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7121000000018

第18章 会试联捷(2)

制策又以自古求治之主,罔不躬行节俭为天下先,进征历代令辟恭俭之实,以求有制节谨度之事。臣按《管子》有言曰,“人君知侈俭则百用节矣”;又曰,“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又曰,“奸邪生于匮不足,匮不足生于侈,侈生于无度”。其理至足。两汉恭俭之主,高祖以治未央宫壮丽而让萧何;文帝惜中人之产;孝景传伤农之诏;光武身衣大练,无私爱偏恩;明帝宫闱俭约;唐太宗欲营一殿,才用己具,以鉴秦而止;宋太祖御布幔,斥繍襦;明太祖去宫室服御之饰,却潞州金华之贡,历朝家法,皆有可称。盖念及于病民,则财不容以不节;虑及于耗财,则度不容以不谨。减宫阃之用,罢营造以役,此俭之于微也。酌天下农征商税之所入,严中外浮销冒滥之所出,固邦本而卫民生,水旱夷狄无所惊扰,俭之大用在此矣。本年部臣在筹备饷需奏奉谕旨,或申明旧章,或循名核实,撙节各项之道,均照所议。又复诏以实心实力,总期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斯则仁俭之实已。

制策又以整军经武,国之大经,而统筹设兵,驭将之善法,以为制治保邦之要。臣按兵民之分,自管仲轨里连乡之制始,后世相沿,其势不能复合。设兵之法莫善于唐。唐初置府兵,总以折冲,差以三等,统练有法,更代有时,无事则耕,兵无坐食,亦无列屯,有事则出,将无专权,亦无久戌。驭将之法。莫善于宋。宋收天下精兵,列营京畿,矫累朝蕃镇之敝,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外兵本于枢密,内兵总于三卫。然禁军之制,其分营于外者为就粮,岁费亡等,此邱所谓不如唐之府兵。明制有京兵,有边兵。初京师内宿兵约六十万,得强干弱枝之道。后改为十团营,又改为十二营。武宗时,中官用事,边防告急,选用仅三万人,岁支米几百万石。至群盗起,乃调边兵征之,京兵竞不足恃,遂为后来之通敝矣。夫军政之在边防,战具之有火攻,其训练之方,统驭之法,均视前代为变。要在明地理之要冲,谂主客之情形,如覆去之善势,坚定持久,以逸待劳,有不战,战必胜矣。圣朝天威远播海外,水师兵制详见军器则例,备御之善教也。

夫惟对策与献策殊科,亦与诸臣奏议为别,要须博综古今得失,而求其通。若徒以哗众取荣,是非儒者以道自重,而不忘恭敬之本心也。又尝观宋臣杨时有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先务者,以为圣德在是。臣尤伏愿皇上广缉熙之盛业,照敬止之实功,上端主极,旁求俊彦,制国用以固于中,修边政以强于外,悉本就将,以成郅隆之治。于时大吏则和衷共济,不以敷衍粉饰为心;庶僚则同寅协恭,不以虚浮矜用事,则政体尊,忠悃见,而庶事康,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千冒宸严,不胜战陨越之至。

臣谨对。

王懿荣在策对中的确敢于直言,提出了切中时弊的问题,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吏治倡廉、人主共建、整军经武三件国家大事,正是当时要解决的当务之急。走向最后崩溃的清王朝,正如江河日下,吏治和军队腐败不堪。“安民必先察吏”,在与人民关系最直接的郡守与县令中,郡守的人选更为重要,因为“察(县)令之职,委之于(郡)守”,所以“一守得人,则诸县得人。”针对当时官僚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严重的官场中,王懿荣认为在其才与廉两者,应是“以廉为本”,标新立异,确有见地。

王懿荣在对策中列举了历代君主躬行节俭的事例,针对性也是很强大的。至于军事方面,处在西方列强侵略下的大清帝国,更需要有强的军事力量予以反抗,然而八旗兵自入关以后,逐渐腐败而丧失战斗力,代之而起的汉人组成的军队绿营军,战斗力也逐渐削弱,经常要依靠临时组成的团练来应付事变。

王懿荣的“对策”很快引起了考官们的注意。大总裁,兵部左侍郎,许应骙批曰:

文笔雅健,经策骇洽。文心静穆,经义精湛。

大总裁考官,吏部左侍郎镶白旗满州副都统,左翼总兵,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麟书批曰:

文律瑾严,经策淹贯。

大总裁考官,经筵讲官,毓庆宫行走,头品顶戴,工部尚书翁同龢批曰:

文笔雄直,经策博通。

大总裁主考官,户部尚书正白旗汉军都统,国史馆总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军机大臣,景濂批曰:

文品高洁,经策渊深。

大主考官,内阁学士,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宝鋆批曰:

鸿文无范,旷世逸文。

接下来王懿荣又作:

赋得静对琴书百虑清,得清字五言八韵诗曰:

坐对琴书静,

能教百虑平。

子规声自徹,

午夜念皆清。

玉轸环映,

琅函左右横。

身知尘不染,

心与水常盟。

栗里怀同委,

兰成赋欲名。

客情三绝寄,

诗境一灯明。

户外松千尺,

山中数更。

冰操期报国,

雅句紫阳庚。

按照清朝例殿试三天以后,读卷大臣将试卷呈于皇帝,钦定一甲3名和二甲的前7名,即殿试前10名的名次。当时的光绪皇帝尚未亲政,这一切都由慈禧太后来决定。清末,科举胜负,不由学业功力,冥冥之中,慈禧太后在主宰浮沉。于是当时就曾流传着: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五读书。在最高的殿试中,贯彻平等、公平有时就成一句空话。例如,光绪三十年(1904)万寿恩科和壬寅(1902)正科合并会试,这一年慈禧太后的70大寿,主持考试的官员都十分留意“吉庆之兆”。派出各省主持乡试的主考、副主考。头两批放的是云贵两广,他们的名字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骧,将他们的名字连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真乃大吉大利。这年殿试,要求一个名字中有“寿”的状元,以示预祝。山东潍县人王寿彭三个字,念起来就像“老佛爷万岁万万岁”。于是他就做了一甲第一名状元。还有一年殿试,有名贡士叫王国钧。这个名字含义是不错的,国钧者,国家之重任也。白居易《赠樊著作》中就有“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之句。这年殿试,王国钧名列前茅,本应点为状元。慈禧太后念了王国钧的姓名说:“好难听”。因为这三个字与“亡国君”相谐,实在不吉利。所以,王国钧被抑置三甲之末,蹉跎以终。还有咸丰二年(1852),武昌人范鸣璚,殿试取在第三名,咸丰帝因为其姓名读音近于“万民穷”,是不祥之兆,只授他内阁中书,丢了锦绣前程。以上可见科举制度在君主专制下的变异。据传,慈禧太后阅读了王懿荣的策论后,大为激赏,叹为奇才,又见王懿荣名字,甚为高兴,因她曾以懿妃而得宠。原想将王懿荣列为十名之内。可她细揣摩王懿荣在对策中列举历代君主躬行节俭的实例,生活穷奢极欲的她认为王懿荣是在暗责她奢华铺张,她脸一红,羞怒地又将王懿荣名字圈出十名之外。

在殿试第四天黎明,诸贡士们皆集于乾清门等候。慈禧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圈定之后,由读卷大臣拆开弥封,填写黄榜。辰末之时,读卷大臣立于乾清门御面之上,手捧黄纸御单,高唱前十名的姓名。唱完之后,前十名进士一字排开,跪受忠字带。每人再背诵一遍自己的名字、简历。这一是证明与榜上的姓名相合,二来表示名列前茅的无上殊荣。这前十名之中没有王懿荣的名字,他还得耐心地等待到明天。

第二天便是传胪之日。传胪是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唱名仪式。即殿试结束后,连续两天举行唱名,由应殿试贡士参加,按甲次授予本科及第或出身,知贡考官宣读皇帝诏书后,军头司立于殿陛下以次传唱,故称传胪。

这一天,从午门到太和殿门前,新中的进士们,穿上崭新朝服,戴上金花御冠,立于大殿两旁东西丹墀排列等候。届时,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乘御辇来到太和殿,升座之后,阶下早已准备好鼓乐、金鞭按次轰鸣。鸿胪寺员在鼓乐声中,引导新中进士们各就其座。鼓乐声止,传胪官开始高唱新进士的姓名及名次。进士分三等:一甲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当传胪官唱到二甲第十七名时,王懿荣的名字响彻大殿内外。新中进士们还要参加为他们设的宴会——“琼林宴”。然后出午门,游金街,风光万千。

这一科共录取329名(1甲3名、2甲133名、3甲193名),王懿荣名次亦名列前茅了。这一科状元为南京人黄思永。黄思永,字慎之,号亦瓢。少力学,勤读书。中状元后,黄思永按惯例授翰林院从五品修撰,掌修国史。后在仕途无建树,晚年官至侍读学士以终。

殿试、传胪之后,还要在新进士中进行庶吉士的选拔。这是自清代雍正五年(1727)开始执行的一种制度。这项制度规定,进士选进翰林院,一甲三名可免试直接晋翰林院,授修撰或编修之职(正六品上),而二甲则要通过朝考后择优录取,三年后散馆再授编修或检讨之职,在年资上抵了三年。所有的进士都想进翰林院。因翰林清华,迁升又快,最为士人所羡慕。清代的翰林院是一外朝官署,掌纂国史,记载皇帝的起居注,讲解经书,以及草拟册立、制诰等文书。其长官为掌院学士、大学士等充任。下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统称翰林。清制还规定,翰林虽六至七品可挂朝珠,着貂褂,而其它官五品才始挂珠,三品始得着貂褂。翰林院编修、检讨经过京察后,可得以外放四品道府。翰林所能担任差使,主要是会试、乡试的考官及各省学政。南书房行走一职,也例由翰林出身者担任,习称南书房翰林。所以说是否成为庶吉士,这也是仕途中重要的一步。庶吉士,官名。明初置,先属六科,永乐二年(1404)始隶于翰林院,选进士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清沿其制,翰林院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唱名后,再试以论、诏、奏、议、诗、赋,选其优者为庶吉士,通称“庶常”,入馆学习,每月考查其学业。三年期满,再试以诗赋,皇帝引见后,按等第分别授职,留馆者授以翰林院编修(二甲)、检讨(三甲)等官,其余任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等官,称之“散馆”。

王懿荣则在应考之列。考试为一论《取财于地取法于天论》,王懿荣写曰:

尝观《礼经·郊特牲》一篇,不专言郊祀,其书首曰郊特牲,而社稷太牢,盖兼天地而言之也。《尚书》有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焉。王者以人道处乎其间,报本反始,于是乎有郊社之祭。夫社所以神地之道也,欲明天之贵,必引天为对。《郊特牲》言社之义为报本反始之论,而推其原,曰取财于地,取法于天,可得而言矣。《说文》云,“财,人所宝也”,王弼《易》注,“财所以资物生也”,《礼器》云,“设于地财”。“财”之义通于“裁”。《易·象》传“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荀本作“裁”。至“法”之本训,寓平直之说。《文子》谓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合乎人心,故“法”有范之义。许慎训“范”为法。《易》言法象莫大乎天地,是故民以食为天。《尧典》“钦若昊天”,即以“敬授人时”。而稼穑之宝,非土不生,四时早晚,又必放日月星辰以为耕作之候;鸟中种稷,心中种黍,虚中种麦,昴中则入山,可以具器械。至于礼乐之作,衣冠、宫室、饮食、器用、田猎之制,以极乎阴阳上下尊卑之大,莫不皆准天地以为用,而言取之义益明矣。取财主养母道也,取法主教父道也,故王者有郊必有社,而社乃与郊并重,至卿大夫之家,且主中焉。《礼运》曰,“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此祭之义所由出,而郊社乃大矣。

一疏《耕籍田疏》,曰:

臣闻《礼》载躬耕,言王者犹亲农事,史传帝,直天家亦置私田。询其制,则一三推,颁其时,则孟春元日。协风告至,种诏献于六宫,阳气俱蒸,牲醴戒备于百吏,仪有隆焉,典斯钜矣。窃窥闳,尝究群书,耕者犁也,谐井以声,从木推丰,属其义;者借也,使民以力,释蹈训籍,异其文。耕后于郊,典存东国,而不税,制本镐京。奉宗庙,训百姓,诏子孙,稽《周官》之古注,此干宝说礼之三;辩职司,和风土,例耨,解《国语》之陈言,此韦昭注书之一。是以周宣不,虢公乃有谏章;汉文率耕,班史因而记事。应劭撰升坛之节,江总演劳酒之辞。练期则齐用亥辰,选吉则梁诹卯月。陈思王论戒营畴,娱禁耳目,简文帝诗成春路,识重民天。篇终孝治,潘岳称伊晋之四年,赞溯心勤,任豫美有宋之千亩。下至岑文本之颂,王禹称之赋,要皆推敦俗之心,以广知敬之意。为粢盛而亲动作,千乘非枉于南郊;祈坛而得丰穰,群庶自靖于下土。又何论元凤之未足捧觞,太始之未堪扶谷也哉!皇上勤求上理,轸念民依,固已图陈《无逸》,而庶礼莫愆,书美有年,而神仓不涸矣。

臣谨疏。

另作一首五言八韵诗,拈得“芳”字,其诗曰:

弥望花兼柳,

春郊已遍芳。

环城开霁色,

夹道漾韶光。

西堰飞英接,

东园舞絮忙。

蝶迷红四照,

莺坐翠中央。

界画添水,

平分过锦坊。

几村新雨润,

十里软尘香。

晓露侵金埒,

轻烟护玉塘。

上林晴景丽,

庶汇正繁昌。

朝考揭榜,王懿荣被评为第一等第三名。欣喜万分的王懿荣按例去宝鋆府上拜谢大主考,感谢宝鋆等知遇之恩。拜谢了主考、同考、房师、教习以后,还要回家酬谢家人。从此,他步入政坛,一展平生之抱负。此时他心情百感交集,作一感怀诗曰:

生为晚近人,

造物有深意,

伊周匡世勋,

孔门传心秘。

勋诚所钟,

帷仁是置。

俯仰古今间,

后事师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