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16702100000018

第18章 沟通要“以听代说”(2)

最后,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首先家长必须要相信孩子,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信任他的。

平时可以与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朋友式的谈心与游乐,也可以偶尔和孩子打闹和开玩笑,让家庭充满幽默和温暖的气氛。与孩子说话时,家长应当散发一种亲切感,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这样孩子说话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看着你。

强强是个6岁的孩子,刚从奶奶家回到父母身边,此前强强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有一天,强强的妈妈炒了一盘鸡蛋。妈妈把鸡蛋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菜。等妈妈再次端菜出来时,发现强强已经把鸡蛋吃光了。

妈妈并未责骂他,只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等爸爸妈妈一起吃就把鸡蛋都吃光了呢?”

强强不吭声,坐在一旁默默地哭起来。

妈妈说:“你这孩子是怎么了?妈妈又没训斥你,你为什么要哭?”

在妈妈耐心的询问下,后来强强说,他在奶奶家里住时吃得越多,奶奶越高兴。如果他多吃点,奶奶还表扬他。奶奶从没有告诉过他,在别人还没吃的时候不能自己一个人把东西都吃完。

妈妈耐心地告诉强强,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就要知道谦让别人。自那以后,妈妈发现强强再也没有这样做过。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切不可妄下结论,轻视或嘲笑他,而是应该认真听他的想法,与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懂得让孩子先找出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加以评论与引导,进行一些得失利害的分析,鼓励他自己去面对困难。

总之,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常陪孩子聊天

现在的父母一般都很忙。很多上班的父母在家里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催孩子赶快洗澡、赶快吃饭、赶快写功课、赶快上床睡觉等。

但事实上,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必须做到无论再忙也得找时间和孩子聊天。因为只有多听孩子的想法,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多跟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步:学习倾听孩子的话语

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在不停地说,他们所要的就是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可是,家长有没有想过,自己不能适当地听孩子说,怎么能了解孩子,又怎么能以正确的方法管教他们呢?所以说,父母要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要先弄明白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向父母叙述一件事时,父母尽量不要打岔。你们要做的就是不时点头、微笑,或以简单的言语鼓励他说下去就可以了。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兴趣听他说,他一定会很高兴。

第三步:鼓励和说理代替责骂和唠叨

之所以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和自己的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也许孩子很喜欢和父母聊天,可是他才刚开口,就被说成无理取闹、思想幼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说了。因此,家长不要责骂孩子,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重视男孩的倾诉

其实很多孩子都想跟自己的父母说:“你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这并不是代沟的问题,而是父母根本不在意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所造成的。

事实上,孩子往往通过语言和行为的表达在寻求关注和被爱,如果孩子突然向父母说出一些愤怒、消极、绝望的话语,作为父母,应该仔细回顾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状态,必要时要跟老师取得联系,问清孩子最近的表现,再细心聆听孩子的话,以找出孩子内心的压力源。

王明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的妈妈经常很忙。在他考上重点中学后,妈妈就去外地出差了,一走就是3个月。王明很想念妈妈,他想跟妈妈说他不想在这所重点中学上学了。王明盼啊等啊,终于,妈妈出差回来了,妈妈一进门,王明就哭起来。

妈妈问他:“明明,发生什么事情了?”

王明说:“妈妈,我不想在这个中学上学了,我想回到小学去。在这个中学上学实在是太痛苦了。”

妈妈不顾疲倦,细心地问儿子:“你能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吗?”

原来王明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学校纪律宽松,老师对孩子又很亲和,王明非常快乐地度过了6年。可是王明现在读的这所重点中学非常严谨,老师对学习抓得非常严格,王明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成绩也不如在小学的时候。

王明个性很强,可是无论怎么学,他都无法取得像小学那样优秀的成绩,王明的内心渐渐积压了很多紧张、失落的情绪。

妈妈了解了情况以后,温和地对王明说:“儿子,不管你现在的学习怎么样,你都是妈妈心目中最好的孩子。对妈妈来说,你的健康和快乐最重要,妈妈并不在意你的成绩排名。学习只要尽力就好,不需要总想争第一名,成绩并不代表你的一切。今天你要是想在家里休息,妈妈就去给你请病假,放松一下压力。”

后来妈妈真的帮助王明向老师请了1天病假,然后让王明在家里轻松地过了1天。有了妈妈的支持,孩子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和信心,成绩也提升了上来。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几种表现,说明孩子正在承受很大的压力。

(1)孩子突然对学校课业或活动兴趣减少。

(2)孩子的态度和情绪都有很大的变化,比如烦躁、易怒、沮丧、心不在焉、丢三落四、情绪低落或者流泪。

(3)常常抱怨身体不适,但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哪里不舒服。

(4)拒绝到学校,借故逃避上课或考试,不愿意写作业。

此时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分担压力,理解并处理他们不愉快的经历和感受。孩子有父母来共同分担这些感受,就会减轻压力,也会缓解他们心里的痛苦,同时孩子也会逐渐增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在面对挑战和生活中的失意时,他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心理艺术。

父母只有掌握这门学问,通晓这门艺术,才能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推向成功。

因此,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并且乐于倾听孩子的诉说。只有这样,父母才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才能真正领会孩子的思想意图,分担他们的压力,分享他们的快乐。

注意说话的立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教育孩子时,尤其要谨慎用词。孩子模仿大人的能力很强,所以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立场,分清楚什么时候该和孩子说什么样的话,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你明明只是无心地说了一句话,却可能使孩子养成一个坏毛病。

果果是李老师班上的一个听话的孩子,他很聪明也很活泼,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上星期,果果因为感冒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星期三才到幼儿园上学。

早晨奶奶送他来上学的时候,他还高高兴兴地和奶奶告别。一会儿,当早锻炼的音乐响起来,果果忽然大声哭了起来。李老师连忙走过去问:“果果,你怎么了?”

果果边哭边结结巴巴地和李老师说:“老师,我不出去。”

李老师想,可能他感冒还没有彻底好,就同意他坐在教室里了。

第二天到早锻炼时间,果果又哭着说他不想出去,要坐在教室里。李老师想,小孩子身体恢复比较慢,就又同意果果坐在教室里了。

做游戏时,李老师准备带领小朋友去大型活动器具那儿玩。这时,李老师看到果果渴望的眼神,就轻轻地问:“果果你想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吗?”果果点头。李老师又问:“果果身体已经不难受了吗?”他又点点头说:“我早就不难受了。”

这时李老师明白了,原来果果的身体早好了,只是为了逃避早锻炼才不想出去的。当时李老师同意他去玩,并对他说:“果果身体好了,明天要出去参加早锻炼啊。”果果高兴地答应了。

在第三天早上,当早锻炼的音乐响起来时,果果又哭着不肯出去了。

这下李老师发火了,生气地问他:“你昨天不是答应老师说要参加早锻炼,你说话不算数,以后老师怎么相信你呢?”果果好像知道错了,就哭着排队到操场上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就开开心心地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了。

到了放学时间,果果的奶奶来接他回家,李老师就主动找他奶奶谈了谈,说了这几天果果在学校的情况。果果的奶奶恍然大悟,说:“这大概是我的错。果果感冒好了,第一天去上学时我跟他说:‘你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今天早操就别出去了。’我没想到他这几天都不愿意出去了。”李老师总算明白为什么平时很乖的果果这几天会出现这样的反应了。

家长要明白,在孩子面前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家长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这样才能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下面提供几种说话的方式,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亲切交流的同时,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第一种立场:关心孩子的话语请简练说

田妈妈早上送儿子上学,出门前,她边给儿子整理衣服边说:“路上要小心,过马路不要忘了看红绿灯,遇到陌生人跟你说话,你也不要随便搭腔,在学校有什么事情要先找老师说。”孩子不耐烦地说:“知道了,每天都说,耳朵都长茧子了。”

同样是送儿子上学,赵妈妈的做法却不同,出门前她问:“出门前要做什么?”儿子系好鞋带又整理了一下衣服。妈妈又问:“在路上要注意什么?”儿子简练而快乐地答道:“要注意安全。”然后就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赵妈妈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提高了他的自主能力。

家长有时候只要做好提问者的角色,你与孩子的沟通就会事半功倍了。

第二种立场:叮嘱孩子请这样说

刘强的妈妈看见儿子穿上了新买的鞋子准备出去,她问儿子:“你要去哪里?”刘强说:“我想出去跟小朋友玩一会儿。”妈妈叮嘱道:“玩的时候注意点,不要把新买的鞋子弄脏了。”刘强点点头出去了。结果因为一直记得妈妈的话,他没有和小朋友痛快地玩耍,心里一点也不高兴。

赵明也是穿上了妈妈给买的新鞋子准备出去和小伙伴玩。妈妈看见了,但是没有说话。赵明穿好鞋,过来和妈妈打招呼说:“妈妈,我要出去玩了,吃饭的时候就回来。”妈妈高兴地说:“穿上了新鞋子,出去记得痛痛快快地玩。”赵明出去果然玩得很愉快,而且他很珍惜鞋子,并没有把鞋子弄得很脏。

第三种立场:鼓励的话语要说出来

吴英今天帮妈妈洗碗了,妈妈很高兴地递给她一个苹果说:“来,吃个苹果吧!”吴英接过苹果,可是妈妈发现女儿的眼睛里似乎还有些期待。其实妈妈不知道吴英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鼓励的话。

王敏也同样是帮妈妈洗了碗。事情做完,妈妈也拿给王敏一个苹果,并对她说:“这是奖励,因为小敏的碗洗得又干净又好。”王敏吃着苹果开心地笑起来。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家长认为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并不都会被孩子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所以家长在同孩子说话的时候,语气、方式和立场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用命令的口气跟男孩讲话

如果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不会理解父母的观点和做法,这样一来,沟通就失败了,无论父母出于多么好的动机,为孩子制定了多么远大的目标,最后也不能实现。

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因为这样不但有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坏毛病。

王老师是某小学五年级的新任班主任,她很快发现,班里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和一个叫李静的女孩玩。她就私下问了几个同学,大家都说李静太“霸道”,大家做什么事她都要指手画脚,如果做得不如她的意,她不是向别人发脾气就是哭个没完。

在学生上手工课的时候,王老师故意观察了一下同学们反映的情况是不是真实的。这节手工课的内容是:一组4个同学一起做模型。在活动中,王老师发现,李静一会儿跟这个同学说:“你把××给我”,一会儿跟那个同学说:“你得按我说的方法做。”但是,几个同学都没有理睬她,继续做着自己的模型。李静看没人听从她,就一个人坐到一边生气去了。

课间活动的时候,大家玩沙包游戏。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分好谁和谁一组,谁和谁是另一组。

李静也来和大家玩,但是她要求大家按照她的办法再重新分配一下人员,原因就是,她不想和其中一个人一组。但是大家没有听她的,她也只好迁就大伙,和大家一起玩。然而,从游戏开始到结束,李静玩得也不是很高兴。

王老师想,如果让李静这样发展下去,会影响她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王老师决定去李静家做一次家访,希望能够在李静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帮助她纠正这个缺点。

王老师来到李静家,李静妈妈赶紧对李静说:“快问老师好!”王老师刚刚坐定,李静爸爸就对李静说:“别站着啦,快去给王老师倒水。”

王老师跟李静的父母聊了几句以后,李静的妈妈又对李静说:“我们和老师说你的事情,你就回房间去待着吧。”李静爸爸也马上说:“快回你的房间去学习。先把今天的作业做完,然后再听英语,次序不要弄混了,知道了吗?”

王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立即明白了李静的毛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原因就是家长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只是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并经常以一种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从来没有理会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