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发迹史
17131700000025

第25章 夫妻共治(4)

本来身体就很不好的李治,在经受爱子李弘去世的打击之后,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了。在风疾的缠绕下,他整天觉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根本没有力气好好工作。

当他的风疾又一次发作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真得很难再恢复昔日的活力了。于是他找来大臣商量,准备让武则天摄政。

虽然自从上官仪事件之后,武则天已经俨然是半个皇帝了,很多国家政策和人事任免都出自她之手,但是毕竟她的身份仍然是李治的妻子,她的权力只有通过李治之手才能得以声张。

现在李治让她摄政,无疑是给了她真正的皇帝权力,可以不用借助李治,由她直接对大臣发号施令,也就是无冕女皇。

李治的这个建议立即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其中就包括宰相郝处俊。他反对的理由是:皇帝管理朝政大事,皇后负责后宫之事,这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规矩。女人要是临朝听政的话容易引起动乱,更何况,唐朝的天下是高祖和太宗皇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您不将李家的天下传给李家的子孙,却传给姓武的皇后,这是个什么意思呢?

在这次谈话中,武则天意识到一个问题:虽然自己已经在朝廷中建立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但是很多高层官员仍然不买自己的账。当然她也进一步地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将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在这次提议遭到反对之后,李治又开始专心培养自己的儿子。

李贤当太子的时候已经22岁了,在此之前他已先后任过一些刺史、都督、将军之类的官职。在大哥病重的时候,父亲甚至让他分担一部分的监国事务。

所以尽管他没有像大哥一样被当做接班人来培训,但是之前的职场经验,使他很快就适应了太子这个位子。

在他当上太子的第二年,李治就夸他在监国实习期间工作做得不错。做事情认真负责,处理问题十分得体,宽厚与精明把握得当。在工作之余还不忘用功读书,实在是个勤勉上进又有能力的好太子。

对于儿子的卓越表现,李治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立马赏给他绫罗绸缎五百匹。

李贤虽然没有得到过多专门的太子职业培训,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表现出很高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深得人心,在哪一方面都不比哥哥李弘差。

李弘本来就让武则天不安的了,但是想到他性格比较文弱,身体又差,从母亲的角度出发,武则天还是不忍心,也没有必要伤害这个儿子的。

但是李贤就不同了,这个孩子又聪明又有主见,关键是身体又好,比自己年轻那么多,肯定不可能死在自己前面。

看着儿子的成长,武则天的心一天比一天烦躁起来,对这个儿子是越看越不顺眼,武则天派人打击李贤的异母哥哥李上金和李素节,李贤却和母亲对着干。这些都让武则天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在这个关头,一个流言在宫里不胫而走。太子李贤不是天后亲生的,而是天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

这个流言也不是无事生非,李贤的出生时间让很多人产生质疑,就是李贤的大哥李弘是永徽三年的下半年,李贤出生于永徽五年十二月。

在李贤和李弘之间还有一个莫名其妙死去的小公主,也就是说三年时间武则生了三个小孩。虽然从生理上来说,生产有点频繁,但是按照武则天当年受专宠的情况来说,也不无可能。

怀疑李贤不是武则天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李贤是在武则天前往昭陵的路上生的。按理说一个大冬天的,一个孕妇怎么那么能折腾,不在家好好养胎,到处跑算怎么回事呢?

但是考虑到武则天不属于一般女人,在她的一生中不知道做了多少件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么她挺着个大肚子去昭陵祭祀就算不上奇怪了。

在这个紧要关头,一个官拜正谏大夫的术士明崇俨又散播出一则谣言,他宣称:太子李贤不够资格当皇帝,英王(李显)和太宗皇帝长得很像,相王(李旦)最有贵人相。

面对这些流言,以及母亲对自己越来越冷漠的态度,李贤心里不可能没有反应。

对于传播流言的严崇明,武则天不仅没有阻止,反而加强了对儿子的管教。扔给儿子《少阳正范》和《孝子传》让他好好学习怎样做臣子和做儿子,还屡次写信责备他。

就这样武则天和李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一直到某一天那个散播谣言的严崇明被人刺死,武则天对儿子意见更大了,但是她也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

在民间流传了一首叫做《黄台瓜辞》的诗歌: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这首诗歌被认为是李贤所作,在里面,将武则天比作瓜农,李治的几个儿子比作瓜。第一次武则天摘掉了李忠这个瓜之后,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这叫做一摘使瓜好。

在摘掉李弘之后,瓜田里的瓜就变稀了。如果武则天再把自己也给摘了的话,那勉强还可以,如果还要摘的话,那就干脆连根拔起算了。

公元680年的时候,武则天终于忍不住了,再一次伸出了手,准备第三次摘瓜了。

李贤虽然是个综合素质很高的五好青年,但是出生在顶级豪富家庭,自然有些公子哥习性。譬如喜欢声色田猎。

除此之外,李贤还喜欢和户奴赵道生狎昵,当然这也是当时在贵族中暗地里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

最初有人告发李贤,只是说他有不良嗜好,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武则天却让中书省、门下省的宰相会同御史大夫组成最高级别的审判团队。

武则天这样小题大做无非是想把这个小事整成大事。顺着这个藤,武则天又摸到了李贤杀害严崇明、私藏器械、意图谋反的瓜。

做这样的事情对于武则天来说,简直就是轻车熟路,当年她扫清长孙无忌集团正是采用了这个办法,如今她又将其用在自己儿子的身上。

李治向来就很疼爱这个儿子,想原谅他,但是武则天却摆出一副大义灭亲的样子,说:“身为陛下的儿子,竟然私藏祸心,意图谋反,简直是天理不容。坚决不能原谅他,一定要大义灭亲。”

于是,李治又一次没有保住自己的亲人,李贤被贬为庶人,并被幽禁起来。在李治死后,李贤又被迁到巴州幽禁,他的儿子和老婆们也随他一起被流放。

被流放的李贤,处境凄凉,行李简陋,连他的继任者李显也不免为哥哥的悲惨处境感到伤感,请求母亲稍微给他们提高一点待遇。

就这样,武则天又一次向世人展示,挡在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到底会有什么下场。在废掉了最有资质的儿子之后,武则天向皇位又迈了一大步。

天后的焦虑

李贤被定为谋反罪,这无疑又给了武则天一次清除反对势力的好机会。通过摘除李贤这个瓜,武则天把胆敢反对她摄政,围绕在太子身边的那些大臣王公们一网打尽,让新太子成了光杆司令。

在李贤被废之后,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顺理成章地成为第四任太子。

看到心爱的两个儿子,一个病死,一个被废,本来就被风疾困扰的李治向死亡更进了一步。到公元683年的时候,李治又一次旧病复发。

在此之前的一年,关中再一次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米价上涨到三百多文一斗。趁着这个机会,武则天劝病重的李治到更为富饶的洛阳养病,留下太子李哲监国。

这一年,李唐王朝遭受了再一次的重创。

在东边,东突厥经常骚扰边境,虽然在定州沿线的袭扰被霍王、定州刺史李元轨击退。但是没过多久,东突厥又卷土重来,袭击妫(guī)州,并包围了单于都护府,俘虏了司马张行师。

得逞之后,东突厥又在五月份的时候,突袭了绥州,杀掉绥州刺史、都督,形势十分严峻,朝廷一度想过从丰州撤退,把百姓迁到灵夏。

除此之外,国内统治也十分不稳定,出现了绥州稽胡白铁余假借佛像进行的起义。

白铁余是延川的稽胡人,他事先埋了一尊铜佛,然后就开始扬言此地佛光普照,会有真命天子出现。

紧接着他又开始鼓动众人到这里来挖佛像,于是他事先埋在那里的佛像就被众人挖出来了。然后,他就开始宣扬佛祖普渡众生,有病医病,有求必应。

这个时候正值关中大饥荒,这样的教义很容易吸引食不果腹的民众。于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在他周围就聚集了一大批的信徒。

公元 683年的时候,白铁余以吃凉粉为暗号,在延川聚众起义,自称光明圣皇帝,并且像模像样地建起了小朝廷,设置文武百官。

这是李治当皇帝之后,继陈硕贞起义之后发生的第二次农民起义,尽管这次起义很快就被程务挺和王方翼平定了,但是还是给本来就动乱的局势更添了几分不稳定的因子。

这个时候李治的风疾最后一次发作了,他的眼睛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东西了。御医秦鸣鹤建议用针刺头出血。

这跟当年扁鹊建议给曹操实施开颅手术是差不多的道理,听到这么说之后,武则天大怒,说:“你竟然要把皇帝的头刺出血来,简直是活得不耐烦了!”

武则天的话把秦鸣鹤吓得半死,赶紧跪地求饶。李治是个老实人,就替他解围道:“医生只是按照医理来看病,不能随随便便就给他们治罪。而且我的头实在是又闷又痛,难以忍受,说不定照他说的那么做能治好也不一定。”

于是秦鸣鹤就给他实施了针灸刺穴手术,手术过后,李治果然就头不痛了,眼不花了,看得清了。

武则天看到这个情况也很高兴,大大地赏赐了秦鸣鹤一番。毕竟这个时候她还没准备好当皇帝的条件,李治死了对她可不是什么好事。

李治的这个情况并不是表示他病痊愈了或者好转了,而是属于回光返照类型的。没过几天,李治病情越发严重了,只得从奉天宫火速回到了洛阳的皇宫。

回到皇宫之后,李治完全没有精力处理朝政,连宰相都见不到他的人。

一直到公元683年12月4日的时候,李治才发布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道工作指示,下令改元“弘道”,大赦天下。

也许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李治在这道诏书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个总结,并且对武则天的成绩和地位进行了肯定。

李治曾经想在皇宫正门——则天门上亲自宣读这道富有纪念意义的圣旨,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不能上马的地步。

只能把百官召集到殿前听他宣读圣旨。当天晚上,宰相裴炎就被招到宫里,接受遗照辅佐皇太子。随后李治就死于贞观殿,临死前,李治对于自己没能返回故都长安耿耿于怀。

在李治所立的《大帝遗诏》中,让太子李显继承皇位,但是他又在最后加上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至。

李治死的时候,太子李显已经二十八岁了,完全到了可以独自理政的年纪。本来李治的死让武则天一下子从天后成了皇太后,一个退居二线的老人。但是李治留下的这一纸诏书无疑确立了武则天革命导师的地位,为她继续把持朝政提供了依据。

李治的遗诏无疑成为武则天的救命稻草,裴炎的态度更是让武则天避免了走向权力边缘的命运。

宰相裴炎,作为唯一的托孤重臣,却在李治死后的第三天递交了一个奇怪的奏折。

裴炎以李显并没有举行正式的册封仪式,之前也没有临朝听政的经验为理由,让李显不得亲政。国家大事暂时由宰相们帮着处理,由天后代替皇帝向门下省发布执行命令。

对于这样一个奏请武则天是欣然接受,这样,她不仅从失去权力的失落感中解脱出来,还在事实上获得了李治曾经想授予她的“摄政权”,让她在权力的位子上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