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16705100000023

第23章 范雎进谗杀白起——白起之死(2)

秦昭王听到消息,亲自赶到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把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到长平,堵截赵国援军与送粮部队,保证白起歼灭被围赵军。

赵军缺乏粮食接济后,饥饿难忍,内部暗相杀食,情况异常严重。赵括看到粮食已尽,救援无望,士卒互杀为食,军心涣散,不久就会被攻破,于是决定冒死突围。他将全军分成四路,进行轮番冲击,企图打开一条出路,但未成功。此时,白起又预选了弓箭手,四处埋伏,遇见突围的赵军将士就乱箭射出,赵军的四队人马冲击三四次都被射回。这样又相持了一个月,绝望之余,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但是仍然无力打开缺口。就在撤回之时,赵括马失前蹄摔于马下,被秦军乱箭射死,冯亭也力战而死。赵军没有了统帅立即大乱,四十余万大军纷纷向秦军投降。

秦军接受赵军投降后,白起看到如此多的降卒,不全杀掉就有反叛的可能。于是白起对手下的将军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秦军借口选出精锐编队调整,然而区分完毕,白起乘夜派秦兵分别包围,将四十多万赵军“挟诈而尽坑杀之”。这次坑杀,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坑杀战俘,连同前后斩杀的赵军共达四十五万余人。

秦军屠杀赵军的血水把一条河流都染红了,后世就称这条河为“丹水”。现在山西省高平县的谷口村,相传就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省冤谷”,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白起坑杀赵军后,只把二百四十多个幼年战俘放回赵国,自此以后,赵国就再也没有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军力了。

对于这件事,后人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白起简直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下令将四十万降卒通通活埋,实在是残忍之举。还有人认为,白起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为秦朝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不能拿道德标准来评价一个军事家。再说战争哪有不死人的,白起为了打击赵国才使出此计划,并非残忍之举,而是战略的需要,他的坑杀行为也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而他的做法也的确给了赵国一个沉重的打击。

可让白起没想到的是,赵国力求自保,并和韩国联合,暗派苏代当说客,拉拢秦国的丞相范雎。这为白起之死埋下了隐患。

三、范雎的个人战争

公元前259年10月,秦军平定上党郡。接着,兵分两路:一路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是由司马梗率领,攻占太原,而白起率军趁势攻击邯郸。公元前259年1月,秦王下令停战。

经过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人每提到白起就心惊胆寒。赵国这时已经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时苏代向赵王请命,主动要求去秦国见丞相范雎,想说服范雎帮忙进谏劝服秦王,放过赵国。

苏代来到秦国,向范雎献上丰厚的礼物,然后对范雎说:“白起在长平大战中擒杀了赵括,现在就要围攻邯郸了吧?”范雎不知苏代此话何意,点头称是。

苏代说:“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这段话就是说:“秦国攻入邯郸,赵国一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那时秦王肯定会封武安君白起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了七十多座城池,在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在北边擒获了赵国的大军,即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不能超过他了。赵国一旦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被封为三公是肯定的了。到那时候,您就要屈居白起之下了,你能甘心吗?那时即使不愿屈居他的下位,那也是办不到的。”

范雎为秦国制定了最为切实可行的兼并战略,因而成为秦王最宠幸的人物。但当这一战略由设定阶段转入实施阶段时,重点就转移到了军事战场上。这时,白起在朝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秦王关注的焦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白起身上。范雎不是一个战将,没有领兵的经验,于是就有种备受冷落的感觉。范雎本来就是一个贫民百姓出身,因为得到秦王的赏识才做了宰相。苏代的一番话,自然说到他的心坎里了,心中就更加不安了,于是他便问苏代该怎么办。苏代建议:“让赵、韩两国割地给秦,就此和解。这样,白起就不会立下灭赵之功,也自然不会威胁到您的利益了,你的丞相之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想了想,觉得虽然这样会有损秦国长远利益,但却可以稳固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于是向秦王进言道:“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秦国士兵已经很疲劳了,您就答应韩国、赵国割地求和的事,暂且休整一下士兵吧。”

秦王没有多加考虑就同意了范雎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

这一决策的全过程,没有征求战场上白起的意见,而是秦王和范雎商议决定的。这时白起在战场上连战连胜,对于拿下邯郸是势在必得,却突然传来议和的消息,心有不甘,但军令如山,又不敢不从,只能班师回朝。后来得知班师乃是范雎的主意,便怒不可遏,心中更是不快。从此白起和范雎就结下了仇怨。

范雎虽然成功的破坏了白起立功机会,保住了他在秦王心目中最高宠臣的地位,但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自觉地充当起了赵国的保护人。

据史料记载,范雎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在秦与赵、韩停战后,秦王邀请平原君赵胜到秦国,然后把赵胜扣留在秦国,逼赵国以魏齐相交换。魏齐是范雎的仇人,范雎曾经屡次遭其谋害,对魏齐的深仇大恨,范雎始终铭记在心。这次秦王亲自为范雎报仇,魏齐实在是无处逃生,自刎而死。信陵君魏无忌以其首级换回了平原君。范雎得到魏齐之首,“命漆之为便溺之器”,并说:“汝使宾客醉而溺我,今令汝九泉之下,常含我溺也。”范雎逼死魏齐,辱其形骸,方觉泄了昔日怨仇。

四、诬杀白起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九月,秦王想再次攻打赵国邯郸。但此时武安君白起生病在家,不能出征,秦王改派秦大夫王陵出征。次年正月,王陵进攻邯郸很不顺利,秦国便增派部队帮助王陵继续进攻,结果王陵部队损失了五个军营。

白起病愈。范雎对秦昭王说:“是时正是灭赵良辰,请王派白起全力攻赵都邯郸,赵指日可待。”于是秦王听从了他的意见,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的意思是:“王陵带队攻打邯郸,久攻不下,实在不是他的缘故,是因为邯郸这一仗真的不好打。而且各诸侯国对秦国已是积怨已久了,他们天天都有援兵派往赵国。虽然以前我带兵打长平之战的时候战胜了赵军,但秦军士兵也死了超过一半,这样我们国家的兵力十分空虚,还要跋山涉水地去争夺别人的国都,十分消耗体力。而赵军只需在城里应战,又有各诸侯派来的援军在城外夹击,里应外合,我们秦军是必败的。这样的仗不能打。”

白起说的这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符合当时的战争情况,也符合范雎远交近攻策略,但秦昭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还怀疑在上次的长平之战快要胜利时,他叫白起撤兵,而并没有征求白起的意见,白起由此产生了抵触情绪。而此时的范雎,虽然知道白起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对于白起的正确建议不予理会。范雎支持秦昭王攻取邯郸,其实就是想让白起激怒秦昭王。

秦昭王给白起下达命令,白起竟然不从。秦昭王已经有些生气,但碍于战争迫在眉睫,只能强忍怒气,派范雎到白起家请他出战。武安君因恨范雎前阻其功,拒见范雎,范雎吃了个闭门羹。这是因为白起一方面认为秦昭王不听从他的劝谏,不信任他;另一方面觉得此战必败,没有打的必要。

范雎回来复命,秦王问范雎:“武安君真的病了吗?”范雎道:“是否病了不知道,然武安君不肯前往攻打,其志已坚。”

秦昭王无奈,不高兴地说道:“白起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他自以为秦国别无良将,非他莫属。昔长平之胜,初用兵者王龁也,王龁难道不如他吗?寡人之所以这样三番五次请他,是看在他曾有功于国。他既然不愿出征,我们也不必再请他,就让王龁去好了。”于是秦昭王改派王龁接替王陵为大将,于八月围攻邯郸,依然久攻不下。然而就在此时,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援兵数十万,从城外攻打秦军。两面夹击,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说战场上的情况后,幸灾乐祸地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

这话传到秦昭王这里,秦昭王听后非常生气,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秦昭王大怒,于是下令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后因白起生病,未能成行。这期间各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败退,告急者接踵而至。

这时,秦昭王心情本来不好,听到白起这时还不出战,就迁怒于白起,把责任全赖在白起身上,并拿白起做出气筒。秦昭王看到白起还在咸阳,就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接到王命,叹道:“范蠡有言,狡兔死,走狗烹。我为秦攻下70余城,故当烹矣!”白起于是带病离开咸阳,来到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范雎为了彻底除掉白起,向秦王进言道:“白起此行,肯定心存积怨。其托病非真,一旦被他国任命,肯定是秦的祸患。”秦昭王认为有理,马上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刎而死。

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可怜一代将才遭人谗言,当了替罪羊,浴血奋战一生,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实在是冤枉。

白起死后,秦国起用了范雎的一个叫郑安平的老乡接替白起之职,这个人根本不是用兵的材料,出师不利,第一次上战场就被活捉了。这时秦王想到了白起,对范雎无奈地说:“白起要是还活着,就不会遭到这样的失败了。”范雎听了羞愧难当,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于是找了个机会离开了秦国。

五、冤死的灵魂不服输

白起遭谗被迫自刎,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冤案之一。后人对白起的死,大多认为是遭小人范雎陷害,是秦昭王听信谗言而造成的。但也有人认为,白起之死另有原因。

白起是穰侯提拔的,范雎帮助秦昭王击败穰侯和宣太后一党,从而使秦昭王掌握实权。这样看来,秦昭王肯定更相信范雎而不相信白起。

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进攻邯郸,歼灭赵国,但秦昭王根本没有听取战场上主将的意见。如果当时秦昭王肯听取白起主张,秦军就可能乘胜追击,攻下邯郸,歼灭赵国了,这样就可以加快秦国统一的步伐。

范雎是一个忌妒心极强的人,为了不失宠于秦王,保住他在秦昭王心中第一的位置,不惜弃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范雎为了遏制白起的功劳,还向秦王进谏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王马上听从他的建议下令撤兵,而此时的白起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让人遗憾的是,秦昭王根本没有征求白起的意见,白起心里自然不痛快,这是白起之死的最初原因。

白起在长平之战功不可没,并为秦国称霸立下汗马功劳,但停战这一重要决策却不问主将白起的意见,白起对这一行为的惟一解读只能是:“我是穰侯的人,不受秦昭王信任。”可见白起是非常地不服气的。

当秦王再次想攻赵国时,白起提出攻打赵国时机还不成熟,认为不可伐赵,攻赵必败。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白起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秦王根本不采纳他的意见。这是白起之死的第二个原因。

白起性格耿直,认定不做的事,连秦昭王的命令都不理睬,这惹恼了秦昭王。而这时正好给了范雎机会,他看到秦昭王和白起的不和,又生怕白起取代他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本来秦昭王只是免去了白起的职位,把他赶出咸阳,但范雎生怕秦昭王有一天会反悔,再次启用白起,为了能够斩草除根,范雎向秦昭王进谏杀掉白起。就这样一代战神,最终却落了一个赐剑自刎的下场,这实在是非常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