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7121000000048

第48章 附录 王懿荣诗选注(3)

19、龙藏寺访古留题

铁轮款铸绍熙字,

壁柱工题成化年。

平地竹高三四丈,

却疑春在万山颠。

注释:

龙藏寺位于四川成都西新都县,始建于唐代贞观三年(629),初名为慈惠庵,北宋开大为寺,后更名龙藏。以后几经兴废,至清代同治年间大力扩建,成为四川川西一大佛教禅院。寺中现存明代大殿、明代壁画和著名的“龙藏寺碑林”。碑林中有苏轼、黄庭坚、文征明、董其昌、石涛、刘墉、何绍基、王懿荣等七十余位名家的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百余品。

光绪七年(1881)春,王懿荣乞假由京赴川探视父母,时父王祖源任成都知府,四川总督丁宝祯恳请新科翰林王懿荣为龙藏寺已故主持大朗和尚化缘为新都引都江堰之水灌溉农田,题写功德碑一块。王懿荣曾在寺中小住。该碑名曰《大朗和尚封号碑》,碑高两米半,宽一米,碑文600字,每字约六厘米。此碑字体雄浑劲秀,苏体韵味十足,是王懿荣早期书法代表作之一。碑,现存龙藏寺内。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绍熙,南宋光宗赵惇年号,时为1190-1194。成化,明代宪宗朱见深年号,时为1465-1487。

20、昭觉寺留别雪堂和尚,雪堂拓同顾子远复初、

邓文甫质为作饯

去城十里不知寒,

行尽秋林路滑滩。

一带横墙藏寺院,

四周修竹亘阑干。

食僧二百饭锅大,

坐客两三酒律宽。

几日放晴我将去,

匆匆策马又长安。

注释:

昭觉寺位于四川昭觉县。昭觉本西昌县谅山诸夷地,清末析置昭觉县,属四川宁远府,建昌道。昭觉寺位于昭觉威凤山,曾名六祖寺。四川梁平县双柱堂,其祖师破山海明禅师曾遣弟子丈雪通醉禅师在清初重建昭觉寺。

诗作开头道出了寺院的位置与距离和季节,然后又陈述了寺院的规模之大。最后两句是王懿荣与雪堂和尚及好友因天气阴雨而滞留寺中,要等天气变晴,由川北上返京之时的心情写照。

21、鹿头关怀雪堂和尚文甫同年

宝光寺里离筵晚,

稚子碑前客意闲。

今日怀人在何处?

斜风细雨鹿头关。

注释:

宝光寺坐落于成都北郊新都县城内。寺院规模宏大,殿堂巍峨,香火甚盛。

鹿头关,位于四川德阳县北,唐置,以鹿头山命名。唐代大诗人杜甫,作鹿头山诗“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盖有关以西,道皆坦平也。”是对鹿头山景色的描写。《秦蜀驿程记》中记载:“鹿头关西有历史上名地落凤坡,三国时,刘备军师庞统在此遭伏击,遇害。”此地有庞士元(统)墓,多产鹦鹉。

诗作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抓住寺院碑刻,斜风细雨,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该诗是王懿荣与雪堂和尚、好友邓文甫(质)同游诗作。

此诗作于光绪八年(1882)王懿荣要回京参加庶吉士散馆考试,雪堂与邓质为他送行,当夜宿四川新都昭觉寺,翌晨出城访东汉兖州刺史王稚子石阙,再送到弥牟镇揖别。

22、病中寄雪堂和尚

匆匆一别两经年,

坐对高秋意惘然。

稚子碑前牵客日,

鹿头关上寄书天。

近从病里常生悟,

自悔闲来不解禅。

今古诗风真在蜀,

雪堂旧字属坡仙。

注释:

诗中显示了王懿荣自川返京两年后,在一次病中,想起了好友雪堂方丈,在蜀期间,陪同他一起游历四川众多寺院、名胜,以及在一起赏论佛事的往事,如今历历在目。诗中除了怀念雪堂为人高雅好客外,还赞赏了雪堂主持的学识、文章、诗作,并特制“雪堂老衲”铜印一枚,专程请人从北京送到四川雪堂手中。抒发了诗人怀念蜀中名流的深挚感情。

雪堂作诗致谢:“老衲蒙铜范铸,浮名差似沤波。情知琼无从报,三向京华敬祝多。”为纪念雪堂、邓质与王懿荣友谊,邓质请尹彭寿(竹年)绘《新都读碑图》一幅。图成,雪堂将此图增加碑记并刻石嵌立于王稚子墓前。图中,王懿荣(居中)、雪堂(居右)、邓质(居左)站立在汉碑前观赏……上方及左右刻王懿荣、尹彭寿、顾复初、冯廉、张瑞珍、邓质、雪堂7人题记。王稚子即东汉循吏王涣的墓阙,为中国八大汉阙之一。

23、病起即事书视同人并索和诗

廿年冷宦意萧然,

好古成魔力最坚。

隆福寺归夸夜客,

海王村愋典日天。

从来养志方为孝,

自古倾家不在钱。

墨癖书淫是吾病,

旁人休笑米颠颠。

注释:

清末翰林学者吴士鉴《王文敏公遗集·序》中指出:王文敏公酷爱研究金石学。“好古成魔”,又有书、墨癖。凡是书籍、字画、三代以来的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收集珍藏。鉴赏之余,爬罗剔抉,钩稽年代,补证经史,搜先达所未闻,通前贤所未解,多有创见。“早在中进士以前,他已经名满京都,‘鉴别宋元旧椠,考释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为定论。’吴县潘祖荫、常熟翁同龢都对他非常推重。”

此诗写在王懿荣病中,是他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倾力保护祖国金石文物的生动写照。诗的开始,诗人介绍了自己虽为朝廷清要,但只是一个穷京官而已。但人穷志不穷,对于收藏文物,不惜倾家荡产,常常将衣物及贵重物品典当与琉璃厂(海王村)。最后,作者把自己收藏和保护研究金石文物的嗜好,比作痴、魔、病,给人们刻画出一个酷爱祖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鲜明形象。

“米颠颠”,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北宋书画家,书法上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因痴迷书画,被人们称为“米颠”或“颠公”。

24、刘子秀明经行诗四首,曹竹铭殿撰以素册书之,

属系以诗(二首)

早传秋草寒星句,

且对琼踞百遍开。

几首山行初赋得,

状元亲作写官来。

更闻佳话喜如狂,

一夕诗风起海乡。

珍重诸君留好句,

涛音今集有渔洋。

注释:

此诗是王懿荣为掖县(今莱州)友人起诗社而和诗。

琼踞,玉佩。《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踞。”亦用以比喻美好的诗文。唐代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踞,大放厥词。”

渔洋,指清代文学家王士祯(1634-1711),本名士祯,以避雍正帝讳改士正,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新诚(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授扬州府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为一代宗臣,与朱彝尊并称“朱、王”。善古文,兼工词。著作甚丰,有:《渔洋诗话》、《渔洋文略》等二十余种著作传世。

刘子秀、曹竹铭皆掖县诗社发起者。明经,唐代科举科目之一。主要考试经义。清代专指贡生。殿撰,指翰林。

25、子秀赠余一古镜,复答以诗

曾对窥鸾无凤台,

何年剜剔出苍苔。

于无字处勤磨洗,

便逐明光日色开。

注释:

光绪六年(1880),懿荣初登翰林榜回乡祭扫祖墓。在近京途中经过掖县(今莱州),当地名士(贡生)刘子秀赠给王懿荣一铜镜,王懿荣大喜过望,欣然作诗一首答之。

铜镜,亦称古镜,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我国最早铜镜属殷商时代。战国已经盛行,制作轻薄精巧,纽纹小,花纹多作几何图案。到西汉和东汉时期,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花纹除几何图案外,还有神人和禽兽等。东汉中期至魏晋时,出现浮雕的画像镜,很是精美。唐代制作精工,平脱镜、螺钿镜更为美丽。纹饰有人物故事、花蝶、鸟兽等。宋元多出现有柄可执的镜。清代以后,逐渐被玻璃镜所代替。

26、北上有感示同行郭仲泉广文

往事匆匆一梦过,

于近四十四蹉跎。

贫原非病何妨久,

懒足胜人亦自多。

身世荣枯原上草,

心情皎洁水中荷。

共君旅客成酣睡,

莫问邻家子夜歌。

注释:

光绪十四年(1888),王懿荣在家乡福山为父守制,服阕赴省呈报起返京供职,北上途中,与友人郭广文同行所作诗文。

此时43岁的王懿荣在诗中似乎有一种忧郁的情绪。他感慨时光过得太匆忙,同时也厌恶官场里百事不如人意,使他的脾气变坏。回首往事,荣辱就像大自然的野草,春夏秋冬般地变幻颜色。年已不惑的他,此刻的心情就像皎洁的荷藕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心静如水,去迎接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27、同郭仲泉广文渡滩

今朝直与郭同舟,

风雨萧萧昨日秋。

潍水中流天正午,

泾云如墨压船头。

潍河阴雨水连天,

山下泥沙不见田。

一骑人来深没马,

还如黄岳浴汤泉。

注释:

王懿荣在服阕赴省返京途中,同友人郭广文途径潍河时触景诗作。

潍水,俗曰潍河。源出山东莒县西北潍山,伏流箕屋山复见,经县东北,东流至诸城县东北。折北流经高密、安丘、潍县、昌邑入渤海。

诗中原注农历七月初一中午,在潍河摆渡时,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如墨压船头,在渡船过河过程中,大雨已经倾盆,暴雨连天。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王懿荣庆幸在潍县喜得了沈尚书“书游黄岳浴场泉诗绫幅”一件,以诗记之。

28、记朱留村店刘生语

朱留村店老诸生,

炊黍牵驴带笑迎。

西北河高人断渡,

东南风紧两难晴。

明知春梦心犹动,

猝遇秋霖住亦惊。

卅载槐黄吾惫矣,

使人颠倒是科名。

注释:

这是王懿荣北上途中宿店遇到店主刘生而作的一首诗。诗开头用数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年过六十,勤劳热情的老者,迎往路过客人,满面带笑,热情朴实,给人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王懿荣在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同时也鞭挞了官场上的浑浊,他在诗的结尾道:使人颠倒是科名。他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只有官场虚伪多。

29、昌乐城外遇雨,中途再晤,嘲仲泉广文

才过沙湾复水湄,

午鸡声里雨丝丝。

一车二仆同泥淖,

请看先生独立时。

注释:

昌乐县,今潍坊市东北,故城为南乐县,唐置。宋初置寿光县,元废,明初复置。清因之。此地盛产丝绸。

王懿荣在诗中记述了途中遇雨,他与好友及仆人朱寿同行时的狼狈相。诗中洋溢着王懿荣对生活的热爱及未泯的童心。

30、重到济南

二十八年心事违,

忆随此地策征。

光君到处留诗墨,

重对湖山泪满衣。

注释:

二十八年前,也就是咸丰十年(1860),16岁的他随父亲奉旨办理团练,曾就读于泺源书院。回想起当年艰苦奋斗的情景,心中十分悲伤,诗中描述了王懿荣跟随父亲自家乡福山一路风尘,走蓬莱,奔黄县,过莱州,渡潍河,终于来到济南,在济南泺源书院读书时的情景。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时,王懿荣被任命为登州团练大臣,回籍兴办团练抵抗倭寇。后因朝廷议和,他忍痛遣散了团练,在返京复职途中,又重到了济南,想起了廿八年前,在济南时的此境心情。两次团练其结果相同,心中悲忿已极。

31、升阳观小住(二首)

山行半月雨如麻,

才得湖边道士家。

若遇髯苏应谑语,

强随举子踏槐花。

老仆已归泉下去,

穷途重向雨中开。

回头十九年间事,

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释:

升阳观坐落于大明湖畔。诗作描述了王懿荣来到省城济南呈报起复手续期间,在雨中来到大明湖畔升阳观的雨中景色。诗中老仆指朱寿,他曾跟随王懿荣到济南。王懿荣再来济南在雨中游大明湖时,老仆朱寿已经过世。诗中有他乡遇故知的心绪。

32、观明湖渔者

几番秋雨几番风,

一样渔蓑钓不同。

只解笑人身入画,

那知我亦画图中。

注释:

这是一首咏济南名胜大明湖的诗。

大明湖,“泉城明珠”,湖水面积46公顷,水深平均3米,湖水碧波潋滟,湖中荷花飘香,湖岸杨柳翠绿,更有楼台亭阁、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景色美丽多姿。王懿荣没有罗列华丽的语句来赞美大明湖,而是借一渔翁在大明湖畔垂钓,来赞美这湖光山色,赏心悦目,给人们留下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使人们读之遐思无穷。

33、德州城西登舟北上

为谢泥涂苦,

扁舟小不妨。

称心红脱饭,

遂意黑甜乡。

拥被看朝旭。

披衣怯晚凉,

一身如作茧,

宛转此中藏。

注释:

光绪十四年(1888),王懿荣服阕返京,自济南赴德州,弃车登舟沿运河北上时所作的一首诗。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古老河系。由北京迤逦南下,从德州桑园镇进入山东,贯穿鲁西平原,全长430公里,俗称运粮河。它北连卫河,经临清,沿山东与河北两省交界处北上,出德州桑园镇,途径天津杨柳青达北京。

王懿荣登舟北上,一来解除了泥尘之苦,二来可遥望河两岸的风光,吃着当地的小吃,好不惬意。最后,他把在小舟中的自己,比作一个蚕茧,更加体现了此诗的妙笔之处。

34、记船户王朝义父子语

相对话家常,

船家父子行。

今年耗夏布,

去岁剩冬粮。

主客三升米,

衣衾一器浆。

迎风争上御,

泊雨觅深藏。

舵尾晨烘煖,

船头夜睡凉。

剥漕装载重,

到卫雇人忙。

览纤如勤惰,

听篙测短长。

湾来频转櫂,

潮退便看仓。

蓄莱畏村远,

堆薪恐路荒。

乾鱼留奉母,

洋火带还乡。

昨买鸡多子,

薪醅酒出酿。

晚闲成薄醉,

欢乐未渠央。

入耳言逾密,

扪怀境自伤。

有生都若此,

贫贱亦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