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争辩,西藏自和平解放至今60多年,经过各族人民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全区农业整体生产能力和发展成果今非昔比,农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粮食、油料、果蔬、肉蛋等农产品以及林下产品日趋丰富,农牧民的膳食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区,大凡农机能展开作业的地块,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被派上用场,农民在抢收抢种农忙时节的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即使是在零散狭小地块上进行农事活动,农具、运力、水利、良种、施肥等条件也有所改善。西藏的农产品在区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地域特色优势开始转化为经济优势。总体上看,西藏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接近区外的水平,即使家住偏僻农牧区,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西藏农业生产今后将怎样发展?生产特色优质的农产品,既需要天然安全的农业生态环境,又需要无毒无害的种苗、农资,以及适用放心的农科成果等生产条件。从源头上看,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始终与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天然营养的农产品,既需要绿色的生产环境又需要合理的生产形式。农药、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对农产品造成的质量安全隐患,越来越为公众所熟知。因此,生产特色优质农产品,就不得不考虑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珍视和用好核心资源。西藏的自然环境基本上处于原生状态,农业生态环境尚没有受到重度污染;同时空气纯净透明,太阳光波有利于保持某些特色农产品品质。传统农业的经验得到一定程度传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一些底子。国家“三农”政策适合农业发展现状,政府提供的生产服务日趋周到。在西藏,生产特色优质的农产品,既具备环境条件又具备生产要件。
好山好水出好粮,好粮世人心向往。西藏农产品的特色在于品质天然而富有营养,这个特色源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天然纯净及特殊的气候条件。保住了天然纯净的农业生态环境,就保住了西藏农产品的特色,农业收益会由此而实现。物以稀为贵。只要品质好,就不怕产量低,经济效益可以以质量换数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通常售价要数倍于普通农产品,并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争抢。原生的环境和天然的农产品,因为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所以是当代公众所看中的;只要能长期保持着“西藏特色”,不管区内外市场如何变化,西藏的农产品就能永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不可匹敌的竞争力。天然纯净的自然环境,就是自然界赐予西藏的一棵“摇钱树”;世界其他各地起初也拥有它,只是现在几乎被砍光了。
减量使用农药、化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基本纯洁的农业生态环境,正是西藏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核心资源。西藏之所以拥有并保持着这样的净土、净水、净气,以及纯物种,既是自然环境相对封闭造成的,又是历史机缘的结果。尤其是西藏与近代工业化失之交臂,一直远离重工业污染,同时农药、化肥施用量相对有限,还没有重度污染农区环境。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环境的要求,西藏绝大多数农区符合条件。
从内地情况来看,农残超标主要是农药残留超标,以及化肥残留物的污染。农残超标直接威胁着农产品质量,并成为食品药品的安全隐患,食品药品质量问题最终追溯到农业生产源头,算账算到农药和化肥滥用头上。同时,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表明,农药和化肥长时间无节制的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生产能力明显衰退。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惊呼:农田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
西藏的土地原本瘠薄,有机物质含量较少,农药和化肥对农业生态系统损伤相对更重。一旦西藏农业环境为农药、化肥增量使用而造成重度污染,就势必削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丧失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农产品因此失去特色和魅力。因此,依靠化学物质高剂量投入而换取经济增量是得不偿失的,对西藏而言,不仅生产不出特色优质的农产品,而且会断送农业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先天优势。
事实上,在当代西藏,农药、化肥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跟内地一样被视为农业增产的必要条件。有主流媒体报道:2012年“采购调配各类农药964.04吨、化肥4.84万吨……有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近年来自治区农牧厅等部门通报了数起农残超标事件,检测出了违禁投入品。如此一来,为了确保农产品总量安全反而威胁到质量安全。
现代农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是财富之父。粮食连同其他农产品,都是生产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在大型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虽然可以置于现代农业背景下,综合性生产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取代了传统农业生产中耕种、收获、田间管理等一些笨重劳动,但是生产设备取代不了人工劳动。且不说为数众多的小块农田,农机是插不上手的,就是大田管理上诸多环节,农机也无能为力;事实证明,除草剂并不神奇,在不恰当使用中取得局部功效的时候其副作用暴露无遗。
天下苍生食为天,五谷丰登血汗洒。正是农民辛苦劳动,才换来丰收年景。热爱土地的农民总把种地当成绣花,在田间里倾注爱心,挥洒汗水,认真对待每个生产环节,细心照料每一株作物。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铁杆农民把整个心思和精力都花在几亩庄稼地上。土地有情夏感恩,庄稼有义秋报答。在正常年景下,农民付出的劳动换来等量收成。
在当代中国,也许20世纪80年代,举国上下的餐桌上饭菜最是香甜,吃得最安心,感觉最舒心。那个时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劳动热情和辛勤汗水不惜倾注到所承包的土地。每到农时节点上,连片农田里遍布着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幼,家里送饭地里吃,拔草间苗,中耕土地;大小车辆往田间运送土杂肥,让细碎的肥料均匀覆盖上地面,等到幼苗起来后还要一棵一棵围土追肥……那时候,农药、化肥生产量有限,使用量自然就小得多了,农业收成拼的主要是活劳动。
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农药、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大,灭虫、追肥、除草等农活越来越少,积肥造肥送肥活动不多见了,农民渐渐清闲下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撤出庄稼地。然而,农作物产量在稳中有增,其原因在于农民在农资上的开销不断攀升,种地经济收益连年下滑,国家于是给予补贴。与此同时,大家蓦然发现:农产品充足了,饭菜没有以前那个味道了,随着农残超标事件频繁被曝光,对吃的喝的开始担心起来,心事也越来越重了。采用农药、化肥种出来的农产品,既不好吃又不安全。
目前,西藏同全国情况相似,有经验的精壮劳动力逐渐从农牧业转移出去,打工挣钱。这部分“跳槽”的农牧民,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一线退出,岗位空缺自然由妇幼或者老弱来勉力顶替,很多重体力农活无人担当,农业领域活劳动投入锐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粮油、果蔬等产品产量提高,势必依靠农药、化肥来帮助了。农药、化肥大量投向农田,这既与保持亩产有关,又与活劳动投入严重不足密切相关,结果是农药、化肥用量越来越大,农业环境质量越来越下降,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差。仅依赖化肥、农药,以及机械化是发展不起来生态农业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就无从谈起了。可见,农药、化肥和机械化绝对不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根本不是生态农业的生产要素。
西藏的区情及其既定的农业发展定位,注定了区外农业发展路子西藏走不通,也不能走,且必须有意避开。就某种意义上说,西藏发展真正的现代农业,生产特色优质的农产品,就必须首先造就和保持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铁杆的农民队伍。
警惕农科成果运用中的副作用。缺乏农科指导的农业生产,是自然状态下的农业生产,这可能是传统农业最大的局限性,因为不能依据自然规律而充分配置农业资源,致使作物产量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同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违背自然规律,不计后果地应用农科成果,牺牲了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了农产品天然品质,这大概是近代农业生产最大弊病之所在。现代农业在农科成果运用上理应变得自觉了,不仅重视运用而且慎重运用。
农科的生命和作用存在于农业生产活动之中,笼统谈论农科的正副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农科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这不取决于农科成果本身,而是取决于农科成果怎么使用,往哪个方面使用。不仅需要明确农科使用的目的和对象,而且需要明确使用的方法和范围。应用中分寸把握非常关键,真理往前多迈一步就变成谬误。农科成果运用中的副作用,含义在于,为了单纯追求亩产,不恰当算计农业生产收益,要么盲目把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药物引入农业生产过程,要么张冠李戴地“活用”一些实用技术,农科成果运用不计后果,既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又生产出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农科成果之所以用歪了,是因为经济利益在作怪,人的头脑出了问题。
正确看待农科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破除农科万能的现代迷信。农科成果既取代不了农民的生产劳动,又不能凭空创造出农产品。农科成果只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及其操作方法,一旦被农民掌握就可以帮助他们在良种选育、农田管理、作物病虫防治、庄稼收割、农产品贮藏等生产环节上充分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因此,运用农科成果的愿望在于,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地发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生产出又好又多的农产品。
所谓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还是不能被现代科技成果所架空,需要回归自然,落到大地上。人在享受一阵子现代工业文明之后,渴望回归自然,找回丢失的自我,其实,农业生产也是这样。内地农业生产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一定程度回归传统,继承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谨遵农业生产规律,既有求于土地和庄稼,就要有爱于土地和庄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有理有度地选用工业化成果,把功夫和心血用到农业生产上去。农业之本一是土地,二是劳动。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财富源于地球上生态系统内的各级生产者,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才是人类真正的“衣食父母”。保护生态系统,维护多种生物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维护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对西藏而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自己的区情出发,不攀比、不盲从,以生产特色优质农产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珍爱自然环境,用好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继承传统农业生产的精华和良好生产习惯的基础上,慎选慎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认真执行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并善于引用先进生产设备以武装农业生产,坚定地走出一条属于西藏自己的农业发展路子。
在我们西藏人的眼里,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雪域圣地,古老而年轻,是世上最美丽的;分布其间的雪山、江河、湖泊、小溪、山泉、森林、草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群落,野性而纯洁,是世上最健康的;迄今为止所产出的农产品,还包括自然的冰泉水和天然的林下特产,即使偶尔为些许农药、化肥所污染,也是瑕不掩瑜,是世上最好的。这一切将都珍藏在我们心里,挂在我们眼前,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们,也一定能保护好它们!
市场监管:保障食品药品质量的第二关
目前,西藏市场上近于70%的商品来自区外,因此对区外市场依赖性较大,货源把关和市场监管任务繁重。
食安药真仰给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伤病求良药,药真方为善。食不安、药不真,人健康临危、生命不保。食品药品行业,是健康行业、生命行业,因此成为可以谋取厚利的特殊行业。百工之人常有见利忘义者越轨,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图财害命;消费者纵然拿出真金白银,亦不能总是买到放心食品、真正药品。确保食安药真,谁可仰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药品无论是处于生产加工车间还是被摆放在货架上,其质量安全的关口一直在国家监管部门那里,守关者是政府的执法队伍。法律法规依靠他们执行,质量标准依靠他们推行,市场秩序依靠他们整饬,不法商家依靠他们依法处置,消费者合法权益依靠他们依法维护。在当代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协调下的卫生、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政府职能部门,肩负着维护13亿公众消费权益的使命。比如近期,在央视举办的201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上,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发布我国此前进口食品的检验结果及处理决定:2013年2月,检出质量安全不合格的食品有18个类别、405个批(次),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不合格主要产品有酒类、肉类、糕点饼干类和饮料。酒类的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标签不合格和重金属超标,肉类产品的不合格主要是品质不合格或者货证不符,糕点饼干类产品的不合格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和添加剂超标,饮料类不合格主要是添加剂超标和品质不符合要求。这些不合格进口食品被全部退货。如果没有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把关,食品市场的状况就不可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