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16705100000022

第22章 范雎进谗杀白起——白起之死(1)

白起一生经历过战役70余次,攻下大小城池100余座,可谓战功赫赫,因此被人称为“常胜将军”。他经验丰富,善于用兵,攻城掠地,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指挥过很多重要战役:攻楚之战,不但大破楚军,并且攻入都城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此战共歼灭35万楚军,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攻韩、魏共歼敌30万,其中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为秦军西进扫平了道路;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其中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的先例。白起虽然战功卓著,但他残忍的坑杀行为令人发指,因此后人称他为“杀人魔”。

令人费解的是,这样的一代名将最后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因和秦昭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白起一时赌气,抗拒圣命,拒不出战,而和秦昭王产生了矛盾,被王陵取而代之。最后,因范雎进谗言,被判死刑。

只因不出战就被判死刑,听起来实在荒唐。所以对他的死,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遭小人嫉妒和诋毁,有人说是他咎由自取,有人说他功高盖主。不管怎样评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关键。

一、白起为将,范雎为相

战国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势力小的国家逐渐被大国吞并,形成了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互相抗衡的局面,这就是历史上的“战国七雄”。在七国的互相争斗中,秦国的改革比其他各国更彻底,因此国家日益强盛,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秦国当时由秦昭王当政,武有白起,文有范雎。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以善于用兵闻名,号称“战神”,并被后人推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世称“常胜将军”,曾做过秦国最高军政长官,后被封为武安君。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国加快了兼并各国的步伐。秦丞相魏冉一手提拔白起为将,对齐国发动战争。从此,白起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雎开始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后因魏王不赏识他的才能,再加上他被小人陷害,因此离开魏国。

后来范雎来到秦国,面见秦昭王,他针对丞相魏冉的劳师远征战争策略,对秦王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穰侯命武安君为将,越韩国、魏国而攻齐之刚、寿,其计差矣。齐地离秦甚远,中间夹有韩、魏二国。出兵太少,则不足以害齐,若出师太多,则对秦不利。昔日魏越赵而伐中山国,既克其地,旋即为赵占有。为什么呢?因为中山国与赵相连而远离魏国也。如今伐齐若不克,则为秦师之大辱;若伐齐而克,秦军班师,则所克之地就会被韩、魏所占,如赵之占中山也,于秦有何好处?”

接着,他向秦王提出建议:“于今之计,莫如远交而近攻。远交以离人之欢,近攻以广我之地,自近而远,如蚕食叶,天下不难归秦矣。”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策。

秦昭王听了范雎的建议,觉得非常有理,赶忙问他施行“远交近攻”的具体策略。

范雎答道:“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既得韩、魏,齐、楚能独存乎?齐、楚已下,则燕国唾手可得,天下归一矣。”

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即拜范雎为客卿。不久又拜范雎为丞相,以代魏冉之职,号为应侯。

对外,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对内提出“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王亲贵族手中的大权。他于四十一年(前266年)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接着范雎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秦国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秦昭王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范雎在秦国担任丞相有十多年时间,他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秦国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昭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统一中国应该不难,但为何还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据史料记载,范雎是一个善妒的小人,他和白起历来不合,因此常常在秦昭王面前说白起的坏话。秦昭王和范雎亲近,常常听信范雎的谗言。臣与臣不和,臣与君不和,自然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二、长平大捷,坑杀赵卒四十万

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占了韩国重镇陉城(今山西曲沃)等5座城池,斩敌5万,后占领晋南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白起战无不胜,士气大增。随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他人生事业的最高峰,也是我国军事史上的辉煌一笔。

公元前262年,秦王派白起进攻韩国,攻取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使韩国的上党郡完全和本国隔绝,韩国被迫献上党郡求和。

上党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当时秦已占有河东魏国部分地区,如果占领上党地区,秦国就会形成三面夹击邯郸的有利形势。但上党军民不愿降附以苛暴著称的秦国,因此上党郡守冯亭拒绝执行韩王下达给他的割让上党给秦国的命令,于是就投奔了赵国,将上党献给赵国,并请求赵国派兵与韩兵联合,共同保卫上党。

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封冯亭为华阳君。

赵国的平阳君赵豹反对受地,他认为“祸大于所得”,并指出赵国还不具备战胜秦国的条件。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却主张接受,他们认为不费力而“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最后赵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接受了冯亭献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与冯亭共同防御秦军。

赵接受上党,秦王大怒。范雎认为秦所以未成大业,是因为赵国还不屈服,建议攻赵。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开战之初,赵军失利。据《史记》记载“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这时,廉颇率二十万人驰援上党,廉颇看到秦兵势锐,即日就会打到关前,于是依据长平关的险要地形部署防御,严阵以待。一场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爆发了。

廉颇在长平驻扎,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先采取守势,并在主阵地外向前推进,建立据点。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问虞卿与楼昌该怎么办。虞卿提出:“派使者携重宝物向楚、魏求助,楚、魏两国肯定会为了得到重宝,而欢迎我们的使者,我们的使者到了秦国后,秦国肯定会怀疑楚、魏已经和我们合作了。这样我们再去和秦国讲和,秦国肯定会答应的。”当时虞卿提出的计谋,本来是救赵国的妙计。但赵孝成王并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却想直接入秦和解。于是,就派使者到秦国和解。秦国为防止各国联合抗秦,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把赵国使者留在秦国,并对使者殷勤招待,有意向各国展示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联合向秦国出兵。楚、魏看到赵国抵抗秦国的决心并不坚决,害怕援救赵国会招来祸端,就不打算派兵援救赵国,于是赵国的处境就更加孤立了。秦国虽将赵使留在国内,却始终不与赵使谈及议和之事。廉颇自知不敌秦军,于是筑壁坚守,依托有利地形拒不出战,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这样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廉颇坚壁拒战,不败不胜已是不易,但赵王见能抵住秦军,不免骄傲起来,多次催促廉颇出战,企图一举打败秦军,但廉颇坚持只守不战。赵王便认为廉颇胆小,害怕伤亡,并对廉颇多次作战失利,失利后又坚守壁垒不与秦人交战相当不满。

这时秦国范雎为了促使赵王撤换廉颇,趁机使用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廉颇倒是好对付,因为他快降秦了。”此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听了这个谣言,也有些怀疑廉颇的能力。于是把赵括叫来问道:“卿能为我分忧,击败秦军乎?”赵括说道:“秦若使武安君为将,尚费臣筹划,如王龁乳臭未干,不足道矣。”赵王问道:“为什么?”

赵括道:“武安君白起为秦军名将,先败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再攻魏,取大小61城,又南攻楚,拔鄢、郢,定巫黔。又复攻魏,走芒卯,斩首13万。又攻韩,拔5城,斩首5万。又斩赵王贾偃,沉我卒2万人于河。战无不胜,其威名远播,军士畏其英名。臣若与对垒,胜负居半,故尚费筹划。如王龁新为秦将,乘廉颇胆怯,故敢于深入。若是臣,如秋叶之遇狂风。吾当速破秦兵!”于是赵孝成王决定任用夸夸其谈的赵括,接替老将廉颇。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奢是一员名将,机智善战,曾在公元前270年,在阅与(河北省武安县西)使秦国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挫折,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赵括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少年时代就熟读兵书,善谈兵法。赵奢手下战将如云,赵括常常与他们谈论军事,能言善辩,别人都说不过他。因此,赵括认为天下之人论起兵法,除了父亲,没有比自己更强的了。

有一次,赵奢与赵括谈论兵法,竟然也难不倒赵括。赵括得意忘形,连忙跑去告诉母亲:“母亲,今日论兵,儿已超过父亲。日后如果让我领兵打仗,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战绩。”

赵括的母亲去问赵奢是否真有其事,见赵奢紧锁眉头,忙问道:“儿子超过了你,惹你生气了?”“哪里的话?我虽然没有问倒他,却感到这不值得庆幸。领兵打仗,事关江山社稷的安危。在儿子的眼里,却把这看成是儿戏,认为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真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赵国国君不用他为将,就算是赵国的福气了。一旦让他出任统帅,赵国的军队就会断送在他的手里。”

不但他的父亲认为赵括不具有领兵才能,蔺相如、赵括的母亲也对赵括的军事才能有着清醒的认识。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时势变化,要是让他统兵带将,就好像胶柱鼓瑟一样。”赵括的母亲也坚决反对,曾在赵括即将出征之时,上书劝谏赵王称“括不可使将”,然而赵孝成王却没有听信蔺相如与赵括之母的苦口良言,一意孤行,让赵括代替廉颇。

秦王听说赵王中了自己的反间计,把廉颇换成了赵括,非常高兴。秦王与范雎商量道:“秦赵僵持长平,非武安君不能了结此事!”于是,秦王就密派白起出征,到前线指挥长平作战。为了让敌人麻痹大意,白起严令军中保密。

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在军帐中摆放着许多兵书,但他根本不考虑眼前的形势,死板地遵守书上的教条。为了显示他的非凡将才,来到长平前线后,他就改变了廉颇制定的坚壁固守、疲劳敌人的作战方案,将各下垒壁合并成大营,并把将领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准备随时出击。当时,廉颇交了兵权,只带百余名亲兵回邯郸了。

白起针对赵括没有作战经验、鲁莽轻敌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赵括刚到长平就迫不及待地主动进攻。白起聚集众将分析战况后,决定让那些前去挑战的先锋部队只许败,不许胜,将赵括引到预先设置好的秦军壁垒前。其他守壁垒的将领阻止赵军的进攻,以两万五千人的奇兵攻其两翼,抄他后路,并以骑兵五千人潜入赵军营垒中间分割赵军。

公元前260年8月,赵括率军大规模出击。白起派出一支精锐的骑兵出战,假装战败,赵括不问虚实,挥师追击。赵括以为此战必胜,于是亲率主力。上党郡守冯亭劝谏道:“秦人是很狡诈的,恐怕是计。还请元帅不要追赶!”赵括哪里听得进去,急追10余里,一直追到白起为他设置好的壁垒前,各路撤退的秦军都躲了起来。赵括自以为胜券在握,再次命令乘胜攻击,但是连攻数日,都因秦军壁垒守备严密,坚不可拔而罢休。

都说虎父无犬子,如今看来未必正确,这个赵括就是一个犬子。白起手下一员战将率军袭击赵军的后方,与此同时,白起令全军发起反击。很快秦军的两翼攻势猛烈,抢占西壁垒,截断了赵军的退路,构成了包围圈。秦军的五千骑兵也迅速插到赵军的营垒之间,将赵军一分为二。此后,赵军虽然停止攻击秦垒,集结兵力再战,但并没有打退两翼的攻击,前后仍是联系不上。于是,赵军被迫就地筑垒,转为防御,等待救援。此时,白起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意在使赵军军粮断绝,意志消沉,然后再一举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