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17127400000028

第28章 用人之道,不拘一格降人才(2)

曾国藩很讲究修身养性,规定了“旧课”,其中包括吃饭有定时,在战争时期也不例外。而且,按曾国藩的规定,每顿饭都必须等幕僚到齐开始。差一个人也不能动筷子。曾国藩、李鸿章,一是湘人,一是皖人,习惯颇有不同。曾国藩每天天刚亮就要吃早餐。李鸿章则不然,以其不惯拘束的文人习气,而且又出身富豪之家,对这样严格的生活习惯很不适应,每天的一顿早餐也成了他沉重的负担。

一天,李鸿章假称头疼,没有起床。曾国藩派弁兵去请他吃早饭,他还是不起来。之后,曾国藩又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他。李鸿章没有料到这点小事竞让曾国藩动了肝火,便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赶到大营。他一入座,曾国藩就下令开饭。吃饭时,大家一言不发。饭后,曾国藩把筷子一扔,板起面孔对李鸿章一字一板地说:“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诉你一句话,我这里所崇尚的就是一个‘诚’字。”说完,拂袖而去。

李鸿章何曾领受过当众被训斥的滋味?心中直是打战。从此,李鸿章在曾国藩面前也更加小心谨慎了。

李鸿章素有文才,曾国藩就让他掌管文书事务,以后又让他帮着批阅下属公文,撰拟奏折、书牍;李鸿章将这些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为得体,深得曾国藩赏识。几个月之后,曾国藩又换了一副面孔,当众夸奖他,“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所有文稿都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要超过我的,好自为之吧”。

这一贬一褒,自然有曾国藩的意图。而作为学生的李鸿章,对这位比他大十二岁的老师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师,糊里糊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师,如同有了指南针。”

另外,曾国藩在注重培养人才方面,值得赞颂的就是派遣出国留学人员这件事情上。

同治十年(1871)七月初三,曾国藩在一折奏稿中,疏议大清每年选派13岁至20岁的人30名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留学,目的是使西方人擅长的技术让中国人能够掌握,之后就可以渐渐谋图自强,15年后学成回国。但是,留学生去之前要考试,在读期间不准加入外国籍、逗留国外,或者私自另谋职业,学成后听候派用,委以重任。以20年计算,约需库银120万两。留学一事,虽是丁日昌动议,李鸿章也多次来信与曾国藩商议,但他们两人都不及曾国藩德高望重,所以真正促成留学一事的人应该说是曾国藩。

但是经过多年的风雨,曾国藩有时也不免有几分感慨:在用人这一点上,实为万事的根本。“德”、“才”二项要取其一已属很难。而要二者兼备,则极为少见。但这并未动摇他对德才兼备、更重德操的人才标准的信念。同治十年(1871),他撰《才用》一文,检讨说:“当战争之世,萄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这是他晚年对自己践履德才兼备标准的一个深翔的反思。

因此,曾国藩死后,李鸿章曾作挽联说: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此联的上联,充分道出了李鸿章师从曾国藩而尽得其军事政治才能的真实景况。

4.识才更要学会驾驭

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驾驭人才的时候,必须有两手准备,既不能逼得太紧,以免局面难以挽回;又不能太过放纵,以免难以收拾。

——引自《曾国藩语录》

掌握大局的人,必须能够驾驭下属。曾国藩手下悍将如云,有智谋者更是不计其数,想要将这些人收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国藩驾驭人才的办法就是软硬兼施。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之前也是在曾国藩的手下任职的。刘铭传生在民风彪悍的淮北大地,自然也沾染了这种气息。他小时候就天不怕地不怕。18岁时,一个土豪到他家勒索,他父亲和哥哥都跪地求饶。激愤的刘铭传去找那个土豪报仇,那人欺他年幼,对他百般侮辱,刘铭传二话没说,就拿刀割下了那个土豪的首级。之后,他就聚众为匪,在乡里拉起了队伍。

李鸿章奉曾国藩的命令招募淮军,第一个就看中了刘铭传,将他招入淮勇,给他的部队命名为“铭军”。李鸿章花了很多钱从洋人的手中购买了枪支弹药,把铭军装备成为近代武装。刘铭传为李鸿章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刘铭传狂妄自大,让李鸿章很是受不了。所以,当曾国藩借淮军征剿太平军的时候,李鸿章就将刘铭传举荐给了曾国藩,希望刘铭传能在曾国藩的管教之下收敛一下。

在征战太平军的过程中,刘铭传与另外一名战将陈国瑞发生了争执。曾国藩处理这个问题左右为难:刘铭传是李鸿章的手下,如果自己处理的话,李鸿章的面子上不好看,而且刘铭传的部队装备精良,在以后的战争中还要倚重他;如果不处理,两人还是会继续斗下去,这不利于湘军的稳定。

后来,曾国藩将刘铭传叫来,对他进行严厉斥责,将他大骂一顿,使他心生畏惧,但是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放他一马。这就是曾国藩的软硬兼施,这一招确实收到了效果。刘铭传与陈国瑞之间的事情平息了,刘铭传也不再那么张狂了。后来,曾国藩看到刘铭传的戾气逐渐消退,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就派他独自到安徽北部去镇压太平军了。

李鸿章借鉴曾国藩的做法,如法炮制制服刘铭传。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他向朝廷保奏刘铭传,委任他为台湾道员。桀骜不驯的刘铭传成为一个真正的将领,带领台湾人民奋勇抵抗法军的进攻,将法军击退。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正式撤道改建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对于刘铭传这种悍将来说,用得得当就是一把克敌制胜的利器,可是如果用得不当,则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曾国藩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将刘铭传驯服,使他为己所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上文提到的陈国瑞也和刘铭传一样,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同时也是脾气异常暴躁。

陈国瑞本是僧格林沁的部下。僧格林沁死后,曾国藩接手“剿捻”事宜,就开始和陈国瑞打上了交道。当陈国瑞和刘铭传发生争斗后,曾国藩处理完刘铭传,也想办法驯服陈国瑞,让他真正服自己,才能将他收归己用。

曾国藩把陈国瑞叫来,先是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将他的嚣张气焰压了下去,然后翻他的老账,把他以往的种种劣迹都说出来,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陈国瑞被曾国藩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颓唐丧气。曾国藩话头一转,又说他作战勇猛,不贪财、不好色,是个大将之才。然后,曾国藩给陈国瑞定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

然而陈国瑞难改莽撞的习性,回头就把曾国藩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曾国藩看到这种情况,决定给他来硬的,于是,他向朝廷请旨撤去陈国瑞的军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陈国瑞,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陈国瑞这一回不敢再放肆,乖乖地听从曾国藩的指令。

用人不能只采用单一手段。若是仅仅给予他们恩惠,则难免会让他们有骄纵之心;若是一味采取强硬手段,则会激起他们的反叛之心。只有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刚柔并济,才能让他们真心依附。刘铭传与陈国瑞这样的将领就像是一匹烈马,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难以为人所用,若不驯服就收于帐下,迟早会惹出大乱子。曾国藩素来爱才,对于这种百里挑一的人才,自然是不会放过。同时,曾国藩也明白,必须收服他们才能有大作为。于是,曾国藩软硬兼施,既给他们以压力,让他们惊惧;又给予他们恩惠,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这样,他们于情于理都不能跟曾国藩对着干,而被曾国藩收归己用。

5.礼贤下士才会人才倍积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所谓无兢惟人也。若不得其人,则羽毛未丰,亦似难以高飞。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引自曾国藩《曾胡治兵语录》

如果没有贤才,国家则难以治理。曾国藩说过:“人才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人才。”曾国藩知道其实人才也需要一个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人才有其自己的骄傲和自尊,所以求贤之人要在求贤时表达出对人才的尊重和求贤若渴之意。因此曾国藩才会说人才是不会主动提出来帮助治理国家的,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应当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恭敬有礼地去请贤才出山。

曾国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曾说求才就应当“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白圭是战国时著名的商人,善于迅速捕捉赚钱的机会,猛禽猎取食物同样也是敏捷准确的,因此曾国藩认为,求才也一样要准确迅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才。

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曾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又说:“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阁下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封贤俊,尚有乏才之叹。鄙人仅以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矣。”意思就是你在一省之内选材,还有邻省的贤才前去投奔,依然觉得人才不足,更何况我在营盘里搜罗人才呢?

很多才华过人者都有些古怪的脾气,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和追求,并非都会为了一个职位而喜不自禁,因此曾国藩所言的人才无求于天下也有一半是实情。

在《曾国藩御术》一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郭良焘是清政府驻外使节郭嵩焘的三弟,曾国藩也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认为论学问则嵩焘第一,论才华则良焘第一,二弟仓焘则皆居其中。但郭良焘极爱他的妻子,不愿意为此而两人分离,所以总是婉拒不就。曾国藩为了能够得到这位贤才,特意写了一份信说:“知公麇鹿之性,不堪束缚,请屈尊暂临,奉商一切。并偕仙眷同行,当饬人扫榻以俟。”

在信中,曾国藩言辞谦和,满纸诚意,终于打动了郭良焘。他接到信后,不仅来到了湘军的幕中,而且为表示敬意,他没有携带妻子同行。

很快曾国藩又写信说:“燕雁有待飞之候,鸳鸯无独宿之时,此亦事之可行者也。”

曾国藩体谅他与妻子的恩爱之情,让他回去与妻子相聚。郭良焘于是接受了曾国藩的邀请,决心出来供职,并很快成了曾国藩的得力助手。但是曾国藩依然对他关怀有嘉,或准他的假,让他多回家或者将妻子接来,尽量不因为供职之事而影响他们夫妻的关系。郭良焘自然对曾国藩更为忠心,做事也更加尽职尽责。

很多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的水平相当的人交往,人才的朋友自然也不是可以小觑之辈,因此曾国藩不仅亲自选才,还通过其他人才的推荐来网罗更多的人才。在曾国藩的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很多,郭嵩焘推荐李善兰,李善兰又荐张文虎入幕,容闳则是李善兰、张斯桂、赵烈文三人推荐的。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得其余”。

清代外交家薛福成曾评论曾国藩的求才之事,说:“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在风尘之中,只要遇到人才,立刻纳为己用,而且经常对这些人大力提拔,恩赐奖赏,不得不说曾国藩相当了得。”薛福成不仅肯定了曾国藩在识别人才上的才能,还赞扬了曾国藩不遗余力地搜罗培养人才的精神。

正是由于曾国藩如此不遗余力地广罗人才,推诚置信,才使得各路人才慕名前来,一对幕府之中人才济济,湘军也成为了当时唯一能和太平军对抗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