其事充满了兴趣,乐于讨论,而且他的事例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
第三,实践性原则。案例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案例之后,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了解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与必要性,认识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的必然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想解决问题的路径,增强个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实践中解答案例的问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案例教学法旨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学习、得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直接参与为手段,实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呈现”、“思考讨论”、“案例点评”等模块设计来实现“以案论理”的理念,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结合起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思维的引导等教学设计,双向互动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案例教学不再是教师想灌输什么就灌输什么,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服从的地位,而是摒弃了“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全方位的、动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体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真正领会理论的实践意义,将学与用相结合。
第四,时效性原则。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价值观纷繁复杂,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应对快速变化的形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及时研究形势的发展变化,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当前,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问题主要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矛盾;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影响增大与理论评析不够、缺乏正确引导的矛盾。针对上述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回应当下存在的社会矛盾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恰当评析社会中存在的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取向,详细讲解某些价值取向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对西方社会思潮做出客观的分析,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对学生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困惑给予科学的应答。在案例素材的筛选上,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与学生较近的典型案例,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切身经历结合起来,保证案例教学的时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现实的人,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以他们所熟知的人物事件作为案例,或许案例本来还是他们所热衷的、追捧的对象,或许案例本来是他们嘲讽的对象,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让青年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在讨论中更加明确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上到底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案例,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在了解社会中发现问题,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去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找出自己的困惑,在矛盾的挣扎、理性的思辨中解答困惑。对案例展开争论,在不同观点的争锋中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问题探究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