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张瑞敏的儒商智慧
17071300000004

第4章 海尔的灵魂是文化(3)

石头怎么可能漂在水面上?这是常规思维无法理解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传统企业管理文化和经营智慧的常态。而中高层经理们的回答则体现了传统企业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

“把石头掏空”是最常见的企业价值观念之一。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很多,一般我们想到的都是那些特别轻的物质,例如羽毛、树叶、杂草、树木等,抱着这种思维观念来做企业的领导,要让企业这块巨石能够浮在水面上,一定会减轻企业巨石自身的重量。

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不断地减轻自身重量,而是要不断地加重自身。海尔集团从一个破旧倒闭的电冰箱小厂发展到国家级的企业,不仅自身越来越庞大,还能最终浮在了国际品牌的河面上,显然,依靠这种价值观念是完全行不通的。张瑞敏在带领海尔发展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这种单向的思维,没有因循守旧地发展电冰箱产品,否则,海尔的品牌也不可能诞生,更不会成就今天的海尔集团。

“把石头放在木板上”的价值观念相比较第一类而言,似乎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企业发展价值观念的不科学之处在于完全借助外力的作用。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下,如果把海尔集团看做一块巨石,让这块石头漂浮在水面上的办法固然可以是借助外来的力量,例如西方的管理理念、西方的技术、高层管理人员、技师等,但是如此一来,在为企业注入强大动力的外部力量让石头漂起来的同时,海尔集团自身的发展也对外来力量形成了巨大的依赖。一旦外来力量撤走,或者因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出现,那么,海尔集团将不堪一击。

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不久前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面前,所有企业无不受其影响,甚至有一些着名的国际大企业因此垮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过于依赖外部力量,一旦外部力量出现真空,那么,这个企业的命运只能有两个,要么在金融危机下垮台,要么受制于他人而艰难生存。海尔不是没有依靠过外来的力量,但是,张瑞敏把握住了外来力量的本末关系,借用了外来的技术而不是文化理念,好的技术必须要虚心学习,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还是要依靠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海尔在两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不仅挺了过来,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做一块假石头”。张瑞敏并没有对这个观念提出直接的批评,但是,让石头漂在水面上是否一定需要造假?我们让石头漂起来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让石头漂起来的现象出现,那么,只需要弄个假石头就行了。但是,漂浮起来不是为了昙花一现,而是为了让企业这个石头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潮一直奔走漂流,这样一来,造假就必然露馅。

早在张瑞敏走上海尔的领导岗位之前,一次全国性的“推广华罗庚的优选法”运动,让他刻骨铭心。当时,全国浮夸风盛行,张瑞敏所在的单位当然也没能避俗。此次虚假行为给张瑞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他后来回忆当年走过的道路之时,总是对此念念不忘。对于此次“造假”,他常常无奈而痛心地说:“所有干的事情都可能是假的。”这样的经历让他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坚定地杜绝一切虚假行为,这也成为成就海尔后来的丰功伟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瑞敏创造的海尔品牌始终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胜,其坚持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假石头”有着本质的区别。否则,张瑞敏不会亲手砸烂数十台在当时价格不菲的冰箱,以此警示全体员工要从骨子里面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的意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海尔这块石头才可以实现越是沉重越能漂浮。

“速度”是张瑞敏让石头漂浮在水面的正确答案,也是他发展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一个缩影。

在张瑞敏看来,古人讲究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常规文化价值理念的体现,石头本身太重无法漂起来,而且在自身重量不能减轻、不许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漂浮起来的可能。但是,这仅仅是把眼睛盯着石头很重这个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如果换一种方式来思考,答案则完全不同。石头的大小并没有限制,石头所在河流也没有限制,那么,如果我们通过加快河流的速度,就必然增大了河流能托起物体的重量,平静的水面也许只能让小草、羽毛漂浮,但是,急速的河流则可以让巨石漂起。张瑞敏的管理智慧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同时,又是如此的简单明了。这正如老子的道,看起来是不可言说的无形无影,但是,由此滋生孕育的道理则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张瑞敏依靠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吸取的思想资源,运用道家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把海尔集团作为一个大海,在其中孕育了中国企业现代发展的无穷智慧。没有他的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创造、创新,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功。正如美国《财富》杂志如此称赞张瑞敏的文化价值观念创新:张瑞敏是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企业家,他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

一直到今天,在谈论张瑞敏和他亲手缔造的“海尔神话”的时候,企业家和评论家们往往喜欢对张瑞敏的生产智慧、管理智慧、经营智慧、创新智慧追本溯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张瑞敏定位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企业家。

我们不能否认张瑞敏创造“海尔神话”中的惊人天赋和卓越领导能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是单纯地羡慕和叹服,而是要真正学到张瑞敏的管理精髓。在我看来,学习张瑞敏最重要的不是学习他那些现成的管理技术,而是应该理解张瑞敏的文化价值观念,应该弄明白张瑞敏的创业智慧来源于何处。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真正了解张瑞敏,学习到张瑞敏的商业智慧。一切现成的海尔经验,我们都无法照搬到其他的企业中去;一切海尔的规章制度也许对其他企业都不起作用,甚至弄巧成拙。而张瑞敏企业文化智慧则是不变的法则,是任何企业家都可以仿效的法宝。

这并不是说企业家们只要把张瑞敏看的那些书翻看一遍就可以获得同样的创业智慧,同样的书在不同的人看过之后,获得的经验也会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张瑞敏的很多思想来源于《道德经》、《孙子兵法》,国内企业家中看过这两本书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张瑞敏一样的成就呢?从根本上说,排除个人悟性这个客观因素之外,剩下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有的企业家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想从书中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就暴露了我们的企业家并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换句话说,仅仅把企业当作用来赚钱的工具,把企业智慧看做一种投机取巧的商业阴谋。

要想真正做好企业,要想真正学习到企业发展智慧,就应在内心真正树立企业的核心是文化,文化孕育了企业,也孕育了企业发展智慧的观念。张瑞敏认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观念,这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企业家获得创业智慧提供重要的启示:

第一,文化孕育了企业。缔造一流的企业,就必须打造一流的企业文化。只有从观念意识上树立这样的意识,然后在实践中构建一个系统完备的企业文化体系,才有可能为企业建立安身立命之本。张瑞敏对包容万物、生生不息的道家哲学的体悟,就是他创造海尔神话的文化本源。

第二,企业文化要有竞争力,要经得起商业实战的检验,创新性是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核心。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在利用文化构建企业大厦的时候,既不能把陈旧落伍的文化用来作为企业智慧生产的基地,更不能把先进文化当做一种装饰品和点缀,而是要从企业文化中汲取创新的因子,由此运用到企业发展实践中去。

第三,通过模仿他人企业发展成功经验而获得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企业智慧来自于生生不息的文化哲学,无论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哲学。那种仅通过参观海尔集团,翻录企业文化构建系统,照搬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或许可以让自己的企业获得一定的进步,但是,永远创造不出另一个“海尔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