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与和是两个道德范畴,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都反对高调和张扬,注重适度和效果,主张一种理性的、收敛的、平和的生活态度。
(一)谦下
要义
《易经》中有一卦叫“谦”,由“艮”和“坤”组成,艮下坤上。艮象征山,坤象征地,山本来高出地面,但却处在下位,意思是虽然高大,但表现卑下。南宋大儒陆九渊把这叫做“有而不居”(《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虽然拥有,却像没有。道家也这么看,老子说:“上德若谷”(《老子》第41章)。谷,山谷、河谷,是最低洼、最空旷的地方,意即美好的道德如同谷地。可以这么说,谦的本质就是向下,所以我们这里叫谦下。
下其实意味着上。《易经》这样解释谦卦:天作为最大的阳性物,其法则是阳气往下走,光明普照;地作为最大的阴性物,其法则是虽然卑下,但阴气往上升,阴阳交汇,所以畅通无阻。老子也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第67章)意思是,虚怀若谷,因而能够博采众长。恰如江河湖海,正因为它们地势低下,位于下游,才能汇聚八方来水。
谦下不仅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生存智慧。虚心、退让、柔弱、低调等都是谦的相关词,对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譬如柔弱,老子认为它是生命的象征,活着的东西都是软的、韧的,而一旦变得坚硬,就死了,因此“柔弱胜刚强”(《老子》第36章)。
故事
牙齿和舌头
老子的老师叫常(chuāng)。常 生病了,老子前去探视。老师已经很老了,又病得很厉害。老子问老师,有没有什么要对学生吩咐的。
常 把一双混浊的眼珠对着老子,问:“路过自己的故乡一定要下车,这是为什么?”“大概是要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吧!”老子恭恭敬敬地回答。“好,你答得很对。”常 说。接着又问:“从高大的树木旁边路过,一定要迈着小步快走,这又是为什么?”老子迟疑了一下,说:“大概是以此来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吧!”
“很好。”常 咧着嘴笑了。突然,老人指着自己嘴巴呜呜地问:“你好好瞧瞧,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侧过头,往老师黑洞洞的嘴里看了一会儿,点点头,“在。”常 又问:“那么,我的牙还在吗?”老子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一颗牙,摇摇头,“不在。”常 合上嘴,问,“舌头还在,牙却没有了,这是为什么?”
老子想了一会儿,说:“舌头之所以存在,是不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没有了,是不是因为它太刚强?”常 的眼睛突然放出光来,赞道:“太好了!”然后说:“我已经把天下的道理给你讲完了,再没有什么要说的了。”(《说苑·敬慎》)
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大败,国破家亡,被吴国大军重重围困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勾践怒火冲天,气如泉涌,挑选死士,号召兵卒,撸胳膊挽袖子,准备与强大的吴军作最后一拼。在大夫文种的劝说下,勾践转变了态度。他以一国之尊的身份去做吴国的奴仆,让妻子做吴国的婢妾,他亲手执戈为吴王夫差牵马开道。然而他最终在干遂这个地方彻底击败了吴国。所以《老子》说:“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天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却没有谁能够去实践它。”越王勾践亲身实践了它,因此能够称霸中原。(《淮南子·道应训》)
宥巵的道理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堂去参观,看到那里摆放着一件器皿,名字叫宥巵(yòu zhī)。孔子高兴地说:“好哇!今天终于见到这种器皿了。”随即吩咐学生:“取水来!”
学生拿来了水,将水倒进宥巵中。倒进一半,那只酒器端端正正,等到灌满时,酒器一歪便倾倒了。孔子猛地严肃起来,说:“好哇!能够保持多而不翻吗?”
子贡问:“怎样才能保持多而不翻呢?”
孔子说:“满得快要溢出来了就赶快减少它。”
子贡又问:“为什么满了就要减少呢?”
孔子说:“事物旺盛了就要走向衰落,欢乐到了极点就会转向悲哀,太阳到了正中就要向西偏斜,月亮圆满了就会逐渐缺损。(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因此,聪明睿智要靠检查自己的愚拙来守持,多闻善辩要靠检查自己的孤陋来守持,勇武刚毅要靠检查自己的畏惧来守持,大富大贵要靠检查自己的节俭来守持,德行精进要靠检查自己的谦让来守持。以上这五条,是圣明的先王守护天下的法宝。少了这五条,没有不发生危险的。”
所以《老子》说:“保持‘道’的人不贪求满足,正因为如此,才能去故更新。”(《淮南子·道应训》)
功业永存
楚国将军子发,率领大军攻打蔡国的国都下蔡(今安徽凤台),大获全胜。
子发凯旋,楚国君主楚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赏给子发100顷田地,并且封给他执圭的爵位,执圭是楚国贵族最高的爵位。
子发推辞不受,说:“治理国家建立政治秩序,使各国诸侯前来朝拜,靠的是国君的德行;统领大军,发号施令,军队还没有包围敌人,对手就逃跑了,靠的是将领的威风;士兵作战,上阵击败敌军,靠的是民众的力量。利用别人的功劳谋取个人的爵位和利禄,不是仁义之道。”由于明白这个道理,子发不接受封赏。
所以《老子》说:“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是由于不居功,故而功业永存。”(《淮南子·道应训》)
尊贵以卑贱为根本
孙叔敖在楚国做令尹(相),很受国君信任。
狐丘那个地方有一个老人,对孙叔敖说:“人在三个方面最容易遭人嫉恨,您知道吗?”
孙叔敖问:“哪三个方面?”
“爵位高了,遭士人的嫉恨;官职大了,遭君主的嫉恨;俸禄丰厚了,遭众人的嫉恨。”老人掰着手指头说。
“您说得对。”孙叔敖说。“然而,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意越谦下;我的官当得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丰厚,我的施舍越广泛。用这样的方法避免您说的三种嫉恨,可以吗?”
所以《老子》说:“尊贵一定要以卑贱为根本,高大一定要以低矮为基础。”(《淮南子·道应训》)
寝丘之地
楚庄王率领楚军击败了晋军,回来后封赏孙叔敖。被孙叔敖坚决推掉了。
孙叔敖生重病临死前,把儿子叫到身边叮嘱道:“我死后,大王一定会封赏你。那时,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而应该选择沙石之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那里土地贫瘠,地名又跟坟墓差不多,特别难听。楚国人信奉鬼,越国人好搞迷信,没人会看中那里。”
果然,孙叔敖死后,楚王把肥沃富饶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推辞不接受,提出要寝丘那个地方,楚王同意了。
根据楚国法律,功臣的爵禄传两代就要收回,结果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自保留下来。(《淮南子·人间训》)
没有一个比我强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武侯特别善于谋划,他操持的事情总是很得当。
一天,他在朝堂上撸起袖子伸出手臂说:“要论谋虑,大夫们没有一个比我强。”不大一会儿,竟然重复了好几遍。
国相李悝(kuī)快步走上前,说:“从前楚庄王谋划事情很有一套,建立了丰功伟业,但退朝后却面现忧色。身边的人询问原因。楚庄王说:‘商朝的开国君主汤的国相仲虺(huī )有段话,我非常喜欢。这段话是这样的:诸侯具有能够为自己选择老师的的品德,就可以称王天下;具有能够为自己选择朋友的品德,就可以保全自身;所选择的人不如自己的,就会遭到灭亡。如今我不贤明,臣子们的谋虑又都不如我,我大概快要灭亡了吧!’”
魏武侯琢磨着楚庄王的话。
李悝接着说:“这就是成就霸业的人所忧虑的。可是您却没完没了地夸奖自己,这怎么可以呢?”
“说得好。”魏武侯说。
君主的弊病不在于自己看轻自己,而在于自己看重自己。自己看重自己,就会拒绝应该接受的意见。拒绝应该接受的意见,进谏的源头就枯竭了。(《吕氏春秋·骄恣》)
屡战屡胜而亡国
吴国是春秋末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吴王夫差曾经统帅大军北上中原争霸,威震诸侯。
魏国是战国时期的强国,国君魏武侯问国相李克:“这么强大的吴国,怎么突然之间就灭亡了呢?原因在哪儿?”
“屡战屡胜。”李克说了四个字。
“不对吧?”魏武侯疑惑地看着对方,“战无不胜是好事,人人求之不得,哪能因此而灭亡?”
“没错。”李克说,“没完没了地打仗使百姓疲惫不堪,一连串的胜利使国君骄傲自大。让骄傲自大的君主去役使疲惫不堪的百姓,国家却不灭亡,历史上还从来找不到。国君骄傲自大必定恣意放纵,恣意放纵就会搜刮掠夺财物;百姓疲惫不堪一定心生怨恨,心生怨恨就会密谋作乱。一个国家,上下离心离德,互相敌视,怎么能够维持下去?吴国的灭亡还算是慢的呢!这就是吴王夫差在干遂自杀的原因。”
所以,《老子》说:“功成名就而及时抽身,这才符合天道。”(《淮南子·道应训》)
王翦的要求
秦王嬴政决定进攻楚国,询问将军们应该准备多少军队?李信说用20万人,王翦说至少60万人。秦王认为王翦老了,派李信率领20万士兵攻打楚国,结果大败而归。
秦王亲自找到王翦道歉,并动员他率军出征。王翦说:“如果一定要用我为将,非60万人不可。”秦王说:“就依将军的。”
王翦统领大军出发,秦王一直把他送到霸上。王翦迟迟不肯上路,磨磨叽叽地缠着秦王讨要好田地好宅院。秦王说:“将军走吧,难道还能穷了您吗?”王翦答道:“给大王做将军,即使立了大功,也很难封侯。所以趁着大王信任臣的时候,讨些田地宅院留给子孙作产业。”
秦王哈哈大笑。王翦终于上路。不想没走出300里地,刚到武关(今陕西丹凤东),王翦就打发人回去讨要田产。一路上王翦总共5次派人回去办理这件事情。有人看不过,说:“将军做得太过分了吧?”王翦摇摇头,说:“你们哪里知道,大王心地粗率而多疑,现在把全国的军队都调出来交给我,我为子孙讨要田地和宅院,是以此来表示我没有其他意愿,这样大王就不会怀疑我了。”
王翦完胜,俘虏了楚王,秦国把楚国设置为楚郡。(《资治通鉴》卷7)
您的灾祸开始了
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杀害了韩信,为汉高祖刘邦除去了最大一块心病。刘邦非常高兴,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他5000户邑民,又给他派去500名士兵和1名都尉作护卫。
大家都向萧何祝贺,唯独召平前来表示哀悼,说:“相国您的灾祸从现在开始了!”
萧何大惊,连忙问为什么。
召平说:“皇帝在前线统军作战,而让您留守后方。您没有真刀真枪地上过阵,皇帝却加封您并且派来护卫,其中的意图主要是因为有韩信的事情在先,他担心您也可能不安分。所以我建议相国您谢绝封赏,同时将家产捐出,充作军费。”
萧何按照召平的意见去做了,刘邦果然大为满意。
不久,英布造反,刘邦率军征讨。其间几次派人回到长安打探萧何动静。
这时,又有人对萧何说:“相国您离灭门的日子不远了!”
萧何问为什么。
回答说:“您身为相国,功盖天下,地位和名声已经达到了顶点。自从高祖皇帝(刘邦)夺得天下,相国经营关中后方十几年,深得人心,皇帝派人前来慰问,就是担心您在关中谋反。相国若想保全身家性命,何不广置田产,多放一些高利贷,用以贬低自己的声望?这样皇帝才会放心。”
萧何听从了。
刘邦平定英布后回军长安,一路上百姓拦驾喊冤,控告萧何强占民田,刘邦心中别提多高兴了。(《史记·萧相国世家》)
急流勇退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张良因功封侯。他一向多病,安定下来后便静居行气,不吃粮食,闭门不出,说:“我家世代做韩国宰相,及至韩国灭亡。我不吝惜万金资财,向强大的秦王朝报仇,天下震动。如今凭着三寸之舌成为皇帝的军师,封万户侯,已是一个平民所能享有的最高福分,已经足够了。我只希望抛却人间俗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天下。”
司马光评论道:有生必有死,就像黑夜与白天交替一样必然。自古至今,从来就没有可以置身生死之外的人。以张良的智慧以及对事理的把握来推论,他不可能不知道神仙之说纯属虚妄诡异,但却说什么要随同赤松子远游,可见他的智慧之高。功勋名位,正是人臣的死结,最难处理。高祖刘邦称道的,不过韩信、萧何、张良三杰而已。淮阴侯韩信遭到诛杀,相国萧何被关进监狱,不就是因为功名已达到巅峰却不知止步的缘故吗!所以张良假托神仙之事,超凡脱俗,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什么叫“明哲保身”?看看张良就知道了。(《资治通鉴》卷11)
功臣父子
西汉初,吕后势力被清除后,文帝即位。右丞相、绛侯周勃出了大力,文帝对他很是恭敬。周勃十分得意,散朝时小步疾行退出,文帝也不计较,经常目送他退朝。
景帝时,诸王叛乱,周勃的儿子、太尉周亚夫在平叛立中了大功。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的食物是一大块肉,没有切开,也没有摆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回头吩咐主管宴席的官员取筷子。景帝望着周亚夫,笑着问:莫非不合您的意思吗?周亚夫摘下帽子谢罪,景帝刚叫他起来,周亚夫就快步退了出去。景帝目送着他的背影,说:这位愤愤不平的人,不能做幼年君主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