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17127400000021

第21章 性格坚忍,才可战胜一切困难(1)

“坚”是一种坚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忍”是一种以柔克刚,屈伸有道的蛰伏心态。坚忍结合就是刚与柔的最巧妙结合。一个人只要能坚能忍,成就辉煌的事业只是时间上早晚而已。

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平日战战兢兢,恐蹈古来权臣刚愎之咎,但思委曲求全,不敢气凌同列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甜美的果实是因为它们经受了风雨的洗礼,而一位成功者最终能够卓然独立傲视群雄,也是因为他已饱经沧桑。在风云变幻中磨炼出来的人,才能不为以后的磨难所吓倒。曾国藩的一生,是在挫折中越挫越勇的一生,他鼓励自己:“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只要能够挺过去,就是一条好汉。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在一次次败给太平军之后,又一次次站起,最终将太平军消灭。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声势浩大,南京、武汉、镇江、扬州等重镇都已落人太平军手中,清政府军节节失利,在这些地区难以组织有效的反抗了。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也是接连失利。此时,太平军逼近湘潭。曾国藩认为:“湘潭与靖港之贼互为首尾,倘不及早扑灭,不独省城孤立难以图存,衡、永、郴、桂及两粤匪党闻风响应,东南大局不堪设想。”的确,太平军如果顺利地拿下湘潭,便能继续攻打长沙,继而控制整个湖南,然后与两广的农民起义军联合一起,迅速南下,就可占领两广、闽浙等地,这样太平天国就占领了南方半壁江山。在此基础上,太平天国就可发动北伐战争,夺取全国的政权,清政府就岌岌可危了。湖南是曾国藩湘军的根据地,如果湖南被太平军占领,湘军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就难以有所作为。

曾国藩明白其中的利害之处,决定在湘潭与太平军进行决战。他派遣悍将塔齐布率军开赴湘潭,又调水师总督褚汝航协助塔齐布,与太平军一决生死。太平天国派出的将领指挥能力不强,结果惨败而归。这一场战役是太平天国出师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

清政府对此次胜利褒奖有加:“自粤逆称乱以来,未受大创,湘潭一役,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之志矣。”湘潭之战让曾国藩扬眉吐气,清政府一改态度,曾国藩所处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当另一路湘军在靖港大败之后,咸丰皇帝立刻对曾国藩大加指责,并免去了他礼部侍郎的职位,责令他戴罪剿匪。

对于朝廷的过河拆桥,曾国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与政治危机。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曾国藩咬牙撑住,回到长沙后,立刻总结失败的教训,立志要剿灭太平军,让朝廷再次倚重自己。

曾国藩发现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湘军的战斗力不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功罪不分、赏罚不明。原来曾国藩统率的湘军是由不同的人训练出来的,选拔方式也不尽相同,战斗力也就有强有弱。曾国藩手下的大将军官大多数都是他的门生、同学、故旧,难以以法纪约束他们。而曾国藩一直强调以道义相号召,用忠义感召部下。这就导致湘军组织涣散,军令执行不力、各自为战,难以同心同德。湘军岳州大败,真正同太平军进行抵抗的,只有彭玉麟一营;湘潭之战,浴血奋战的只有塔齐布两营、杨载福两营。

意识到这些之后,曾国藩开始对湘军进行整顿。根据兵在精而不在多的原则,曾国藩一方面将那些较弱的兵士们纷纷遣散回家;一方面严肃军纪,不再收容已经溃散的军队。经过整顿,水路两军加在一起也只剩下5000人,就连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也被裁掉。

同时,曾国藩将王垒留在湖南,自己亲自率领罗泽南部出征。然后令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杨载福等人招募新勇,以补充军力之不足。湘军的人数很快就上升到1万人。除此之外,胡林翼手下的黔勇也增加至2000人。水师方面,曾国藩征调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所率的船队和广西候补道员李孟群统率的船队,共计1000余人。经过这次大的调整,湘军实力大增,战斗力也逐渐提高。在后来与太平军的战斗中越战越勇,最终完成了剿灭太平天国的任务。

曾国藩以一个儒生的身份创办团练,并且将湘军发展成为抗击太平军的主要力量。在其他清军节节败退的时候,曾国藩的湘军一鼓作气,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就了赫赫战功。其过程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是曾国藩忍住了失败的痛苦,在失败中一次次爬了起来,在失败中找到了制胜的办法。

认为“忍”绝对不是懦弱无为的曾国藩,而是在暗中做好屡战屡败的准备。战斗的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自己在失败中也就汲取了教训,这就是挫折给人的馈赠。怪不得连国民党党首蒋介石也非常欣赏曾国藩,曾说:“曾文正生平躬履诸难,都是以‘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曾不责备人家,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

2.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引自《曾国藩家书》

忍耐不仅仅是两个字,而是一种遇事的态度。人最厌烦的就是遇到麻烦,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让人望而却步。倘若你可以平心静气,再复杂的事情也能够抽丝剥茧般清晰。然而,有时候难就难在忍耐烦扰之事。

曾国藩说:“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国藩,很多麻烦事接踵而至,他有时也是疲于应付,但是他都一一忍住,一个个地处理好,最终达到人生的巅峰。曾国藩认为,做事须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如果心浮气躁,就会使自己作出不理性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遇到紧急之事,首先一定要先稳住自己,才能稳住下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否则只会自乱阵脚。

曾国藩传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太平军。一天晚上,太平军前来偷袭,而当时湘军的护卫只有1000多人,不足以对抗太平军。湘军个个惊恐不已,曾国藩也是不知所措。幕僚钱应溥急忙赶来对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于是,曾国藩高卧不起。湘军们一看主帅若无其事,也就不再那么担心,个个都镇定下来。太平军见此情景,以为是曾国藩故布疑阵,因此迟疑不决,最终悄然撤军。

身在官场的曾国藩深知官场的黑暗。他是汉人,且身居高位,难免会招来满族贵胄的不满,故意找碴儿的人不在少数。面对挑衅,曾国藩一直奉行“忍”的策略。他认为,在官场中如果不能忍,则必不能长久。

有一回,曾国藩接到弟弟曾国荃的来信,信中写道:“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立刻回信告诫曾国荃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才能产生智慧,才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曾国藩认为,处事能够耐烦,要在平时加强对心性的修养。他曾引用庄子的话,其大意是:“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骤然为人信服的人,这种信任不是牢固可靠的。突然之间名噪一时的人,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品德高尚、修养很深的人虽然没有赫赫的名声,也没有突然而得的美名,但他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逐渐有序地完成一年的运转,让人们不知不觉。因此,一个诚实而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就像桃李,虽不说话,但由于它的花果美好,自然会吸引人们慕名前来。”

曾国藩说:“自古圣贤立德,豪杰立功,成功还是不成功,一开始是难以预料的,只是日积月累,全在你自己了。”曾国藩明白,成功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取得的,没有足够的耐心,就难以在官场长期发展。官场中总会有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经常会受到来自上头的压力和同僚的中伤,如果没有耐心,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心浮气躁,就会中别人的圈套,一怒之下离开官场,自然也就不会有前途可言。

曾国藩还说过:“做到了‘贞’,就足够干一番事业了,而我所欠缺的,正是‘贞’。吴竹如教给我一个‘耐’字,其意在让我要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镇静下来,达到清静的境界,以渐渐地向‘贞’靠近。这一个字就完全能够医治我的心病了。”

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的曾国藩,“耐”字就是他修养的重要部分。他古人和朋友那里学习忍耐,在实际中锻炼自己的忍耐力。一个“耐”成了曾国藩在仕途上制胜的武器。在一次次挫折之后,都能够东山再起,与曾国藩的“耐”性有巨大关系。

一个人做官也好,做事也罢,都不能脱离耐烦。世上之事本就不如意者居多,没有耐心的人很难将事情进行下去。面对不利的局面,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冷静下来,以静制动,才能克敌制胜;心浮气躁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越来越不利于自己,那就更加难以控制局面了。

3.小不忍,则乱大谋

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

——引自《挺经》

在满洲政权中,一个汉人要想在高位坐得稳坐的牢,不仅需要一流的才智,更要具备勇毅果敢的品质,因为这一路的艰难险阻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勇毅,就是坚忍,不是鲁莽地死扛到底或逞强斗狠,而是带有韧性地自立自强。

每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或者被艰难险阻所吓倒,或者咽不下一时之气而做无谓的牺牲,最后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唯有坚忍之人才能够走得更远。曾国藩自拟谥号为“文韧公”,不难看出其中对自己处事诀窍的自得。

曾国藩一生在官场上足足打拼34年,一直都奉行着这个原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曾国藩的仕途是从底层一点点地往上爬,其间不知受了多少窝囊气;而他身居高位,也会受满族贵族的排挤和朝廷的猜忌,自然还会受气。曾国藩显赫的地位,正是靠着忍常人不能忍之事换来的。曾国藩曾经说过:“第一贵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

身居高位的曾国藩一直是很多官员的肉中刺、眼中钉,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让曾国藩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所以,他必须保证不被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来推翻自己。曾国藩因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人生策略——“忍让”。以忍让换取好名声,以忍让减少敌人,以忍让获取友谊。忍让使撑起他高高地位的基石变得牢不可破,使他长久居于高位而不摔落。

在清朝,满汉之别十分严重,汉人得不到重视,平日无端的就会引起朝廷的猜忌。这让曾国藩更是时时刻刻以“隐忍”为处世之道,一方面他殚精竭虑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一方面委曲求全,尽量保持低调,以免功高盖主,引火烧身。曾国藩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总是先考虑到收场的问题。在给李鸿章等人信中他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利权过大。”“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弟虽至愚,岂不知远权避谤之道?”“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平日兢兢,恐蹈古来权臣刚愎之咎,但思委曲求全,不敢气陵同列也。”

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曾国藩所倡导的“忍”,是指即使他人有不是的地方,甚至故意刁难自己,也要尽力克制,不要与之争锋,以谋求最大的利益。曾国藩以“忍”不但保全自身,而且成就一代“圣贤”名声,为晚清官场的“楷模”。

—生都在奉行“忍”字的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多年战斗中,他制定的作战方针也是以“忍”字为中心。

曾国藩在劝诫弟弟们不要强横霸道的信里写道:“当此乱世,黑白颠倒……即家中偶遇横逆之来,亦当再三隐忍,勿与计较。”“兄在外年余,惟有‘忍气’二字日日长进。”在处理与沈葆桢的矛盾上,曾国藩突出地体现了自己的“忍气”,他手下的将领们在他的熏陶之下也学会了“忍”。

胡林翼是湘军一名重要的将领。有一次,湖广总督官文最宠爱的小妾过生日,官文用正室夫人的名义向各方宾客散发请帖。按照当时的礼仪,只有正房可以与其夫同富同荣,小妾是没有身份地位的。

被邀请的各路宾客来到官文府邸后,才知道事情真相。有一位藩司,他知道实情后异常愤怒,气鼓鼓地说道:“如果真是夫人寿辰,大家一起前来祝贺,这是礼节。可是现在是为小妾庆贺,对朝廷里的官员来说,无疑是大侮辱。”于是他要回贺帖。

胡林翼心里自然也极不舒服,但是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将手中的贺帖传给官文的宠妾。那要回贺帖的人见到后,也就不好意思,只得跟着祝拜。

胡林翼此举化解了官文的尴尬,得到了官文的欢心,官文的宠妾更是对他很感激。后来,官文的宠妾去看胡林翼的母亲,胡林翼暗自吩咐家人,要以夫人之礼接待她。没过多久,这位宠妾就成了胡林翼母亲的干女儿。这位小妾在官文的面前自然是不断地称赞胡林翼,官文与胡林翼的关系越来越好。这避免了满族贵族对湘军的牵制,为湘军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之不能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他并不是不敢动刀去面对在街头侮辱他的人,他只是知道自己的才智、生命不是用在这些人身上的。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这种忍的行为比一时逞强的暴力更为勇敢。胡林翼就是为了大局而屈身逢迎,虽然湘军中有很多人不耻于这种行为,但是曾国藩懂得这其中的奥妙与玄机。

曾国藩说:“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一个人要做成大事,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无人非议,但是在面对非议的时候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不要担心别人是否误会了自己,别人以为自己软弱,但自己懂得现在的付出是为了什么,从而义无反顾,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