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28

第28章 职分以忠义为根本(3)

韩起自己找到商人,要买下玉环,商人说必须征得子产同意。韩起去见子产。子产说:“我们郑国的先君是与商人的先祖一起从周朝迁到这里来的,他们之间立过盟誓,商人不背叛国君,国君也不强买商人的货物。正是遵守这个信用,大家相互支持到今天。您这样做,不是要我背弃信义吗?”

韩起退还了玉环。(《左传·昭公十六年》)

赵氏孤儿

春秋时期,晋国大贵族赵朔受株连获罪,司寇屠岸贾借机诛灭了赵氏全族。赵朔的妻子是晋国君主的姐姐,已经怀孕,逃进宫里藏了起来。

赵朔有个朋友叫程婴,还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chǔ jiù)。公孙杵臼问程婴:“你的朋友遭了大难,你为什么不跟他共患难?”程婴瞧了他一眼,说:“赵朔的妻子怀了孩子,如果是个男孩,我要把他带大;如果是个女孩,我再去死吧。”

不久,赵朔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进宫搜查,没找到。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对策。公孙杵臼问:“扶助孤儿和死这两件事,哪个更难?”程婴答:“当然是扶助孤儿。”公孙杵臼说:“好。你就勉为其难吧,我做容易的。”

两人找来一个婴儿,公孙杵臼带着他藏进了山里。程婴来到官府,说:“我知道赵氏孤儿藏身的地方,只要给我1000金,我就说出来。”官府答应了。程婴带人找到山里。公孙杵臼指着程婴大骂:“你这个小人!本来你我商量好的,一起解救赵氏孤儿,现在却来出卖我。”然后又向官府人说:“婴儿无罪,请拿我的命换婴儿的命吧。”官府人不答应,杀了公孙杵臼和婴儿。

程婴偷偷地把赵氏孤儿从宫里带出来,躲进了深山。15年过去了,赵氏孤儿长大了,起名赵武。这时候晋国君主觉得赵朔一案处理得太过分了,有人趁机说了赵氏孤儿的事。国君把赵武接回来,让他继承赵氏家业,同时诛灭了屠岸贾一族。

到了赵武20岁那一年,程婴说:“我该到九泉之下去向赵朔和公孙杵臼报告去了。”于是自尽了。(《史记·赵世家》)

江上丈人

春秋时期,楚平王无道,为了铲除太子势力,杀掉了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一个儿子伍尚,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员逃跑了。伍员字子胥,素有谋略,还非常勇敢,是少有的人才。楚王害怕伍子胥报仇,决心除掉他,严令各地抓紧搜捕。

伍子胥打算逃到吴国去,来到了长江边上。水天一色,苍茫一片,只有一个打鱼老人摇着条小船在风波中出没。子胥叫过小船,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答应了,把他送过了长江。

子胥问老人姓名,老人没有告诉他。子胥解下腰间佩带的剑,双手捧到老人面前,说:“这是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请您收下。”

老人瞥了宝剑一眼,望着江对面的楚国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住伍子胥的人,封给爵位,享用万石米的俸禄,还赐予黄金千镒。”老人突然收回目光,看着面前的人说:“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取封赏,如今我要你的宝剑干吗?”

伍子胥到吴国后受到重用,曾派人到江边寻找老人,但始终不见踪影。伍子胥每次吃饭都要祭奠那位江上老人。

古人并不是没有财宝,只是他们对财宝的看法与今天的人们不同罢了。(《吕氏春秋·异宝》)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战国时期,孟子前去见梁惠王(即魏惠王)。惠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说:“君王!何必张口就是利益?有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人和百姓光说为自身谋利益,上上下下都去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梁惠王点头说:“对。”

起初,孟子拜孔伋(jí,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请教治理百姓的当务之急。孔伋说:“使他们先得到利益。”孟子问:“君子教导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之所在。上面不仁,下面便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上面不义,下面便喜欢尔虞我诈,这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说:‘利益是道义所达到的各方面的和谐(利者,义之和也)。’又说:‘利益得以安顿人们的身体,是道德获得推崇的证明(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道义、道德是利益中最重大的东西。”

司马光评论道:孔伋和孟子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谈仁义,闭口不谈利益,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资治通鉴》卷2)

不过激

齐国将军匡章对孟子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饿得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见。井上有个李子,被金龟子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拾起吃了,咽了三次才吞下肚,听力和视力才恢复过来。”

孟子说:“仲子是齐国士大夫中好样的,但他怎么就成了廉洁的代表?这种做法如果发展下去,那么就会把人变成在地上吃干土、在地下喝泉水的蚯蚓。为什么?因为按照仲子的逻辑,可以这样问,你住的房子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盖的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盖的?你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种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种的?说不上来,为保险起见,只好不住房子,不吃粮食。

“仲子是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得到的俸禄便有几万石之多。他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吃,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跑到於陵去。一天仲子回家,正好看到有人给哥哥送来一只鹅,便皱起鼻子说:‘哪里用得着这咿咿叫的东西?’过了几天,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碰巧哥哥从外面回来,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咿咿叫的东西的肉啊!’仲子连忙跑出去吐出来。母亲的食物不吃,妻子的就吃;哥哥的房屋不住,於陵的就住,这能够算是廉洁吗?按照他的逻辑,当了蚯蚓才能说得上是廉洁呢。”(《孟子·滕文公下》)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齐人鲁仲连在解围中出了大力,主持赵国政务的平原君赵胜想封赏他,使者三次前往,他都不肯接受。赵胜又送去千金为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士人最看重的就是为别人排忧除难、调解纠纷而一无所求。如果有所谋取,就是商人的行为了!”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再相见。(《资治通鉴》卷5)

东汉时,桓帝打算立采女田圣为皇后,太尉陈蕃坚决反对,认为应该立贵人窦妙为后,理由是窦妙出自功臣窦氏家族,她当上皇后,窦氏便能以外戚身份辅佐汉室,这对国家更为有利。桓帝接受了。桓帝去世,窦妙被尊为皇太后,由于继位的灵帝年仅12岁,朝政由窦太后代行。为了感激陈蕃恩情,窦太后特封他为高阳乡侯。陈蕃不接受,上书说:“我听说分割国家的土地作为封爵食邑,应该以功劳和德行作标准。我虽然没有清正廉洁的品行,但决心效仿正人君子的原则,即‘不是用正当的方式得到的东西,不能接受(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倘若我接受封爵而不辞让,遮住脸面坐上这个位置,将使皇天震怒,降灾祸于人间。那时候我的身躯又向何处寄托!”窦太后不准。陈蕃坚决辞让,奏章前后上呈有10次之多,终不肯接受封爵。(《资治通鉴》卷56)

义藏张俭

东汉灵帝时,掀起了对党人的迫害。宦官为打击反对他们的臣子,污蔑他们“钩党”,意即互相勾连结为朋党。许多人被捕,迫害致死,他们的妻子儿女流放边塞。

被认为是党人首领的张俭踏上了逃亡路。他曾投奔旧友孔褒,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年仅16岁,做主把张俭藏匿在家中。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官府逮捕孔褒、孔融,送进监狱,但拿不准主意应该判处哪一个。孔融说:“接纳张俭并把他藏匿起来的,是我孔融,应当由我坐罪。”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不是弟弟的罪过。”负责审讯的官吏征求他们母亲的意见,母亲说:“家事由家长负责,我是家长,罪在我身。”一家母子三人,争相赴死,官府无法裁决,只好上报朝廷。灵帝下诏,诛杀孔褒。

张俭辗转逃到东莱郡,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手持兵器找上门来。入座后,李笃说:“张俭是背负重罪的逃犯,我怎么会窝藏他!假如他真的在我这里,此人乃天下名士,难道您非要捉拿他不可吗?”毛钦站起身,抚摸着李笃的肩膀说:“春秋时卫国大夫蘧伯玉以单独为君子而感到耻辱,你为何一个人独占仁义?”李笃说:“今天就想与你分享,你已经获得了一半。”于是毛钦叹息着走了。李笃带领张俭经由北海郡戏子然家,再进入渔阳郡,逃出塞外。

张俭自逃亡以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事主无不敬重他的声望和德行,宁肯家破人亡也要帮助他。等到党禁解除后,张俭才返回家乡,后被朝廷任为卫尉,84岁时去世。(《资治通鉴》卷56)

5匹绢

南北朝时,北朝有个人叫寇俊。从小喜欢学习,注重品行修养。他家经常与人交易,一次多得了5匹绢,寇俊知道后说:“得到财物,失去品行,这是我所不能允许的。”于是寻访到绢的主人,把绢还给了他。寇俊的官做得很大,曾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与宗族里的人相处很和睦,跟他们保持同样的生活水平,教育训导子孙,总是把礼制和道义放在第一位。从西魏文帝中期开始,他便托言老病,不再进朝见皇帝。北周明帝宇文毓心仪贤能,想和他见面,寇俊不得已入朝。明帝拉着寇俊同席而坐,问他有关魏朝的旧事;然后请寇俊登上自己御用的车子,望着他乘车出宫。明帝环顾左右说:“像今天这样的盛事,只有积善的人才配享有。”(《资治通鉴》卷167)

小结

世界上什么东西对人的吸引力最大?利益。人们之间的关系哪一种最具影响力?利益关系。现有事物中什么最难改变,既得利益。那么拿什么来解决这个矛盾呢?义理。把利益装进义理的笼子里,也就为人们追求利益和实现利益的行为确立了基本秩序。对于官员来说,要树立道义为上的观念,这可以说是“行大道”;要以民众的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事当前,民生优先,这可以说是“民为本”;那么在此前提下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说是“利天下”了。

其实,一味追求利益不仅是不道德的做法,也是最愚蠢的行为,不能真正实现个人利益。孔子早就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一心奔着利益去的人最招人忌恨。这样的人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吗?很难。相反,那种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遵循道义的人,那种恪守自己位置而不伸手的人,那种主动帮助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容易收获利益。义是大利,见利思义是处世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