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器世界:军刀传奇
17145400000008

第8章 古代军刀(7)

12世纪时,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锁子甲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一些上好的锁子甲做工细致、精美,重要部位如前后胸等处由两层甚至三层甲组成。骑士大多喜欢取锁子甲铁的自然颜色,但也有人喜欢染成其他颜色。有些大贵族在其锁子甲上镀上一层银,或罩上一件银锁子甲以示华贵。

同一时期,骑士们大都在铠甲外面套上宽松布质无袖长袍。为什么要穿这种外套,西方学术界说法不一,有说防铠甲潮湿生锈;有说十字军东征期间气候燥热,防止铠甲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也有说防止铠甲反光,暴露行踪;还有说是模仿阿拉伯人习惯。随着新型长弓的使用日益普遍,在14世纪,铁叶甲取代锁子甲的速度较快。

头盔是骑士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早期的头盔比较简单,大多为圆形和锥形,有的头盔前沿处伸下一条铁以保护鼻子。这类头盔通常戴在锁子甲护帽上,锁子甲护帽内垫有柔软的棉布或麻布。12世纪的圆顶头盔,除前面双眼处有条缝隙,整个头部和脸部都被罩住,面板处被凿出许多小孔用来呼吸。

随着铁叶甲的出现,头盔也相应发生变化,与铁叶甲所用材料一致,颈部以上除眼睛外,都被罩住,面部的鼻、嘴处呈鸡嘴状或狼嘴状凸出。后来,面部护甲被制成能转到盔顶或旁边的样式,需要时可转过来护住面部。

盾牌是骑士重要护卫工具。中世纪早期的盾牌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到10世纪末,盾牌出现站立鸢的形状,即上宽下窄,上边为半圆形。盾顶部最大宽度约2英尺,盾牌约4英尺6英寸,可护住马上骑士从肩到腿的一侧身体。此类盾从上到下中部隆起,材料多为质地坚硬的木板,用铁条、铆钉牢牢固定在一起。

持盾牌的方式不尽相同,最普遍的有两种方式:一是盾后面平衡处固定两条交叉带子,在带子交叉处设手握环套,用左手握住环套;另一种是左小臂穿过盾牌背面一固定环套,左手握另一固定环套。通常,左手除持盾牌外还要操纵马缰绳。

有些盾牌设有一条可调长度的皮带,骑士在作战中,如需双手使用武器时,这条带子可使盾牌挎在脖子上移至身体后面或左侧。若骑士受伤,盾牌可作为担架。

盾牌正面或涂各种颜色的油漆,或蒙兽皮,11世纪以后,骑士们更注重盾牌的图案。图案有狮子、鹰、十字架、对角线、花纹等,种类繁多。家族的徽章图案也由此产生。

西洋剑姻优雅的华尔兹舞步

游侠佐罗

佐罗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与超人和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一样,深受影视观众的喜爱,在《佐罗的传奇》和《佐罗的面具》等电影中,都很好地给观众呈现出主人公迭戈那侠盗罗宾汉式的凡人英雄形象。每当恶人正在行凶的时候,迭戈就会由贵族形象化身为佐罗,他将带着黑面具、黑帽子、黑坐骑、锋利的佩剑和长鞭非常潇洒地出现在恶人的面前,由于从小就开始研习西洋剑术,所以他在与恶人斗争时无往不胜,在替天行道之后就会用他的利剑划下“Z”的标记,用他的剑保卫贫苦大众。电影爱好者关注的是剧情,但作为刀剑的爱好者更多的是关注佐罗的武器———西洋剑。

西洋剑的历史舞台

西洋剑一词的起源至今已经非常久远,有观点认为它始于14世纪刺剑,但是更多的说法是其始于15世纪末,最早被命名为花剑。刺剑是一种长剑,剑身坚硬,呈三角形或长方形,没有刃。它被设计用来刺穿防具,无论是铠甲还是锁子甲。如果它从垂直方向击中铠甲,它就有可能将其刺穿,否则它就会向一边滑动,最终楔入铠甲的接缝中。初期的花剑结构非常简单,只是一柄不开刃的剑身搭配上锋利的剑尖,并且不装备剑鞘,远远看去更像是一根铁棍。也就是在那时,人们学会了在剑柄与刃的结合处加上铁条或铁镮用来护手。西洋剑普遍为双刃结构,只是比一般剑细一些,可同时用来割与刺,护手的样式还很简单。剑法强调进攻,不到万不得已,剑手不会有封挡或闪避的动作。很快,这种剑也被广泛地用于防御,剑刃因此常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人们又学会了使用剑身的平面,但不管怎样,剑尖总是最致命的部分。

第一批官方制造的西洋剑出现在16世纪初,被统称为刺剑,由年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亲自监督制造,于是这批数量不多的西洋剑也有了“皇家蔷薇刺”的美称,在皇家庆典和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女王陛下的骑士卫队身披华丽的裘皮软甲维护着庆典的秩序,腰间则统一佩带雕刻有皇室纹章的“皇家蔷薇刺”。从此开始,西洋剑成为年轻贵族竞相追捧的装饰之一。

16世纪末期,西洋剑的技法在整个欧洲大陆盛行,不管是年长的老人,或是年轻的小伙子必定会在腰间佩上一把,王公贵族们更是如此。护手的工艺愈加成熟,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时候,刺击的技法有所发展,导致剑身无限加长,不过剑身很快又收缩至36~39英寸的范围。与此同时,护手也出现了壳状结构,到了17世纪,出现了样式成熟的骑士佩剑护手,它和更早一些的碟状护手非常相似,人们经常会把它们和杯状护手搞混,这种事情一不留心就会发生,令人困扰。

17世纪初期,西洋剑泛滥的事态越来越严重,几乎每天在大街上或酒馆里,甚至是茅厕边上都有人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拔剑相向,丧失生命。佩带着60英寸的长剑走路不但非常笨拙,还会时常碰到东西、绊倒行人,很是讨厌,以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不得不下令凡佩剑长过1码(1码等于36英寸)者全部毁掉。其间平民们佩带西洋剑的人数骤然锐减,只有一些少数贵族还把西洋剑佩在腰间,即使这样也只是当作装饰而已,从此西洋剑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西洋剑与其剑术的渊源

提到西洋剑就不能不说到西洋剑术,由于西洋剑术的出现,使得西洋剑在历史的舞台中得到改进和完善。那么什么是西洋剑术?西洋剑术即是西方实用剑作战的技巧。我们以14世纪初约翰内斯所创立的流派进行讲解,约翰内斯的流派强调抢攻,掌握主导权,及如何在失去主导权时重新夺回主导权。另一个特色是一个动作同时攻防,过程中把整支剑尽用,意思是在一个动作的时间里,会同时使用剑尖、剑根、正锋、背锋和剑首投入战斗。“粘剑”是约翰内斯流派中的最大特色之一,在约翰内斯流派的剑法里,粘剑过程中包括接剑、听劲、走实、走虚等选项。接剑的时候进行听劲,判断对手是走实还是走虚:如果对方走虚,自己则走实抢好力点和位置,卡着对方的剑同时直线抢攻对方;如果对方走实,自己能以更好的力点位置走实胜之,如果对方执意于走实,那时自己就要走虚卸力,绕过对手的剑和身体反击。他提出在使用剑进行战斗的时候,判断和行动的时机是很重要的。约翰内斯的流派招式,基本上是不需要刻意用力使出来,只要动作做得正确,比对方先到达目标位置,封好了对方来剑的路线,就已经是胜出了。因为对方的攻击会自然落在自己最大力的剑根上,即使自己只以单手之力,也能凭着力距原理而胜过对方双手之力。而挡着对方剑尖同时,自己的剑尖是自由的,可以选择刺或割对方任何一处。所以相对而言,动作的准确性比力度重要,只要整体动作做得好,对方的剑自然以它的弱点击在自己的强点,一比拼之下自己的力量就自然而来,根本不用刻意,原理亦毫不神秘。

早期剑的使用目的无非是为了在战争中大量地屠杀敌人,赢得胜利,因此,剑的构造以及使用的技巧也随着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敌人的身体产生重大伤害而发展。我们现在所称的西洋剑则是在完全不同的目的下所发展出来的。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了对抗日益坚固的防具,战阵中所使用的剑也不得不愈加厚重;而就像一般的警察通常不会带着自动步枪一样,一般人或者是小型的警备队并不需要也无法携带这样的重型武器。在中世纪后期,一种以个人防身为主的轻型剑被发展起来了,它的剑身细长、适合做灵巧的动作,招式则以快速攻击为主。在很短的时间内,这种剑普及了整个欧洲,警备队、剑客,连一般的市民都开始佩带这种剑———它甚至成了荣誉的象征。15世纪末期,Rapier(细剑)被正式独立定名,构造也愈加接近现代的造型,而由于在高速的攻防中人们不得不使用剑身来格挡,剑刃因此常受到极大的伤害,于是后期的西洋剑剑身渐渐不再开刃,而利用剑尖削或刺击。在格斗武器日益发达的今天,剑早就失去了它在战争中的实用价值,但西洋剑作为一种公平与荣誉的象征,却意外地保存了下来,直至今日。

西洋剑的今生

现代的西洋剑在正式的击剑比赛中可分为三种:钝剑、锐剑和军刀。钝剑出自于意大利的宫廷,是为了能够在不伤人的状态下比试而开发出来的剑。它的特性是质轻、细,最重要的是它的剑头一开始就是钝的。锐剑是以真正用来决斗的剑为原型制造的,由轻骑兵佩带、可以在快速的突击中劈砍的弯刀演化来的。由于骑兵在徒步时所使用的剑术和西洋剑非常相近,因此也被认为是西洋剑术的一种。军刀是在比赛中唯一可以用于劈砍的剑。如同许多武术一样,今日的西洋剑已经渐渐演变为一种运动,人们在比赛中穿着周全的防具,并在身上加上电子器材以增加判罚的公平性。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始,击剑就被列为正式参赛项目,并在日后成为奥运中从未缺席的四个项目之一。不过,偶尔也有人拿真的剑来决斗,例如1924年奥运会的团体钝剑比赛就曾发生过一名意大利选手和匈牙利籍的裁判因为计分争议而在赛后决斗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