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31

第31章 工作以务实为根本(3)

孔子解释道:“你没见过丧家狗吗?主人已经装进了棺材,祭祀器皿也已经布置妥当,这时狗望了又望,却再也找不到主人了。我满怀一腔志向,可惜,上无圣明的君主,下没有贤达的诸侯,王道已然衰微,德政正在失落。强欺凌弱,众强暴寡,百姓放纵心神,纲纪遭到践踏。即使我本来还想做些什么,但又怎么承受得起!”(《孔子集语·卷十三·事谱下》)

申包胥泣秦廷

吴国攻打楚国,楚军节节败退。楚国有位大夫名叫大心,说:“强敌当前,我要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迎着白刃,冒着矢石,决不后退!如果能够最后取得胜利,保全人民和国家完整,即使战死,也是值得的,差不多可以瞑目了吧?”说完,驱车冲入敌阵,死于乱军之中,肚子都被剖开了,头颅也离开了身子,义无反顾地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楚国大夫申包胥认为,即便自己竭尽全力冲入敌阵,流血捐躯,也不过是尽了一个士卒的责任,并不能拯救楚国。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只身北上中原,向诸侯求救。此时战场形势已不可逆转,楚国败局已定,国君逃亡到一个叫“随”的地方。

申包胥背着干粮光着脚板上路了。他跋山涉水,渡口闯关,昼夜不停地走了七天七夜,到秦国的时候,从脚到膝全都溃烂,脚板磨出了铜钱厚的茧子。然而秦王根本不见他。没有法子,他只好一个人站在秦王宫廷门外,像一只铜铸的鹤一样,既不吃饭也不睡觉,从白天哭到黑夜,又从黑夜哭到天明,脸色暗得发黑,跟死人差不多。秦王终于坐不住了,召见了他。

申包胥对秦王说:“吴国就像凶残贪婪的野猪和大蛇,梦想称霸华夏。楚国不过是它的第一个目标。我们国君已经失去了社稷,远远逃到了蛮荒之地,百姓妻离子散,人民流离失所,特派我向您告急。”

秦王被说动了,派出战车1000辆,步兵7万,击败了吴军。楚国终于得以保全。(《淮南子·修务训》)

勾践的担当

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前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大臣们在江边为他饯行。

勾践说:“我秉承先王功德,守卫国家疆土,有幸得到各位大夫的谋划,才保住了祖先的坟墓。现在我竟然沦落到给吴王夫差当奴隶的地步,真是羞愧难当啊!”

话音刚落,大夫扶同就说:“您怎么能说出如此粗鄙的话呢?从前商汤王曾经被夏朝君主桀关押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周文王被商朝的君主纣关押在羑(yǒu)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

怎么样?商汤放下诸侯的尊严去讨好夏桀,文王俯首顺耳求取商纣的宠信。一个国家是兴盛还是衰微在于上天,然而是生存还是灭亡却在于人。夏桀、商纣凭借自己的强大运用暴力虐待商汤、文王,商汤、文王虽然委屈自己但却获得了天道。商汤不因困顿而消沉,文王也不因窘迫而堕落。大王您的情绪又何至于这样低落呢?”

大夫文种和范蠡(lí)接过话头说:“是啊,当初周文王遭到囚禁,一点办法也没有,边走边哭当了商朝的奴隶。但他没有放弃,推演古代《易》书,创造了64卦,求得了上天的护佑。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转化,结果各国诸侯都来援救他,文王的命运也现出好兆头,得到了长着大红鬣(liè)毛的骏马和黑色的豹皮,用它们换来了商纣王对自己的赦免。经过努力,周族迅速强大起来,汇合诸侯讨伐商朝,敌人望风披靡,夺取天下就像翻过手背那么容易。”

“是这样的。”大夫们纷纷点头应和。

“越国与吴国相争,”文种和范蠡接着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上天支持谁。大王今天的危难,是天命所定,何必这样忧伤呢?没听说过‘吉者,凶之门;福者,祸之根’这句话吗?谁又能说大王今天的危难不是亨通吉利的征兆呢?”

勾践终于想通了,怀着复国的决心到吴国去给夫差当马夫。(《吴越春秋·卷第七·勾践入臣外传》)

伊尹出山

孟子有个弟子叫万章。这天,师生一起讨论有关责任的问题。

万章问:“有人说,伊尹为了求得官职,竟然去给汤做厨师,是这样的吗?”汤是殷(商)族领袖,又被称为商汤,他联合诸侯推翻夏朝,建立商朝。伊尹是他的得力助手,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哪有这样的事?”孟子更正道,“伊尹本来是在郊野种地的农人,他志向高远,不合乎道义的,一根草都不会献出去;同样,不合乎道义的,一根草也不会收取。汤多次聘请他出来帮忙,还送给他不少礼物。伊尹说:‘我要这些东西干吗?难道出去做事比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田野间、思考尧和舜的道理还要好吗?’”

“那后来他怎么又出山了?”万章问。

孟子说,“汤多次派人去请他,他的想法变了,说:‘与其独自思索尧和舜的道理,为什么不使汤成为尧和舜那样的伟大君主呢?为什么不使天下百姓成为尧和舜时代那样的幸福百姓呢?上天生育人,有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之分,先知先觉者的职责就是唤醒后知后觉者。我,伊尹,就是民众中的先知先觉者,如果我不站出来启发他们的觉悟,还有谁能够承担这个重任呢?”

“他就这样去汤那里了?”万章问。

孟子看了万章一眼,说:“他心里装的是天下苍生。人们在夏桀的残暴统治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他心里,好像是他伊尹把百姓推进水火里去似的。他就是这样以承担天下重担为志向、为己任的。于是,他去见汤,游说他讨伐夏桀,以拯救天下百姓。”(《孟子·万章上》)

振臂一呼

战国时期,燕国将军乐毅统帅各国联军讨伐齐国,齐王出逃,跑到莒城。臣子王孙贾跟随,途中君臣失散,王孙贾找不到齐王,回到家中。

他的母亲骂道:“你早晨出去,到了晚上还不回来,我便倚着大门盼望;你夜里出去,到了天亮还不回来,我便靠着街门等待。如今你事从君王,君王离开了,你却不知道他的下落,你回来做什么!”

这时消息传来,齐王已经被淖齿杀害。王孙贾走出家门,来到集市,振臂高呼:“淖齿扰乱齐国,杀害君王。愿意跟我一起去干掉他的把右胳膊伸出来!”集市上跟从王孙贾的有400多人,他们攻击淖齿,杀掉了他。

齐国的大臣们四下寻找齐王的儿子,终于找到了公子法章,立他为齐王,向全国宣布:齐王已经在莒地即位!齐国有了君主,得以号召国民,最后击退燕军,光复齐国。(《资治通鉴》卷4)

在其位,担其责

秦朝的祝官严守这样一项秘密规则,一旦天现异象,便将责任由天子移到臣子身上。西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按照天道,祸患从民众的怨恨而起,福分由君主的德行而兴,百官的过失,应该由我一人承担。现在祝官依据秦朝的做法把过失推给臣下,这是彰显我的失德,我很不赞成。现给予废除!”(《资治通鉴》卷15)

匹夫卜式

西汉时,武帝兴兵讨伐宿敌匈奴。

河南人卜式多次请求捐赠钱财,支援边塞。武帝派使者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回答:“我从小种地放牧,不懂得做官规矩,不想当官。”

使臣接着问:“莫非你家有冤情,想要申诉吗?”卜式答:“我平生与人从无纠纷,同乡中有贫穷的人,我借钱给他;有为非作歹的人,我教育他。周围的邻居都听从我,我怎么会受到别人的冤枉呢!我不想申诉。”

使者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捐赠钱财呢?”卜式说:“天子征伐匈奴,我以为有才能的人应当战死边塞以全臣节,有钱财的人应当把它送到前线以尽物用(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这样才能将匈奴消灭掉。”

汉武帝因此认为卜式贤良,打算彰显他的事迹以引导百姓,于是便将卜式召到京师,拜为中郎,赐左庶长爵位,赏田10顷,并布告天下,使大家都知道。不久又提升卜式为齐国太傅。(《资治通鉴》卷19)

优劣的标准

东汉末年,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船,华歆不同意。王朗说:“船上有空位子,怎么不可以呢?”便让那人上了船。贼人追上来,王朗又想让搭船的人下去。华歆说:“我本来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你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托付,又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于是照常携带那个人。当时人通过这件事来评价华歆、王朗的优劣。(《世说新语·德行》)

惩贪保边疆

东汉桓帝时,泰山郡太守皇甫规剿灭盗贼,恢复了地方平静,听说西疆羌人反叛,便上书朝廷,自荐前往平叛。他说自己生长在羌人侵掠的岐山一带,在那里当过官,经历过羌人的两次叛乱,事先有所预见,进行了平叛筹划。现在自己59岁了,身体又有病,说不定哪一天垮掉,就不能为国家效力了。希望皇帝给自己一个官职,哪怕是没有职权的散官都成,配备一辆车子,前往战场鼓舞士气,参赞军务。

桓帝下诏,任命皇甫规为中郎将,命他持节督察函谷关以西的军队,讨伐叛乱。皇甫规击破羌军,斩杀800人。羌人敬仰皇甫规的威望和信誉,互相劝说,归降的有十几万人。皇甫规到任后,发现吏治腐朽,安定郡太守孙隽贪得无厌,都尉李翕、督军御史张禀滥杀羌人, 凉州刺史郭闳、汉阳郡太守赵熹年老软弱,他们倚仗朝廷权贵势力,不遵守法令和制度。皇甫规上奏他们的罪状,进行弹劾,整顿了吏治。羌人见状,纷纷改变敌对态度,归降者又有十余万人。(《资治通鉴》卷54)

杜密和刘胜

东汉桓帝时,太仆杜密离职回乡。他每次见到郡太守和县令,都要建议他们做一些什么。刘胜也是离职回乡的官员,做派与杜密截然不同,闭门不出,对地方事务从不插嘴。

一次,郡守王昱对杜密说:“刘胜是清高雅士,三公九卿中不少人推荐他。”杜密知道王昱影射自己,便回答道:“刘胜位及大夫,地方官吏待他以上宾之礼,然而善良的人他不举荐,邪恶的事他不言语,看见当没看见,生怕惹上麻烦,就像寒蝉一样,战战兢兢,实乃国之罪人。如今我对那些立志于大义而又身体力行的贤才竭力推举,对那些违反正道、丧失节操的人检举纠正,帮助郡守您的奖赏惩罚做到公正适中,由此致使政令更加有效畅通,那么您的政绩中不是也有我所贡献的一份力量吗?”王昱惭愧,心服口服,对待杜密更加敬重了。(《资治通鉴》卷55)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东汉桓帝时,掀起对党人的迫害,许多正直的官员遭到逮捕,受牵连的人很多,纷纷逃亡在外。还没有轮到陈寔,他却挺身而出,说:“我不下监狱,大家就没有依靠。”(吾不就狱,众无所恃。)竟然自己到监狱去,请求关押。

度辽将军皇甫规认为自己是西州的英雄豪杰,竟然没有被捕入狱,觉得耻辱,便上书说:“我以前曾经推荐过前任大司农张奂,张奂是党人;还有过去我被罚服苦役时,太学生张凤等人曾经上书为我申诉辩护,他们也属于党人,所以我是依附党人,应该坐罪入狱。”朝廷没有理会。(《资治通鉴·卷55》)

灵帝时,再次掀起了对党人的迫害,李膺名列其中。有人告诉他说:你应该逃了。李膺说:“做事不辞艰难,犯罪不避刑罚,这是臣子的节操。(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我已经活了60岁了,生死有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之处!”于是前往监狱报到,被刑逼致死。(《资治通鉴》卷56)

陈蕃的责备

桓帝去世,新皇尚未即位,尚书们不知时局如何发展,心存疑虑,不敢入朝,很多人装病躲在家中。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树立名节,无论君王生死,都应该一心一意地尽力。如今新帝尚未登基,政事更加紧迫,诸君怎么可以在紧要关头推卸自己应尽的职责,躺倒在床!这在道义上能够安心吗!”尚书们震惊,纷纷入朝视事。(《资治通鉴》卷56)

小结

提倡务实,反对空谈,不等于不要理想。恰恰相反,务实是与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担当本身就包含着理想,人们常常是因理想而担当。譬如,故事中的消除战争。谁都知道,战争根本不可能被消灭,但大家还是把它视为自己的责任,尽管战争仍旧发生,但毕竟受到了限制。还有孔子,在动荡的年代,他的仁政根本实现不了,尽管他喊破了嗓子,风尘仆仆地四处奔走,也没人搭理。他知道不知道呢?知道,而且一清二楚。子路就明确表示过:“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至于道义主张无法实现,是我们早就知道了的事情。然而孔子及其弟子仍旧不改初衷,“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固执地相信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会被世人所接受。到了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正统的建议被接受,仁政这才逐渐走上政坛,成为中国为政实践的主流。孔子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离孔子去世已经过去了大约350年。

类似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譬如消除贫困、彻底铲除腐败、实行社会公正、实现全球无核化,等等,都属于“知其不可而为之”。具体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也是如此。有理想,我们的担当才更加坚定,工作也才会更主动,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