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17127400000022

第22章 性格坚忍,才可战胜一切困难(2)

4.坚持就是胜利

臣自知才智浅薄,唯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

——引自《曾国藩做人语录》

很多人自以为,面对困境,倘若不寻求改变,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的不变恰巧迎合了外部环境的变迁,静待之中又现生机。曾国藩在处于两难的境地之时,曾经上表说过,自己深知自己学识的浅薄,但是自己有一颗忠诚到宁可战死也不投降的决心。这就是一种“挺”。这个奏折,使得当时不受重视的曾国藩重新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改变了当时的局势。曾国藩从仕之路上也因为他能够懂得坚持挺住,从而多次得到赏识。

就拿曾国藩入仕来说,1851年,咸丰帝登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为了平复混乱的战局,年少的咸丰帝凭借着自己的才能采纳了“以汉制汉”的建议,提拔了大批汉人能士入朝为官。名声在外的曾国藩,自然也在提携的范畴之中。但当时曾国藩的母亲刚刚过世,中国历来讲百善孝为先。身为孝子的他于情于理都应在家守丧,他上表婉拒了皇旨,好友的游说亦没有动摇他的心。当好友搬出父亲曾麟书,他才勉为其难地领旨赴职。作为一个文人,第一次带兵的他面对重重难题并没有退缩,而是寻求各种解决办法,最后建立了一支劲旅——湘军。湘军未成气候之时,太平军势如猛虎,咸丰帝见情形危急,道道圣旨催促其率兵去外省支援。面对两难的境地,曾国藩并没有屈服于权势,而是坚持己见。多次上表阐述自己的立场和难处,望咸丰帝体谅。咸丰帝因此恼怒,觉得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介儒生,好高骛远,只是畏惧死亡,实无带兵之能力。面对咸丰帝的盛怒,曾国藩依然不卑不惧,上表以明心志。或许正是曾国藩的坚持感动了咸丰,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仅没有责怪曾国藩数次抗旨,而是对他更为礼遇,安抚他和他的湘军,“成败利钝故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皇上的话再次证明了曾国藩“挺”之有理。正如古人所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生道路坎坷,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与挑战。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地摔打和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既不因为一时挫折而心灰意冷,也不因为暂时困难而畏难退缩。须把挫折看成奋起的契机,将困难化作磨炼意志的动力,最后才能够取得成功。

要知道,多一秒的坚持,多一分钟的努力,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美丽的白衣天使南丁格尔,也是因为多了一刻的坚持,才走上战场救死扶伤,成为人人敬重的偶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名叫南丁格尔·嘉宝在庆祝战争结束的那一天收到了一份电报,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一个人死在战场上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把自己永远藏在孤独和眼泪之中。

正当南丁格尔·嘉宝清理东西,准备辞职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早年的信,那是她侄儿在她母亲去世时写给她的。信上这样写道“我知道你会撑过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曾教导我的:不论在哪里,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永远记着你的微笑,像男子汉那样能够承受一切的微笑。”她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边,一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你为什么不照你教导我的去做?

南丁格尔·嘉宝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再对自己说:我应该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继续生活,因为事情已经是这样了,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藏在痛苦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快乐无缘。告别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来挥动,享受今天盛开的玫瑰的捷径只有一条:坚决与过去分手。

生活中时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人即使受到沉重打击,也能笑对人生,勇敢地生活下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有的人一遇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陷入痛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自暴自弃。没有人希望自己是那个怨天尤人的人,谁都希望能够在夹缝中依然坚强地活下去,自立自强。唯有学会坚持,学会坚挺,学会承担压力,更学会不被压力击败,多一点点的坚持,抗住压力,才能看见彼岸胜利的曙光。

5.委曲求全,以保大局

论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

——引自《曾国藩语录》

在官场中与他人交往,不能不顾大局,不能争一时之气,否则将会遗患无穷。凡事以大局为重,忍受一时之气,必然求得圆满。曾国藩在初出茅庐时,权势比他大的人多如牛毛,面对这些人,曾国藩总是忍让,顾全大局。

曾国藩当年在湖南创办团练时,受到湖南巡抚的种种牵制。骆秉章几次薄待曾国藩。面对自己得罪不起的人,曾国藩只能委曲求全。

在《中国通史》中有记载:

咸丰三年九月,驻扎在长沙的绿营兵与曾国藩的湘军发生严重斗殴。绿营兵不肯善罢甘休,鸣号列队,准备攻击曾国藩的湘勇兵营。曾国藩听说后大为恼火,决定杀一两个绿营兵,打击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于是,他给绿营提督鲍起豹发去一份咨文,指名索捕闹事的绿营兵。此举惹恼了鲍提督。鲍提督故意将肇事者捆了送至曾国藩的住处,让曾国藩这个团练大臣亲自处置。这么一来,绿营兵不干了,他们纷纷冲进曾国藩的住所,打伤曾国藩的护卫,就连曾国藩也惨遭毒打,差点儿一命呜呼。

曾国藩无计可施,只得向巡抚骆秉章求救。骆秉章一直都对曾国藩不满,他认为曾国藩不是官吏却办起团练,拥有军队,不合情理。所以,他一直隔岸观火,不出来调解,就是想让曾国藩受到教训。

曾国藩向骆秉章求救,他非但没有安慰曾国藩、严惩肇事者,反而给肇事者松了绑,向他们赔不是,让绿营兵各自回到自己的驻地去。事后,骆秉章也不对此事进行查究,准备不了了之。可长沙城内却流言四起,说由于曾国藩干预官府的兵权,才闹出事来,曾国藩是咎由自取。

后来,曾国藩的部下王苎因故离开,骆秉章就趁机拉拢,准备拆曾国藩的后台。面对骆秉章一次次的挑衅,曾国藩采取了顺从的态度,没有计较,没有公然相抗,反而对骆秉章毕恭毕敬,有事情还是去向他求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