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136000000053

第53章 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把关(16)

不言而喻,消费者自身维权能力是有十分限的。普通消费者对消费中的食品药品连价格都估摸不透,怎么可能对质量指标做出准确判断?如果人人成了消费行家,不法商家还能有生存的空间吗?事实上,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之所以能以假乱真,消费者上当受骗而浑然不知,那是因为市场上存在着一批“高智商”的不法商家。

这些不法商家,置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于不顾,漠视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滥用、误用生产加工实用技术,要么恶意采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添加剂,要么肆意把人用抗生素添加到禽畜饲料中,要么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把剧毒化学物质添加到婴幼儿乳粉里,等等。同时,他们与公务员中腐败分子进行钱权交易、官商勾结,购买庇护伞或者通行证,使假冒伪劣商品、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在安检中蒙混过关;花重金收买影视明星,充当问题食品药品的代言人、形象大使,违法广告恣意渲染,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甘愿上当。

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被乱用,以及消费知识欠缺、腐败现象存在等,都给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一批不法分子甚至发展成为暴发户,积累起相当的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资本,成为干扰市场秩序、对抗监管执法的一股黑恶势力。三鹿集团股份公司生产的婴幼儿有毒奶粉,是由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中非法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此后,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被检出含量不等的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跟苏丹红一样是工业原料,含有剧毒,被列入非法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对此,乳粉集团的决策者和经营者怎会不知情?“高智商”的不法商家,既会钻法律的空子,又会误用科技成果。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政府职能部门,汇集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掌握与行使着公共权力和法律法规,拥有与使用着先进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具有与通晓洞悉假冒伪劣商品及不法商贾拙劣伎俩的专业技能和执法程序。他们具有压倒一切不法商家的绝对优势,背后更有全体消费者的支持和配合,是社会正义力量的一方,得道多助;相反地,不法分子随时随地都处在消费者的提防和监视中,失道无助。所以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不仅必须给予保障,而且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基点,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是确保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公众的幸福指数,一定程度上是由食品药品的安全指标来衡量的。保障食品药品规范生产、消费者安全消费,是政府的分内之事;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执法队伍责无旁贷。消费者既是政府的服务对象,又是其监督者。衡量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执法人员的市场监管水平的基本指标,就是保证农残不超标,终端消费品添加剂不过量,不含非食用添加物。

消费信心来自政府的决心,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状况反映着市场监管力度。面对假冒伪劣商品屡屡冲击市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严峻形势,政府决心给予重典整治,让不法分子为此付出应有代价。但是同样,对于市场监管执法过程中的缺位、渎职,无所作为或者行为不力者,也必须依法严肃追究责任,让责任部门及责任者为此付出同等代价。就某种意义上讲,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的局面,决定着国家监管资源发挥作用的程度,决定着食品药品标准生产和市场秩序执法监管的程度,也决定着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被保障的程度。因此,不断加强执法监管队伍自身建设,探索和推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责任制、问责制、奖惩制,实为构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防线的根本之策。

另外,为了从根本上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势头,增强公众的消费信心,在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深入清查假冒伪劣商品的同时,更需要下大气力在全国持续开展普法教育运动,全面提高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组织形式多样的食品药品知识宣传活动,不断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工作的起步与发展

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组建于2000年。13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食品药品市场,在维护全区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履行市场监管职责过程中,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了,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力量。

2005年,自治区药品检验所更名为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随后陆续组建了6个地区食品药品检验所。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先后通过了自治区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检所实验室资格认证和医疗器械检测资格认可、国家实验室认可,逐渐发展成为西藏开展药品、生物制品、饮食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以及药品包装材料容器、洁净环境检验检测的权威机构。

在“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升格为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先后成立了7地(市)局和6个县分局,建立了区、地食品药品稽查队和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初步搭起自治区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区、地(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框架,实现了对药品统一、权威、高效的全程监管。2010年,在机构改革中,自治区新设了68个县局,健全了基层监管机构,把实行垂直管理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为由同级卫生部门管理,为正常开展食品药品监管提供了组织保证。

提出了“廉洁执法,业务过硬”的工作要求,建设一支合格的监管执法队伍。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采取公开招考选拔工作人员、依据“德能勤绩廉”考核考察提拔干部的方式,充实与壮大监管队伍,突出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结构特点。为了保证队伍廉洁自律,全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层以上干部,均须与组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通过警示教育,落实“五条禁令”“八个严禁”“十个决不允许”等工作守则,以此对行政执法干部职工进行约束和监督;公开选拔业务骨干和先进工作者,派赴延安参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延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先进事迹报告会,回队后要求他们举行学习体会汇报会,以此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正确的权力观念。

为了适应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全面提升执法监管队伍的业务素质,区局采取举办培训班、挂职锻炼、干部双向交流等形式,重点加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建设。2010年,区局举办了以药械稽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学习熟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警示教育等为内容的培训班,受训学员达到6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对全系统干部的业务轮训。

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整顿与规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并重”原则,于“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组织了药品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区局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现场办公指导工作。2010年区监管局协调区农牧、区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对蔬菜、生猪肉、馒头、淡水鱼等品种的抽检,抽检样品347个,合格率为 94.24%。及时组织销毁“问题乳粉”“地沟油”和厨房废弃物、一次性塑料餐盒等行动,并突击检查学校、旅游接待场所,没收销毁过期、变质、“三无”食品药品,以点带面整肃全区食品药品市场。

对药品研制环节进行审评审批,开展了药品注册现场核查、药品批准文号清查,以及药品名称、标签、说明书审查,力求从源头上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对生产经营环节采取监督抽查、跟踪检查、飞行检查等方式,对企业实施GMP、GSP监督,落实国家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办法,推行药品电子监管和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以执法力量预防和惩治违法违规行为;对使用环节开展了药品不良反应跟踪监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药物滥用监测。

帮助企业和商家树立质量意识、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经营水平,为它们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至2010年,全区27家药品批发企业、299家药品零售企业,通过了GSP认证、再认证;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192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取得了生产经营许可证。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药物滥用监测工作,获得了国家药物滥用检测中心的表彰。

自2009年起,区监管系统开始改变被动执法程式—等待“调查指令”或者接到案件举报后方采取行动—按照各自既定的工作方案,合理调配部门人力和物力,主动深入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领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质量隐患逐点组织突击检查。依法对监管范围内各个环节摸底清查,做到不留盲点、不漏空子、不给机会,深究问题,排除隐患,防止问题药品及医疗器械流入或者流通于市场,整肃和维护药械市场秩序,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此间,老局长卢彦朝到自治区藏医院看望藏医药专家,指导《藏药材炮制规范》(藏文版)编写工作;局长白玛桑布在贡觉县桑朱荣村卫生所就如何加强药械管理,给医护人员传经授宝;副局长董寿如、周文凯分别走进集贸市场、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并掌握翔实的资料信息。

区监管系统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调查和评价活动,启动了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西藏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预警公告。组织专家编写了《食品安全知识读本》(藏、汉双语版),制作了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片,向患者和公众宣讲常用药物药理知识。区局车明凤副局长以身作则,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同时邀请相关专家走上街头,聚众宣讲食品药品安全知识,通过面对面咨询与答疑、听众之间口耳相传,增强公众饮食用药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用药习惯,积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

近年来区监管系统主动下移工作重心,把执法监管重点由城市转向农牧区。西藏地广人稀,市场零散,监管成本高,农牧区食品药品市场成为执法监管难点。区系统克服困难,重点开展农牧区药品“两网”建设,把符合要求的县、乡(镇)、村医疗机构药房纳入药品供应网,在县级及其以下建立了药品零售供应网点116个,从县级及其以下人大、政协、卫生、新闻等部门和医疗机构,聘请药品协管员1931名,创建了两个国家级药品“两网”示范县和5个自治区级示范县,建起覆盖县、乡(镇)的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管网络,扭转了农牧民买药难和基层药品监管难的尴尬局面,基本保证了农牧区患者安全有效地用药。

全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现了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的转变。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西藏配备了药品快检车;2009年,西藏藏药专家委员会成立。区监管系统硬件条件在持续改善,软件支持不断增强,整个队伍已经锻炼成长为一支有效维护全区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坚强集体。

区系统除了肩负着全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外,面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和爆发的流行性疾病,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近年来,先后完成妥当处置婴幼儿奶粉安全事件、北京奥运火炬珠峰登顶及在拉萨传递期间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甲型H1N1和H7N9流感防控等重大事件。

在“十二五”期间,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将围绕着政府的中心工作,倾力服务“三农”工作。以农产品市场建设为中心,配合信息、运输、仓储、库存等建设环节,在全区打造一条完整、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链条。同时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工作,突出抓好蔬菜、农药例行监测和兽药残留检测,确保每个公众吃上“放心菜”和“放心肉”。

计划到2015年,全区的药品、医疗器械、餐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完善,队伍综合素质再上新台阶,科学监管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个大幅度提升,食品药品监管公共服务层面和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上食品药品质量可靠,没有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