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7121000000033

第33章 三任祭酒(9)

《登州古器物拓本跋》是王懿荣于同治八年(1869),25岁那年,把家乡福山牟子国故城内历代出土的文物详记。这些记述后来编入《福山县志稿》内,志书中其所纂《金石志》就是以《登州古器物拓本》为蓝本的。

牟子国故城为春秋战国时代胶东的一座故城址。坐落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南。据《续修莱芜县志》载:“牟子国,子爵。春秋封国,在县治东二十里,牟汶曲中,春秋齐桓公十五年(前671)建于此。”

据《风俗通》载:“牟子国,祝融后”。又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载:“牟,周国名,子爵。”

王懿荣的故乡——古现村,距故城不过二华里。故城曾出土过很多古彝器、刀币、青铜镜等。还曾出土齐刀、汉半两、五铢货泉等百十千贯不等。这些丰富的出土文物,使王懿荣“能不奉若家珍哉!”

《洛阳耆英会图卷》跋

《洛阳耆英会图卷》是旧藏山西夏县涑水书院,画卷有明清两代名士题款识甚多。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年秋,由西安古董商人贩来京师,被张荫桓收藏。张荫桓请王懿荣鉴定此画,才有了这篇奇文佳话。

夏县,战国魏都城。汉代置安邑县,后魏改县曰北安邑,又改夏县。置安邑郡。隋代废郡留县,历代沿之。清属山西省解州,河东道。

张荫桓(1891-1900),字樵野,广东省南海人。张荫桓少年聪颖,饱读诗书然科考不畅,久困秋闱。后纳资为知县,历官累迁至道员,旋又任按察使,入值总理衙门,因得到翁同龢、李鸿章等人赏识,擢户部左侍郎。光绪十一年(1885)出任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办理华工在国外各案交涉事宜。中日甲午战争中曾与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被日拒绝。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出使英、美、法、德、俄诸国。次年三月,受贿五十万万两白银,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戊戌变法后遭弹劾,充军新疆。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杀。著有《三洲日记》等。

王懿荣鉴赏认为此画出自宋代福建人郑奂之手,此画具有宋代绘画之风格,明人题跋相符无疑。此画虽不算大名画之属,但也甚为珍贵。

重刻明戚武毅公《止止堂文集》序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为署部指挥佥事,备倭于山东。旋调浙江任参将,于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抵抗倭寇。他见旧军素质不良,至金华、义乌招募农民矿工3000余人编成新军,教以击刺之法,长短兵器并用。新军纪律严明,成为抗倭主力,号称“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在台州与倭寇九战皆捷,并亲斩敌首领。次年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福建宁德城外海中)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1563),再次援闽,身先士卒,率部攻破被倭寇占据的平海卫城,以首功升为总兵官。两年后,又与余大猷共同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隆庆元年(1567),被调往北方镇守蓟州镇。隆庆二年(1568),以都督同知衙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府练兵事宜。继而被任为蓟州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冲要之地。他在北京修筑长城,打击来犯蒙古骑兵,镇守边关十六年,使北方蒙古之敌终不敢大举进犯。万历十一年(1583),因一贯支持他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去世而受到朝臣的排挤,被调任广东任闲职。他心情悒郁,勉强赴任,于翌年告病,继而被罢官归籍,回到蓬莱故里,万历十五年(1587),忿然去世。

戚继光为明代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对练兵、治械、布阵等均有创建,是历史上有名的儒将,一生所作诗文甚多。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止止堂集》是戚继光的诗文集,当时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鲜有其俪”的赞誉。他的诗歌皆有为之作,“其在师中,凡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则因事抒恩,搦管成章。故其文宏壮,可追乎古;其声慷慨,自合乎律也。”(郭朝宾《止止堂集序》。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衡文严格著称,亦称赞戚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

万历年间(1582)九月,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合编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止止堂乃戚继光在蓟州总理署中三间书房,也兼办公之用。其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为艮,下卦为乾。艮为山,为止;乾为天,为健。其卦意是“健而止”,谓则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

《止止堂》以诗文为主,也有一些“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等方面文章。从诗文来看,通集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充分抒发了作者极其强烈的报国热忱,轻生重义的高尚情怀,睥睨一切的博大气魄。

诗意皆为晓以忠义和军纪,主题明确,格调宏壮,语言通俗。在一些诗文中,戚继光还将“智、仁、信、勇、严”等内容,用儒家思想加以诠释,作为培养将领和教育士兵的内容。诗文中还有一些军事内容,如大学精解,主要讲授对将领的军事训练。

另外,书中还记载有边疆状况,各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百姓对军队态度等内容,对于研究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世风民情及思想文化都有较高的价值。

王懿荣对戚继光一向崇敬备至。光绪十四年十二月(1889),他在翰林院借到院藏明朝刻本的戚继光诗文集《止止堂集》,甚为珍爱,于是就托山东巡抚张曜(字朗斋)将此集重刻刊行。次年三月,王懿荣又为新刻刊行的《止止堂集》写下了这篇序言。

光绪已卯、庚辰间是光绪五、六年间(1879-1880),当时登州方志局正在编纂州志中的艺文志,求《止止堂集》却未得到。后来王懿荣借到翰林院藏明版《止止堂集》。此集原是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所用的底本。当时“寓禁于修”,编书时,认为与清廷有违碍部分,必须全行抽毁。《止止堂集》中的杨王启及宋瀛国公两条,认为“皆有偏缪”,也被抽出毁掉,此外集子的最后几页也缺掉。这一次王懿荣借阅时,找人“对临一通,悉如原刻”,把抽毁和缺掉的部分,全部补上,恢复了《止止堂集》原刻本的本来面貌。光绪十四年(1888),王懿荣为父守制,服阙,赴济南呈报起复返京复职,与巡抚张曜谈及戚继光。张曜系行伍出身,自幼喜读戚继光的兵书,于是王懿荣就委托他由书局重刻《止止堂集》。这次重刻刊行,也是王懿荣保存古籍的一大功绩。

王懿荣在序言中认为:“集中多感慨悲壮之词,惟公西北之志终未竟耳。”他深为戚继光晚年的遭遇鸣不平。戚继光抗倭,立有大功,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多次打退鞑靼人的入侵,他“过备修饬,蓟门晏然。”戚继光受命北上以来,最大的志愿是训练一支强大的部队,主动出击,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与敌人决战,然后收到一劳永逸之效。凭他的治军能力和长期作战经验,他的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然而,他的志愿不仅没有实现,张居正死后,他的处境自渐窘困。起初有给事中张鼎思上奏说:戚继光不宜留在北方。于是他就从蓟州北调到广东,戚继光郁郁不得志,第二年就告病假。继而给事中张希皋又上疏弹劾,罢官归里。三年后,御史傅光宅上疏举荐,反被夺取薪俸。一代英雄病卒,时年不足60岁。所以王懿荣在序中愤慨道:“此又不止介浮言以掣其肘矣。”简直就等于迫害致死。

在此期间,王懿荣还为昭仁殿编撰了《天禄琳瑯补编》。紫禁城乾清宫之东北为昭仁殿,贮《天禄琳瑯》。侧殿有古董房,储藏书乃乾隆时诸臣所未搜辑者。王懿荣奏请书目,得宋、元、明、椠本若干种,撰为提要。

梁甲坡石拓坐刻辞,乃王懿荣为父亲王祖源墓前特制刻辞。光绪十二年(1886),王祖源病逝于京寓锡拉胡同11号。王懿荣同弟王懿棨扶柩归里,将父亲葬于福山县古现李家村后山,俗称北顶岭上(梁甲坡),王懿荣为寄托对对父亲的怀念,在北京琉璃厂特烧制此刻辞。刻辞上由王懿荣亲书:“松山一角,海色茫茫,梦魂千里,风雨泷冈。”立在王祖源墓碑前。另外,王懿荣还为父亲墓砖上烧制了父亲的官衔、生卒年月等。此砖一部分现被王懿荣纪念馆收藏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