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20

第20章 态度以谦和为根本(2)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买了500件铠甲盾牌,这些物件是为皇室用于殉葬而专门制造的。周家虐待雇工,又不给工钱,被雇工检举到景帝那里。景帝下令交付司法官员审理,周亚夫拒不回答。景帝听说后,骂道:就是没有供词,也可以杀你!下诏把周亚夫移交廷尉审判。

廷尉问:“您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答:“我买的铠甲盾牌是殉葬用的,怎么能说是造反?”官员说:“您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在地下造反!”

逼供越来越残酷。周亚夫被捕时曾想自杀,被夫人劝住,关进了廷尉的牢狱。周亚夫不能忍受屈辱,绝食五天,吐血而亡。(《资治通鉴》卷16)

不辩白

西汉景帝朝,有位大臣叫直不疑。在他还是郎官的时候,跟几个人住在一起。一个同僚请假回家,错拿了另一位郎官的黄金。这位郎官发现自己的金子丢了,怀疑是直不疑偷的,直不疑承认了,向他道歉,买了黄金还给他。请假的人回来后,交还了错拿的黄金,那位郎官非常惭愧。这件事后,大家公认直不疑是长者,他的官也越升越大,做到了中大夫。这时有人在朝廷上诋毁直不疑,说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到了,只是说自己并没有哥哥。终究不作自我辩白。(《资治通鉴》卷16)

隋朝文帝时,有个人叫王通,教书为生,不少人大老远地赶来给他做学生。宰相杨素很器重王通,劝他出来做官,他没有答应。弟子贾琼问如何平息诽谤,王通说:“不去辩白。”贾琼又问如何制止怨恨,王通说:“不去争辩。”王通曾说:“听到诽谤就发怒的人容易中圈套,听到称赞就高兴的人容易被利用。如果去掉这些毛病,谗言奸佞就会离你远去。”王通去世后,他的弟子们追赠他为“文中子。”(《资治通鉴》卷179)

杨修之死

杨修在曹操那里做主簿,当时曹操担任汉献帝的丞相,封魏王。

丞相府修建大门,曹操亲自前往视察。门框已经立起来了,开始搭建上面的椽子。曹操转了一圈,命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没有说话就走了。杨修看见门上的字,吩咐把门框拆掉重建。拆除后,他说:“‘门’里面放进一个‘活’字,是‘阔’,魏王是嫌门太大了。”

有人给曹操送来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提笔在杯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给众人看,大家都不明白什么意思。轮到杨修,他打开盖子便吃,人们惊讶地望着他。杨修说:“曹公吩咐我们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想的!”

一次两人解字,杨修已经有了答案,走出30里地,曹操才想出来,自叹不如,对杨修说:“我的才能赶不上你,竟然相差30里。”

后来,曹操找了个茬子把杨修杀掉了。(《世说新语·捷悟》)

默、沉、浑、深

三国时,魏明帝下令三公九卿每人推举德才兼备者一人,司马懿推荐兖州刺史王昶。王昶为人恭谨忠厚,给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给儿子起名王浑、王深。他曾写信告诫子侄们说:“我以这四个字作为你们的名字,是要你们能够按照其中的意思去做,不敢违背。事物成熟得越快,灭亡得也就越快,成熟得晚则往往以好结果收尾。早晨开花的小草,到晚上就凋零了,松柏的茂盛,隆冬也不衰退。以委曲为伸展,以谦让为获得,以柔弱为强盛,这样的人很少不成功。毁谤和赞誉,是被人厌恶或喜爱的根子,也是灾祸或福分的契机。孔子说:‘我对别人,不毁谤,不赞誉。’以圣人的德行尚且如此,何况平庸之辈,怎么可以轻易进行毁谤和赞誉呢!”(《资治通鉴》卷73)

诸葛恪的悲剧

三国时,魏国进攻吴国。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军迎击,大获全胜。魏国光禄大夫张缉对大将军司马师说:“诸葛恪虽然获得大捷,但离被诛杀不远了。”司马师问:“为什么这样说?”张缉答:“声威震慑他的君主,功劳盖住全国所有人,要求不死,怎么办得到!”

诸葛恪少年成名,吴主孙权非常器重他,但父亲诸葛瑾却很忧虑,说诸葛恪不是能够保护家族的一家之主。陆逊曾对诸葛恪说:“在我之上的人,我定然尊奉他,与他同进;在我下面的人,我一定给与予扶持,引导他前行;如今我看您,气势凌驾上面的人,内心蔑视下面的人,您的德业将因此而动摇。”

诸葛恪果然被吴孙亮主处死,诛灭三族。(《资治通鉴》卷76)

刚者易折

唐玄宗时,李邕受杖刑而死。李邕才艺出众,卢藏用曾经对他说:“您如同干将、莫邪两口利剑,别人很难与您争锋,然而最后怕是会缺损折断(君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李邕没有听,终于死于非命。(《资治通鉴》卷215)

郭子仪不敢摆谱

唐朝德宗时,有个叫卢杞的人,相貌丑陋,面色如蓝靛,然而能言善辩,皇帝很喜欢他,被提升为御史大夫,兼任京畿观察使。

当时权势最大的人是手握重兵的汾阳忠武王郭子仪,他每次会见宾客,姬妾都站在身边服侍。郭子仪生病,卢杞前去探望,郭子仪命随侍姬妾全部退出,单独一人凭几而坐,接待卢杞。有人询问其中缘故,郭子仪说:“卢杞面貌丑陋,女人见了定然有嘲笑之意。卢杞心地险恶,以后一旦得志,我举族将无一幸免!”(《资治通鉴》卷226)

田兴的教训

唐宪宗时,有一对兄弟将领,哥哥田融做相州刺史,弟弟田兴的官更大,做魏博节度使。父亲去世的时候,田兴还很小,田融便担负起抚养教育田兴的责任。一次,田兴与军中将士比赛射箭,把所有将士都压了下去。回到家后,田融提起鞭子抽打他,说:“你不收敛自己的锋芒,灾祸就要到来了!”(尔不自晦,祸将及矣!)所以田兴能够在前任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治下保全下来。田季安性喜猜疑,专横强暴,在他手下做事很难善始善终。(《资治通鉴》卷239)

小结

在孔子看来,傲慢是一种最令人不能忍受的缺点。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论语·泰伯》)意思是,一个人纵然具备周公那样的才华和气质,但如果骄傲自大,再加上舍不得赞美别人,那么即便还有着种种长处,也不值得欣赏了。一丑遮百好,可见傲慢多么糟糕。作为官员,作为上司,作为能吏,你已经比民众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比下级拥有了更高的地位,比同事拥有了更大的影响,你现在得志,你前途无限,已经把人比下去了,已经让人感到压力了,已经让人不平衡了,如果再张扬自己,生怕差距拉得不够大,别人将作何等感受?将会怎样对待你?

所以老子这样告诫人们,你比别人地位高,待人一定要谦卑(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第68章);你比别人有成就,一定要不居功(功成而不居)(《老子》第2章、第34章);你比别人知道得多,一定要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东西(知不知)(《老子》第71章);你比别人风光,一定要不刺眼(光而不耀)(《老子》第58章)。这就叫以卑贱为处世的根本,以低下为做人的根基。由此才能“贵”,才能“高”,所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39章)

(二)中庸

要义

中庸是和的一个内容,以这种态度、方式对人对事,不走极端,就能达到和谐。

什么是中庸?关于中,朱熹这样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头又不欠缺的名称。关于庸,朱熹说:“庸,平常也。”平常意即恒常,准则或者说“道”就是不变的,所以庸表示“道”。合起来,中庸就是站在中间的准则,简称中道,即中庸之道。

无过无不及来自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老师:子张(颛孙师)和子夏(卜商)谁更杰出些?孔子叫着他们的名字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张说起话来太急,而子夏又太慢。子贡又问:老师的意思是不是说子张好一点?孔子答:“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显然,孔子主张无过无不及。无过是不过度,无不及是无不足,既没有走过头,又没有达不到,正好站在中间,所以无过无不及表示的是中,也就是适度,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比较简单,偏和倚都是歪斜之意,不偏不倚表示的是正。二者合起来,就是中正。由此可以说,中庸就是中正的原则。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作为道德,已经到头了!

故事

两种治国方针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把太公望(姜子牙)封在齐国,把周公旦封在鲁国。

这两个诸侯国紧挨着,两位国君的关系也非常友好。这天,两个人一起谈论靠什么来治理国家。

太公望主张:“尊重贤人,崇尚武功。”

周公旦主张:“亲近亲人,崇尚恩爱。”

太公望说:“用你这样的方针治国,鲁国从此要削弱了。”

周公旦说:“鲁国虽然会削弱,但后世拥有齐国的,也肯定不是吕氏了。”

后来,齐国日益强大,到了齐桓公手上,达到了顶点,称霸天下。但传到第24代,齐国的统治者就由吕氏换成了田氏。

鲁国日益削弱,到后来只能勉强生存在大国的夹缝中。传到第34代就灭亡了。(《吕氏春秋·长见》)

喝酒的道理

齐桓公打算让田完当卿大夫,田完推辞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掌管百工的工正官。

田完设家宴款待齐桓公,齐桓公喝得非常高兴。

看看天色已暗,齐桓公吩咐:“点上灯,接着喝。”

田完辞谢说:“做臣子的白天可以招待国君您,晚上不能再请您喝酒,请恕我不能从命。”

君子说:“酒是用来举行各种礼仪的,绝不可过度,这叫做义。招待国君喝酒,已经完成了礼,及时终止,以免过头,这叫做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纠正偏颇

鲁国有位叫子桑伯子的人,与孔子一样办学授徒。孔子前去拜访他。

子桑伯子没有穿戴好衣帽就出来见孔子。

出来后,学生问孔子:“夫子您为什么要拜访子桑伯子呢?”孔子回答:“他的质地好但修饰太差,我打算劝他加强一下修饰。”

孔子离去后,学生问子桑伯子:“先生您为什么要接待孔子呢?”子桑伯子回答:“他的质地好但修饰过于繁琐,我打算劝他减轻一下修饰。”(《孔子集语·杂事》)

中庸与全面

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

“是个诚信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他。”孔子答道。

子夏又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