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发迹史
17131700000024

第24章 夫妻共治(3)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在此之前,服斩衰范围包括诸侯为天子、大臣为皇帝、儿子和未婚女儿为父母、媳妇为公婆、长房长孙为祖父母、妻子为丈夫。

在这项规定里面,即使母亲在世,儿子及未婚女儿也必须为父亲服斩衰三年。但是如果母亲去世的时候,父亲还在世的话,那么子女则只能为母亲服齐衰一年。

服齐衰的时候可以穿本色粗麻布制成的衣服,孝服的剪断处都可以收边,衣服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这是孙辈为亲祖父母、重孙辈为曾祖父母穿及高祖父母穿服孝的礼制,属于五服中的第二等。

武则天认为,齐衰和斩衰在服孝级别上的区别,已经可以体现父母在权力和地位的差异,又何必在服孝的时间上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她建议将服孝一年增加到三年,虽然没有完全要求母亲享有和父亲完全等同的地位,但是起码在争取女性权力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让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大致相当的地位,为她以后称帝减轻了阻碍。

太子皇帝

作为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弘被武则天赋予很高的期望。在他出生的时候,武则天还是刚进宫的小昭仪,但是她却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李弘。

正是这件事给王皇后敲响了警钟,开始发现这个女人潜在的野心,从此便打响了与武则天革命的第一枪。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武则天终于踩着他人的鲜血走上了皇后之路,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李弘在四岁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开始接受皇帝接班人式的培训。这个孩子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资质。

在他身上有很多优良的品德:至孝、至仁、至明、至简、至正、至直、至通。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个优秀学生的潜质。除了完成父母布置的功课之外,还广泛涉猎文学、经学方面的典籍。他继承了父亲的文学细胞,在很小的时候就会作诗。

10岁的时候,他就命令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出五百篇,编集成大部头的《瑶山玉彩》,献给李治夫妻,令李治喜笑颜开。

聪明的李弘还是个孝顺听话的好孩子,在李治和武则天生病的时候,他跟当年的李治一样。亲自监督下人煎药,每次药煎好了之后,都要自己先尝一尝,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才喂给父母喝。

对于这样一个好苗子,武则天夫妻也是很早就开始了培养。在他8岁的时候就有了第一次监国经历,在李弘12岁的时候,身体还很健康的父亲李治竟然下诏书说让他到光顺门内去当班实习。

唐朝的皇宫大明宫有个宣政殿,它是南北衙建制的分界线。在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边有延英门和光顺门,东边有崇德门,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分别在宣政殿前东西两侧。

李治让官员有什么事情,先向太子报告。光顺门靠近中书省和门下省,李弘到那里去上班,自然就是为了方便与官员进行沟通。

李弘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太子实习期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唐朝当时有个法律规定就是:如果在役士兵中有人逃亡或者是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在被找到之后不但当事人要被砍头,连他的家人也要被充官。

李弘知道这个之后,就向父亲建议废除这个不合理规定。

他说:“士兵不能按时报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是因为生病,有的可能是中途遇到什么意外耽搁甚至是身亡了。这种情况下,法律不仅不认定他们为战死,还要认定他们为逃亡。追究他的战友和家人的责任,如果当事人死了,还要家人陪葬。我觉得这很不合理,其实很多人违反规定是有很多值得同情的因素的。”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还引用《左传》中的典故,说明在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并进一步表达了希望父亲能够修改法律,让逃亡的士兵家人可以不再受牵连。

看到儿子心怀仁厚,李治心里很高兴,立马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公元671年的时候,李治夫妻又到洛阳去旅游,让李弘留守长安监国。这个时候,正好遇到关中的大饥荒。作为代理领导人的李弘,亲自下基层,巡视士兵的伙食,当他发现因为缺粮,很多士兵竟然在吃吃榆树皮时,他赶紧命令自己的管家,从自己府内的口粮中拿出一部分来赈灾。

虽然李弘天资聪颖,接受了长期的皇帝职业培训,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执政能力,但是他却和他的父皇一样面临着两大难题。

首先,过于仁孝。当年李世民就怀着复杂的心情说李治仁懦,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皇帝来,不够有手段。

李弘的仁孝比他父亲有过之无不及,小时候父母让他跟着郭瑜学习《左传》,当他读到楚世子芈(mǐ)商臣弑君故事时,竟然大惊失色地感叹道:“经典之书是圣人拿来训示后人的,这种残忍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写在书里面呢?”

郭瑜回答他说:“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贬恶扬善,劝诫后人的,他记下商君的恶行是为了训示后人。”

李弘听了之后还是强调这种事情虽然有必要被记下来,但还是过于残忍,看这种书让人心里特憋屈,还是让我改读别的书吧。

听了太子的话,郭瑜觉得太子实在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以后一定是个仁德之君。于是就给他更换教材,改学专门教育人要好好遵守礼仪的正面教材《礼记》。学了《礼记》之后,李弘很佩服颜回和曾参两个人,就奏请李治追尊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

李弘的仁孝是一种表里如一的品质,他的异母哥哥,废太子李忠因为上官仪事件处死后,尸体曝尸荒野,无人敢管,李弘知道以后,心里十分难过,又请求父母,让他们恩准好好安葬大哥。

后来当他发现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被幽禁在掖庭宫,快三十岁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他心里简直是无比的震惊,又是连忙上表请求父母给两个姐姐安排一桩美好的因缘。

除了仁孝,李弘还跟他父皇一样是个病秧子,甚至比他父皇的身体还差。李治是做了好几个孩子的父亲以后才发的风疾,可是李弘从小就有瘵(zhài)病(肺结核,又称痨病)。

这个瘵病和李治的风疾属于同一类性质的,都是慢性病。到李弘十九岁的时候,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李治不想让他太劳累,就把他安排到含元宫修养。因为养病的缘故,他很少与太子宫中的下属见面,引起了大臣的不满。

有的大臣不明就里,就上书批评太子工作不够努力,还要求降低他的膳食待遇作为薄惩。李弘无奈之下,只得虚心地接受了臣子的批评,并且专门写了个书面文件,说明自己并非有意不理事,减少和属下的接触,而是身体条件不允许。

虽然此后李弘仍然有监国的记录,但是此后,他经常身体差到不能过多劳累,非得让左庶子戴至德、张文驩(huān)与右庶子萧德昭帮他处理政务,一般的小事都直接让他们处理,不需报告给太子。

看到儿子病成这样,武则天夫妻准备给儿子找房媳妇冲冲喜。最初两人选中了司位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杨思俭和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堂侄子,观王杨雄的孙子。

武则天的这位表侄女不仅家世好,而且是长安城著名的大美人,娶来给太子当老婆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还没等到婚礼这天就出事了,这位杨大美女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给诱奸了。

就这样没冲成喜,还让李弘大大的丢了一回人。太子的婚事也便这么给拖了下来,一直到两年之后,李治夫妻又给李弘挑了门好亲事。

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的女儿长得漂亮而且很贤惠,李治就亲自为儿子定下了这门亲事。对于自己选定的儿媳妇,李治很满意,曾经得意地说道:“有这么个贤惠的好媳妇,以后这东宫的内政,我就不用操心了!”

但是婚后,李弘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一步步恶化起来。在李弘去世前,为了让儿子心情高兴,李治还提出等他病好了,就学习他爷爷李渊,把皇位禅让给他。但是这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公元675年的时候,李弘病死在洛阳皇宫的倚云殿。

李弘去世后,李治夫妻下诏追谥为“孝敬皇帝”,在洛州划分出一个缑(gōu)氏县专门为儿子兴建恭陵。

恭陵完全按照皇帝的规格和礼制来建造,花费巨亿资金。由于工期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在兴建过程中还发生过大规模的丁夫逃跑和抗议事件,不过最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按期完工。

李治亲自撰写《孝敬皇帝睿德记》,并将其书于陵寝旁边的石碑上。

有人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虽然李弘为哥哥和姐姐们求情,数次违逆武则天的意思,尤其是在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事件之后,母子俩关系变差,但是这个时候武则天还没有理由非置儿子于死地不可。

李弘死的前一年,武则天刚刚当上天后,这个时候李弘的身体已经很差了。虽然她已经表现出当皇帝的野心,但是离皇帝之路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她实现自己的权力还是要借助李治。

李弘虽然在萧淑妃女儿的事件上让自己难堪,但是单单这一件事并不足以让她下定决心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

何况李弘和李治一样性情柔弱,并没在原则上违背武则天的意愿。尤其是这个时候他已经重病缠身,他的存在并没有让武则天的权力受到损害,尽管武则天对他不满意,但是也不至于立即毒死他。

三摘瓜犹可

虽然武则天并不至于亲自杀死自己的儿子李弘,但是李弘的死客观上来讲,使武则天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的她已经确立了皇帝这个奋斗目标,在这个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力量就来自于自己的儿子。

所以无论如何,母子成仇是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必须面对的局面。李弘早早地死去,避免了与母亲的流血冲突。他的去世,把这个矛盾转移到了弟弟李贤的身上。

李弘去世的时候已经二十多岁,但是他身体太差,结婚又比较晚,没能留下子嗣。按照皇帝继承原则,他的弟弟李贤被立为太子。

如果说李弘像爸爸的话,那么李贤性格就像母亲武则天。李贤是武则天所有儿子中最聪明而有魄力的一个。

李贤的聪明比大哥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他就具备过目不忘的本领,李治曾经得意洋洋地向李勣炫耀,自己的二儿子小小年纪就已经读过《尚书》、《礼记》、《论语》了,而且读那些古诗词歌赋,是过目不忘,并且对于书里面的意思都能够领会。

还说自己曾经让儿子读《论语》,他在读到“贤贤易色”的时候能够停下来再三朗诵,说这句话说得好,就该重视贤德,远离美色。于是李治只能感叹,自己的这个儿子确实是天赋异禀,聪慧天成。

李贤也是武则天四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的弟弟李显被封为周王,授洛州牧。小弟弟李旦先后被封为豫王、冀王、相王。

只有李贤在当太子以前,先后被封过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凉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这样的武官职衔。

李贤身体一直很好,没有生病的记录。当了太子之后,他更是精力充沛,一上台就组织人马为《后汉书》做注。这是已知的最早版本的《后汉书注》,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清代学者王先谦曾经赞扬李贤说他注的《后汉书》可以与唐代秘书少监颜师古所著的《汉书》媲美。

李贤把这本书献给李治的时候,简直把他喜坏了,立即赏了他丝绸三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