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33

第33章 言行以谨慎为根本(2)

此后卫瓘不再提这件事。不久武帝召见太子的属官,拿来几份文件,命令他们带回去交给太子处理。太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太子妃贾氏(即后来的贾后)就把文件送出宫外,找人替太子答卷。处理好的文件送回来,批文中引用了许多典籍。恰好张泓在场,看了后说:“太子没有什么学问,皇帝是知道的。所以批文只对事情作出决断就够了,用不着旁征博引。”贾妃认为张泓说得对,就请他代笔。张泓起草了奏章,让太子抄写后呈送皇帝。武帝看了很满意,把它拿给卫瓘看,卫瓘很不安。由此人们推测出,武帝让太子处理文件是听了卫瓘的话。

这件事使贾妃恨上了卫瓘,最后害死了他。(《资治通鉴》卷80)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打算另立太子,征询大臣意见,众口不一。侍中王僧绰说:“册立太子这件事,完全取决于陛下您一人的意志。在臣看来,唯一要做的就是迅速决断,不可以再等待拖延。‘该当决断的事情不决断,反而会因此遭受变乱之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希望陛下用道义割断父子私情,不要在小事上纠缠。这件事情虽说是在保密中进行的,但还是可能泄漏出去,不可以让灾难发生在您所没有考虑到的地方,遭到后人耻笑。”文帝说:“你可以说是能够决断大事的人。然而事关重大,不可以不多下工夫,三思而后行。”

就这样,改立太子一事久议不决。每天夜里文帝都要跟徐湛之密谈,有时甚至白天黑夜连轴转。文帝还时常让徐湛之亲自举着蜡烛,绕着墙边查看,生怕室外有人偷听。后来文帝把他的谋划告诉给潘淑妃,潘淑妃又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始兴王刘浚,刘浚飞驰报告太子刘劭。刘劭作乱,杀了文帝。(《资治通鉴》卷127)

也是南北朝时,南齐君主萧宝卷乱杀大臣,搞得国政一团糟。司空、文忠公徐孝嗣是个文士,加上政治态度暧昧,故而得以保全。虎贲中郎将许准为徐孝嗣分析时局,劝他废掉萧宝卷,另立新帝。徐孝嗣顾虑重重,认为要做成这件事,一定不能动用武力,所以要等萧宝卷出游的时候,趁机关闭城门,召集百官举行会议废掉萧宝卷。尽管他动了废立之念,但最终也没有做出决断。一天,萧宝卷召见徐孝嗣、沈文季、沈昭略三位重臣。三人到达后,萧宝卷赐予他们毒酒。沈昭略悲愤不已,骂徐孝嗣说:“废除昏君,另立明主,是从古至今通行的法则,就因为你这个宰相无能,才造成了今天的结果!”他把酒杯掷在徐孝嗣脸上,说:“让你死后也做个破了相的鬼!”徐孝嗣喝了一斗多毒酒才死去。他的两个儿子娶的都是公主,但均因受牵连被杀。(《资治通鉴》卷142)

乱者必斩!

南北朝时,东魏任命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洋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太原公。高洋内心精明果断,但外表上好像没有什么智慧。兄弟们还有其他许多人都嗤之以鼻,瞧不起他。唯独高欢的看法跟大家不一样,对长史薛琡(shū)说:“这个儿子的见识与智力超过了我。”小时候,高欢曾经想观察儿子们的意志和见识,给每人一团乱丝,让他们理顺。只有高洋一人抽出刀来斩断了乱丝,说:“乱的东西一定要斩断(乱者必斩)!”后来高洋当上了皇帝,是为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资治通鉴》卷157)

锥刺舌

南北朝时,北齐大将贺若敦恃才自傲,见到跟自己差不多的人都当上了大将军,唯独他除外,便对朝廷使者口出怨言。丞相、晋公宇文护大怒,将他召回,逼他自杀。临死前,他对儿子贺弼说:“我的志向是平定江南,可惜没能实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愿。我因为口舌不慎而死,你不能不深思(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说罢,拿锥子把贺弼的舌头扎出血来,让他牢记自己的教训。(《资治通鉴》卷169)

唐太宗的慎与不慎

唐太宗对大臣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无所忌惮。我却不是这样,上,畏惧皇天的监督;下,惧群臣的仰视。兢兢业业,就这样还生怕不符合上天的意志,不切合民众的期望。”魏徵说:“这样的心态确实达到了治政的要求,希望陛下直到最后仍旧跟最初一样慎重,那就是善始善终了(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资治通鉴》卷192)

唐太宗说:“我每次临朝听政,要说一句话,没有一次不是再三思索的,唯恐给民众带来损害,所以总是尽量少说话。”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说:“臣的职责在于记录陛下的言论,陛下的错话, 臣一定写上,这些错话并非只是有害于今世,恐怕还会被后人讥笑。”太宗很高兴,赐给他帛二百段。(《资治通鉴》卷192)

当初,唐太宗曾经应允与突厥的薛延陀可汗通婚,后又反悔。大臣们认为这是失信于人,担心会引起边乱。太宗说他们是只知古代而不知现在。汉朝初期,匈奴强而中原弱,汉朝以女子和亲是合乎时宜的。如今中原强而夷狄弱,大唐1000步兵即可击败突厥数万骑兵。薛延陀对大唐卑躬屈膝,是想借助大唐的势力威慑和制服其他游牧部族。现在把宗室女儿嫁过去,只会增强薛延陀的力量;停止通婚,则是对他致命的打击,那些部族会认为大唐抛弃了薛延陀,群起而攻之,最后将其地盘瓜分殆尽。

司马光评论道:“孔子说可以去掉粮食、军队,但绝不可以丢掉信用。唐太宗深知不能与薛延陀通婚,那么当初就不要答应他,既然应允了对方,又依仗自己的强大背弃信用,给予回绝,这么做,即便灭掉了薛延陀,也是耻辱。王者说出的话发布的命令,怎么可以不慎重(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资治通鉴》卷197)

唐太宗作《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说:“回顾我的一生,在对待苍生上,有益的地方多;在创建基业上,树立的功劳大。益处多而伤害少,所以民众没有怨言;功劳大而过失小,所以事业得以稳固;然而跟尽善尽美相比,实在是多有惭愧。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却继承了我的富贵,即便竭力为善,也不过是使国家仅仅得到安宁而已;如果懒惰、骄奢、放纵,连自身都难以保住。成功来之不易而败亡却可迅速招致,这说的是国家;失去容易而得到困难,这说的是皇位;能不珍惜吗?能不谨慎吗!”(《资治通鉴》卷198)

小结

古人常常从信用角度强调慎重,这对官员格外重要,不仅是个人品行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民众对政权的信任。许多时候,诺言不兑现,并不是有意违背,而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干扰的结果,所以说话、决策一定要三思,故事中甚至要求十思,总之考虑得越全面越好,设想可能发生的情况越充分越好。即便如此,仍嫌不够,所以孔子干脆把行提到说的前面,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宪问》)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了之后再说出来。老先生欣赏这样一种性格,即“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语上谨慎迟缓,行动上敏捷有效,说这是君子的做派。

(二)福祸

要义

人必须谨慎的一个考虑,是福祸。什么情况下人最容易草率?顺利的时候、得志的时候。如果人处于逆境,灾难临头,言行一定谨小慎微。为此古人告诫人们,顺境绝不可靠,是一时的和短暂的,正如上一章故事“勾践的担当”中所说:“吉者,凶之门;福者,祸之根。”福分意味着灾祸,它的到来是人生将要进入艰难的预告,所以顺利时人更应当谨慎,事先筹划,把可能到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古人的话讲得可能有些过分,但意思是好的,就是要求人们时刻保持谨慎,绝不能忘乎所以。

故事

福祸难料

战国时期,赵国人李园将自己的妹妹献给楚国的相国春申君黄歇,不久便怀孕,李园又撺掇春申君把她献给楚国君主楚考烈王。因为楚王没有儿子,她生下的孩子将有可能继承王位,所以春申君同意了。李园的妹妹进宫后,果然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她也被封为王后,李园的地位也随之显赫。他担心秘密泄露,打算杀掉春申君灭口。

一个叫朱英的人对春申君说:“世上有未预料到却降临的福分,也有未预料到却降临的灾祸(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春申君问:“什么叫未预料到却降临的福分?”朱英答:“楚王病重,一旦去世,您将辅佐幼主,执掌国家大权,也可以面南而坐,自称为王。这便是所谓的‘未预料到却降临的福分’。”春申君又问:“什么叫未预料到却降临的祸患?”朱英答:“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进入王宫,杀您灭口。这便是所谓的‘未预料到却降临的祸患’。”春申君根本不相信李园敢这么做。

楚王去世,春申君进宫,被李园埋伏的武士杀死,头颅被扔到宫门外面。随后李园又把春申君的家人全部杀掉。李园妹妹生的儿子继位,是为楚幽王。(《资治通鉴》卷6)

南北朝时,南梁发生内乱。侯景废掉国主简文帝,立豫章王萧栋为帝,不久又强迫萧栋将皇位让给自己,改封萧栋为淮阴王,将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一起关进密室。后来侯景兵败,萧栋兄弟三人才得以解脱。他们互相搀扶着走出密室,正好在路上碰见一个熟人,为他们去掉了锁链。两个弟弟松了一口气,庆幸道:“今天终于免除了横死的灾祸!”萧栋说:“祸福相倚,变化难知,我的心中仍怀恐惧(倚伏难知,吾犹有惧)!”后来三个人遇到将军朱买臣,朱买臣叫他们到船上一块喝酒,未到席散,兄弟三人统统被沉入水底。(《资治通鉴》卷164)

武则天当政时,唐中宗李显(李哲)与皇后韦氏被迁到房陵幽禁。他们备尝艰辛,共渡危难,感情十分深厚。中宗每次听到母亲武皇则天派使者前来的消息,便惊慌失措,甚至想自杀,均被韦后制止住。她说:“福祸没有一定,大不了一死,现在着什么急(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资治通鉴》卷208)

飞来横祸

魏国有一户人姓虞,家大业大,富甲一方,金钱布帛多得无法计算,土地财货多得不可限量。

虞家的宅院很大,有座高楼临街。这天,虞氏在楼上设宴招待客人,旁边有音乐伴奏。为了助兴,大家玩起了打棋的游戏。

这时,几位侠客从楼下经过,上面传来一阵笑声。原来一位客人击中棋牌,赢了一局,兴奋不已。这时恰巧一只老鹰从空中掠过,嘴里叼着只死老鼠,被笑声惊动,嘴一松,死鼠掉下来,结结实实地砸在一位侠客的头上。侠客们抬头望上去,见楼上人大笑不止,以为是虞氏干的,拿人寻开心。一人说:“虞氏富庶快乐的日子过得太久了,根本不把别人看在眼里。我们没招他没惹他,在街上走得好好的,他竟然把死老鼠扔到我们头上。人们常说胆小如鼠,他是暗示我们缺乏勇气,像老鼠一样啊!如果大家忍气吞声,听之任之,还配称为侠客吗?”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人人怒火中烧,一致决定,回去召集同伴,消灭虞氏,洗雪耻辱。

到了约定的日子,众人手持武器从四乡赶来,合力攻打虞氏,灭了他全家。(《列子·说符第八》)

一匹马带来的福祸

靠近边塞有一户人家,家里的马无缘无故地跑到了胡人的地方。人们来安慰他,主人说:“怎么见得这不是福分呢?”

几个月后,这匹马回来了,还带来胡人的骏马。人们来祝贺他,主人说:“怎么见得这不是灾祸呢?”

家里来了胡人的好马,喜欢骑马的儿子跨上马背,结果摔下来跌断了大腿。人们又来安慰他,主人说:“怎么见得这不是福分呢?”

一年后,胡人大举入侵边关,青壮年都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战,靠近边塞的人,十之八九都战死了,唯独这家的儿子因为腿脚不方便,父子得以双全。

所以,福变为祸,祸变为福,变化无穷无尽,其中的奥妙深不可测。(《淮南子·人间训》)

转福为祸

战国时期有个二三流诸侯国叫宋国,宋康王做国君的时候,一只小鸟在城墙的角落里孵出了一只奇特的大鸟,经辨认是一种猛禽。宋康王命令太史占卜,卜辞说:小鸟生大鸟,一定称霸天下。

宋康王高兴坏了,野心顿时膨胀起来,发兵灭掉了滕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进攻薛邑(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占领了淮河以北大片土地。一连串的胜利使他更加相信自己可以称霸天下,越发狂妄起来,竟然拿神灵开刀,上射天神,下鞭地神,砍断土神、谷神的牌位,把它们投入火中烧掉,以证明自己的胆量和力量。对神灵尚且如此,就不要说对人了。他随意责骂向他进言劝谏的大臣,为了满足好奇心,他劈开驼子的脊背,砍断早晨趟着冰冷流水过河的人的小腿,瞧瞧其中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