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27

第27章 职分以忠义为根本(2)

过了很久,单于派汉朝降将李陵劝降苏武。他们是老相识了,曾经一起给汉武帝当侍中。李陵为苏武摆下酒筵,并以乐队助兴。李陵说:在这蛮荒之地,你的信义节操谁看得见呢?你的两个兄弟,已经畏罪自杀,你母亲也已不幸去世,你的夫人年轻,听说已经改嫁,只剩下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又过了十几年,不知道是否还在人世。人的一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般短暂,你又何必没完没了地这么苦自己!苏武说:我父子原本没有什么才德功绩,全靠皇帝栽培,才得以身居高位。我常常希望能够肝脑涂地,报答大恩,即使是斧钺加身,汤锅烹煮,我也心甘情愿,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见苏武一片赤诚,长叹道:唉,

你真是义士!我与卫律的罪过比天都大!不觉泪湿衣衿,留下数十头牛羊,然后离去。

后来,匈奴发生内变,单于提出与汉朝和亲。汉使来到匈奴,要求放还苏武等人。匈奴假称苏武已死。后来苏武的随员常惠暗中联系上汉使,让他对单于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块绸缎,上面写着苏武等人在北海放牧。使者照此责问单于。单于环视左右,十分吃惊,承认苏武还活着。由此苏武得以返还内地。

除了归降匈奴和去世的以外,随同苏武归来的共有9人。苏武出使时是汉武帝天汉元年,归来时已经是汉昭帝始元6年,整整过去了19个年头。去时正当壮年,归来须发皆白。昭帝下诏,命苏武用牛、羊、猪各一头,以最隆重的仪式祭拜武帝陵庙,封苏武为典属国,品秩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住宅一所。昭帝之后是宣帝,迎来了武帝之后的汉朝中兴。宣帝为11名功臣绘制画像,悬挂麒麟阁,其中就有苏武,被认为是对中兴作出重大贡献的辅臣。(《资治通鉴》卷21、22、23、27)

妻子的换位

刘秀统一天下时,鲍永、冯衍在刘玄手下为将,得知刘玄死讯,便遣散部众,投降刘秀。刘秀问鲍永:“你的军队在什么地方?”鲍永说:“依靠刘玄的部众求富贵,我深感惭愧,所以把他们全部遣散了。”刘秀心里不高兴,嘴上却说:“你的格调很高啊。”鲍永因有功而被安排当了官,而冯衍则没被安排。

鲍永宽慰冯衍,说:“过去高祖刘邦奖赏有罪的季布,诛杀有功的丁公。现在我们遇到了圣明的君主,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冯衍反过来给鲍永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挑逗邻居的妻妾,年纪大的唾骂他,年纪轻的答应了他。后来她们的丈夫死了,这人娶年纪大那位为妻。有人对他说:‘她不是骂你的那个人吗?’这人说:‘她是别人的妻子,我希望她答应我;她是我的妻子,我希望她唾骂别人。’人的命运很难预料,而做人的道理却易于遵守。只要遵守做人的道理,灾难就不会找上门来。”(《资治通鉴》卷40)

夫妻

魏晋才子荀粲追求美色,听说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美丽动人,娶为妻。两人情深意切,冬天曹氏染病,高烧不退,荀粲便站在院子里把自己冻僵,然后回到屋里抱住妻子,用身子给他冷敷降温。几年后曹氏病故,好友傅嘏(gǔ)前来吊唁,荀粲没有落泪,但神情极度哀伤,说这样的佳人再也没有了。过了一年多,荀粲去世,年仅29岁。(《世说新语·惑溺》)

小结

在封建社会,君主代表国家,所以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常常缠绕在一起,这是古人的一个局限。今天我们读史,不妨把君主置换成国家,使忠心的观念更符合现代意识。其实当前正是这样提倡的。譬如我们经常听说的天、地、亲、君、师。《史记》曾概括出礼制三条基本原则,即“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书第一”)。一条原则对上,尊崇上天;一条原则对下,尊崇大地;一条原则对中间,尊崇祖先、君王、师长。学者们主张把君王更正为国家,以天、地、亲、国、师的新内容继承传统精髓,树立精神依托。

这样,传统的忠心意识便构成了我们今天爱国主义的一个主要来源。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之梦的魂魄。继承和弘扬忠心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爱国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以各种具体方式展现出来。《忠经》这样说:“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意思是,报效国家的途径有四条,第一叫做举荐人才,第二叫做出谋划策,第三叫做为国立功,第四叫做为国兴利。“道”也可以理解为天职,这四条概括得很好很全面,不只是对古代官员的要求,也完全适用于现代,可以启示官员应该从哪些方面为国尽力。可以这样说,只要朝着这些方面努力,并且有所成就,哪怕成绩很微小,你都是个忠臣。

(二)义利

要义

义利关系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官员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关于义,本书志节一章讲过,说义就是依据根本道理去做应当做的,所以义又称义理,我们这里可以通俗地把义理解为坚持原则。这是从道理层面说,此外义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从位置层面看,这就是恪守自己的社会位置,做这个位置所要求做的事,把自己严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近代儒学大家康有为就把义解释为人们的行为界限,说:“界限者,义也。”(《春秋董氏学》卷第六)为此可以这么说,义就是坚持原则,做自己的位置允许做的事情。

利比较简单,朱熹说:“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利是欲望所追求的对象,财富、名声、权力等就是它的基本内容,统称利益。

那么义和利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换句话说,作为一名官员应该怎样对待利益呢?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是“欲而不贪”。(《论语·尧曰》)有欲望但不贪求。欲望是人的天性,不能不满足,但应该把追求控制在义理和规定的范围内,学会适可而止。第二句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以正当途径获得的利益,决不接受。利益无所谓好坏,但取得利益的手段有好坏,同样是金钱,劳动得来的和贪污到手的就大不一样,前者叫干净钱,后者叫赃款。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是过眼云烟,看都不看。第三句话是“利者,义之和也”。(《左传·襄公九年》)利益是遵循义理而达到的各方面的和谐。你按照道义去做,就要满足他人需求,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利益也就实现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双赢。双赢是一种和谐,所以说利益在和谐中。由此可以说,道义就是利益。

以上三句话可以浓缩为五个字,即“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十年》)道义是利益的根本。所以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到利益,一定要以道义为准则,考虑一下应该不应该得到它。

故事

道义是利益的基础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夫人骊姬运用阴谋手段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夷吾,献公立骊姬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献公死后,大夫里克准备除掉骊姬和奚齐。

他先找到大夫荀息试探,碰了个钉子。又去找大夫丕(pī)郑商量。

里克说:“申生、重耳、夷吾三位公子的党羽打算杀死奚齐那个小娃娃,您怎么看?”

“好啊。”丕郑说,“咱们一块做这件事。只要你我联手,没有做不成的事。您与三位公子的党羽做内应,我负责外援。我去说服狄族人入侵,策动秦国出兵,以此来搅扰晋国。到时候,谁跟着咱们干,我们就给谁高官厚禄;谁给咱们的条件优越,我们就拥立谁当国君,让大家看看,谁在晋国说了算!”

“不可以这样。”里克说,“我听说,道义,乃是利益的基础;贪婪,乃是灾祸的根源。抛弃道义,即使得到利益也不牢固;出于贪婪,即便成功也会结怨于人(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奚齐那个小娃娃有什么罪?只不过是因为骊姬倒行逆施,搞乱了晋国,让诸侯看笑话,让晋国民众心生不满。我是担心如今的政局就像是堵塞住的洪水一样,一旦溃决,势不可挡,将无法收拾。所以我打算除掉奚齐,接回流亡国外的公子主政,以此来安定民心,取得诸侯的同情和援助。”

里克望了丕郑一眼,接着说:“如果我们除掉奚齐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那就是违背道义而受贪婪驱使,一定会遭到民众的怨恨,最后搞乱国家,个人富贵也保不住。”

丕郑答应了里克。他们合力除掉了骊姬和奚齐。(《国语·晋语二》)

还回土地

陈国贵族夏征舒作乱,杀掉了国君陈灵公。楚国君主楚庄王率领诸侯军队讨伐乱臣,杀死了夏征舒,顺手把陈国也灭掉了,变成楚国一个县。

大夫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报告完了情况想退下去。见他就这么走,庄王不甘心,叫住他,问:“我平息了陈国内乱,诸侯和楚国各县的大夫都来祝贺,唯独你一点表示也没有,怎么回事?”

申叔时说:“夏征舒杀了他的国君,大逆不道,国君您消灭他完全符合道义。然而我听说,‘有人牵着牛践踏别人家的田地,那家人不是赶他走,而是夺走他的牛。牵牛践踏人家的田地固然不对,但以此为理由夺去他的牛,更没有道理。’国君您号召诸侯出兵陈国时说的是讨伐有罪的夏征舒,可结果却是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如果别人说,楚国不过是以讨伐夏征舒为借口,实际上是贪图陈国的财富,不知道国君您如何辩白?”

“你说得很对。”楚庄王说,“我这就把土地还给陈国人。”申叔时说:“我们已经做了小人了。但拿了人家的东西再还给他,总比不还好。”

在楚国的扶持下,陈国复国。(《左传·宣公十一年》)

韩起退玉环

晋国的执政大夫韩起(韩宣子)到郑国访问。他有一只玉环。玉环本是一对,另一只在郑国的商人手里。韩起想通过郑国君主得到另一只玉环,子产不答应,说:“这不是公家的东西。”大家劝他满足韩起的要求,因为晋国是强国,绝不能得罪。子产说:“正因为要与晋国保持友好,才不能答应这件事。如果大国向小国索要财物,小国立即给予满足,那么小国给得起吗?这次给了,下次怎么办?不给岂不是更得罪人?再者,这对韩起本人也不好,实际上是把他往贪婪的邪道上引。一只小小的玉环竟然带来两种罪恶,这样做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