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32

第32章 言行以谨慎为根本(1)

是人就要说话,就要行动,但官员与普通百姓不同,普通人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个人的事情,而官员就不是了,因为他们代表着政权,人们会把他们的行为与政府、党、国家联系起来。如果言行涉及决策,那就更应当格外小心,一招不慎,带来的就是重大损失。所以官员的言行一定要以谨慎为根本。

(一)慎重

要义

慎的本意是精心反复思量,有深思熟虑、小心、稳妥的意思。《易经》中有一卦,叫“节”,孔子在解释时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对于祸乱的产生,说话不慎重是其阶梯。君主说话不缜密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行不缜密会伤害自己,办事不缜密会功败垂成。因此,君子应该语言谨慎缜密,不要轻率随意。

这说的是言。关于行,《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子路问:如果您率领军队的话,找谁一块儿去?孔子说:空手打虎,徒步过河,这样死了都不悔恨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同行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要做的事情心怀恐惧,仔细谋划以求成功的人。

古代社会不完善,多灾多难,慎重有着突出的意义。《诗经》这样提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胆怯。胆怯也叫葸(xǐ),孔子曾提醒人们不要谨慎过度而走向“葸”(《论语·泰伯》)。所以古人在叮嘱人们采取谨慎态度的同时,又鼓励勇敢精神,勇于承担,大胆决策,坚决执行,一干到底。

故事

商汤的行动

夏朝的君主桀,统治无方,暴虐贪婪。人们怨声载道,他却不听不闻,我行我素,欺凌诸侯,祸及天下臣民。贤良的臣子劝他,他不仅不接受,反而杀掉了忠臣关龙逢,以此压制不同声音。结果没有人再敢直言相劝,人们产生了叛离之心。桀再也听不到反面意见了,洋洋自得,以为统治很牢固。

这引起了汤的深深忧虑,担心从此天下将不得安宁。汤是殷国的君主,殷就是后来的商,这时的殷是夏统治下的一个小国,位于夏国的东边。为了摸清实情,汤派伊尹到夏国去察看,恐怕引起对方的怀疑,便假装自己要射死伊尹,伊尹逃到夏国避难。

过了三年,伊尹回来向汤报告,说桀得到了一个名叫妹嬉(xī)的女人,被她所迷惑,又宠爱琬和琰这两个妃子,压榨百姓,上下相互嫉恨,人们心中充满了愤怒,已经实在忍受不下去了,都认为国家要完了。汤说,你讲的和歌谣中唱的一样,有首歌这样唱道:“上天不保佑,夏国要灭亡。”

于是,汤就与伊尹订立盟约,表明取代夏朝的决心。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又派伊尹去察看,装出听命于妹嬉的样子。

汤决定起兵攻夏。虽然这一年殷商遭受了旱灾,但汤还是不放过机会,发起了进攻。还没交战,桀就逃跑了,后来被杀掉了。(《吕氏春秋·慎大》)

子产的治国之道

郑国有位大夫叫然明,执政大夫子产向他咨询治国方针。然明说:“把民众视为自己的儿子。对不仁义的人绝不心慈手软,应该像老鹰追逐麻雀一样地消灭他。”

子产听了很受启发,就把这话讲给大夫游吉听。游吉向子产请教治国道理。

子产说:“治理国家好比农人种田,日日夜夜心里盘算着开头做什么,最后又做什么。早晨和晚间做的事,都是此前已经思考成熟了的,所行绝不超出所想,就像种田绝不越过田埂一样。这样失误就会少得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为什么不回答

按照礼制的规定,父母死后11个月要举行一次祭祀,叫做练祭;27个月还要举行一次祭祀,叫做禫(dàn)祭,这时候孝子才能够回到原来的床铺就寝。

鲁国的一个大夫没有这样做。子路问孔子:“这位大夫在练祭之后就回到原来的床铺睡觉,这符合礼吗?”

孔子眼睛望着别处说:“不知道。”

子路走到屋外,对子贡说:“我原先以为夫子无所不知,现在看来,夫子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子贡问他怎么回事儿,子路讲了。子贡想了想说:“我再替你问一遍。”

子贡问:“练祭之后就回到原来的床铺就寝,符合礼吗?”

孔子答:“不符合礼。”

子贡出屋后对子路说:“夫子的确是无所不知。”

子路说:“可是夫子刚才确实对我亲口说他不知道的呀。”子贡说:“你问的方式不对。你不应该指明鲁国的那位大夫,因为礼制规定,居住在一个地方,不要去非议那里的大夫。你已经违背礼制了,所以夫子不回答你的提问。”(《孔子集语·论人》)

隰斯弥不伐树

齐国有位大夫叫隰(xí)斯弥,前去拜见田成子(田常)。田成子野心勃勃,瞄上了国君大位,一心想攫取齐国的权力。田成子带着隰斯弥登上高台,向四周眺望。这里视野开阔,一望无际,唯独向南的一面被茂密的树木挡住了——那里不是别的,正是隰斯弥的庄园。田成子望了望,什么话也没说。

隰斯弥回到家里,立即吩咐家人把树木通通砍掉。斧头刚刚在树上砍开几道口子,隰斯弥又下令停止伐木。家臣问:“怎么突然变卦了?”

隰斯弥说:“古时候有句谚语说:‘能够看到深渊下面鱼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田成子准备干番大事业,而我却以行动表示发现了他心底的秘密,如此一来,我就危险了。不砍倒树木,不一定有罪过;知晓了别人深藏不露的心事,那就是大罪过了。”

隰斯弥庄园中的树最终也没有伐倒。(《韩非子·说林上》)

没有底的杯子

堂谿公对韩昭侯说:“现在有价值千金的玉杯,中空而没有底,可以用来盛水吗?”

韩昭侯答:“不可以。”

又问:“有瓦器却不漏,可以用来盛酒吗?”

答:“可以。”

堂谿公说:“瓦器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不漏,但可以盛酒。玉杯价值千金,虽然最为贵重但却没有底,漏,不能盛水,谁还会往里面倒饮料呢?如今作为君主却泄露群臣的言论,就好像是没有底的玉杯。臣下即使有极高的智慧,也不肯充分贡献自己的智谋,因为害怕被泄露出去。”

韩昭侯说:“对。”他听从了堂谿公的话,从此之后,每当他打算对天下采取重大行动,都是单独睡觉的,唯恐说梦话泄露了计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小事注意无大祸

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智瑶(智襄子)当政。他与卿大夫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喝酒,戏弄韩康子,还侮辱相当于相的韩氏家臣段规。

智瑶的族人智国听说了这件事,劝告道:“主公您不防备灾难,灾难一定会找上门来!”智瑶说:“灾难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下灾难就不错了,谁敢给我制造灾难!”智国说:“不对。《夏书》中说:‘一个人三次有过失,就会结下仇怨,仇怨不公然表现出来,所以在它还没有发生时就应该做好准备。’君子能够在小事上注意,就不会有大的祸患(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君主和相,又不作戒备,说什么‘谁敢给我制造灾难’,这怎么可以!蚊子、蚁子、蜂子、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君主和相呢!”

智瑶不听,仍然为所欲为,最后被韩、魏、赵三家所灭。(《资治通鉴》卷1)

“万石君”

西汉景帝时,石奋任太子太傅。他的四个儿子也做官,父子都是二千石待遇,官秩之和正好一万。为此景帝开玩笑叫石奋“万石君”。

“万石君”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慎没人可以相比。子孙做了小官,回来看望他,“万石君”必定身着朝服以礼相见,不叫他们的名字。子孙有了过错,他并不责骂,而是离开正室坐到厢房中,对着桌子不吃饭。于是儿子们互相批评,犯了过错的人便通过长辈前去求情,袒露上身请罪,表示一定悔改,石奋这才在大家的要求下进食。已经成年的子孙在身边,石奋即便闲居无事,也必定衣冠整齐。他主持丧事,表情极为悲痛。子孙遵循他的教导,都以孝顺谨慎而名声远扬。

石奋的儿子石建在武帝身边任职,进谏的时候请人回避,对武帝畅所欲言,十分尖锐。到了朝廷上与百官朝见武帝,石建却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武帝因此很亲近他。另一个儿子石庆曾担任太仆,为武帝驾车。武帝问拉车的马有几匹,石庆举起马鞭一一点数后,举起手来回答:“六匹马。”石庆在石奋的儿子中最为随便,做事还如此谨慎,可见其他人了。(《资治通鉴》卷17)

要自己想一想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匈奴日逐王自立为南单于,派使者到汉朝,表示愿意臣服,做大汉的藩国。光武帝征询朗陵侯臧宫的意见。臧宫说:“匈奴发生了饥荒瘟疫,又陷入分裂争斗,臣愿率领五千骑兵去建立战功。”刘秀笑着说:“面对常胜将军,难以商议敌情,我要自己思考这件事。”(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资治通鉴》卷44)

路边造房,三年不成

东汉章帝时,博士曹褒上书,提出:“应当建立典章制度,编写汉朝礼仪大典。”太常巢堪认为:“礼制属于一代大典,不是曹褒这样的人能够制定的,不可以应许。”章帝知道儒生刻板拘谨,很难共同开创事业,而朝廷的礼仪规章,又确实需要及时确立,便任命曹褒为侍中,草拟礼制。玄武司马班固建议:“应当广泛召集儒家各派学者,共同讨论草稿内容的取舍。”章帝道:“俗话说:‘在路边建造房屋,三年也盖不起来(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不同派别的人在一起讨论礼制问题,就像在一起吵架,彼此质疑,相互辨析,哪里还能下笔?昔日尧创作《大章》,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资治通鉴》卷47)

十六国时,前秦君主苻坚打算讨伐东晋。群臣各抒己见,相持不下,久久不能达成一致。苻坚说:“这正是所谓的在路边筑造房屋,就没有完成的日子(筑室道旁,无时可成)。我要在心中自己决断!”冠军将军、京兆尹慕容垂也说:“《诗经》云:‘出谋划策人太多,因此事情不成功(谋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自己在内心作出决断就足够了,何必没完没了地听取群臣意见!”(《资治通鉴》卷104)

五代时,后唐末帝不放心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打算调动他。大臣众说纷纭,末帝拿不定主意。这天薛文遇独自值夜班,末帝跟他议论石敬瑭的事情。薛文遇道:“俗话说:‘在靠着道路的地方盖房子,三年也盖不起来(当道筑室,三年不成)。’这种事情只能凭借圣上意志来决断,群臣各有自己的打算,哪里肯说心里话!”(《资治通鉴》卷280)

不冒险

三国时,诸葛亮谋划攻打魏国。丞相司马魏延献策道:“听说夏侯楙是魏帝的女婿,此人胆怯而没有智谋。请给我5000精兵,背负5000人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走,抵达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10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城下。夏侯楙见到我突然出现,一定弃城而逃。这样长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之类的文官了。那里粮仓中的存粮和逃难百姓留下的粮食,足以供给军需。魏国在东部集结部队,要用20多天的时间,明公您从斜谷出兵接应,完全可以赶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这样便可以一举荡平咸阳以西地区。”诸葛亮认为这是一条险计,不如走平坦的道路安全,还可以稳稳当当地取得陇右地区。后一个办法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了,而且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资治通鉴》卷71)

思之又思

三国时,吴国君主孙权病重,急于物色一个可以托付国事的人,以辅佐太子孙亮。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吴王召诸葛恪到武昌见面。诸葛恪动身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说:“现在正值多事之秋,希望每当决策时,您一定要先思索十遍(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诸葛恪说:“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想两遍就可以了’。而您却叮嘱我思索十遍,不是分明瞧不起我,认为我才智低劣吗!”吕岱不知道说什么好。当时人们都认为吕岱失言。后来,诸葛恪与魏国作战先胜后负,最终被吴主孙亮诱杀,诛灭三族。(《资治通鉴》卷75)

卫瓘的悲剧

西晋武帝的时候,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大臣们都瞧不上他,认为他的智力跟白痴差不多。有一次司马衷听到有人饿死,竟然问:“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肉羹?”由这样的人做未来的皇帝简直是笑话。

担任尚书令一职的卫瓘(guàn)想劝说武帝另立太子,张了几次嘴都没敢说出口。终于等来了一次宴会,他假装喝醉了酒,跪在武帝座位前说:“臣有话要向陛下说。”

武帝问:“你想说什么?”

卫瓘眼角扫着周围,欲言又止,张了三次嘴,还是没说出来,便伸出手去抚摸皇帝的座位说:“这个位子可惜呀!”

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顺势道:“你真的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