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16702100000017

第17章 沟通要“以听代说”(1)

与孩子沟通是一门大学问。事实上,多数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都讲得多、听得少,而这样做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来说,而你做孩子的听众,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

做一名最佳听众

孩子说话时需要家长用心倾听,父母要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听众的角色。

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孩子说话的主要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二是希望通过说话来让别人为自己做些事情,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某种要求。所以家长要懂得倾听的艺术。

赵先生的孩子今年12岁,在学校里是个“风云人物”,经常参加一些演讲和知识竞赛。如果学校里组织歌咏比赛或者书法比赛,都要让他当主持人。

很多邻居看见赵先生把孩子培养得这样优秀,都纷纷来向他取经。赵先生说,其实自己和妻子都不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也没有在语言方面对儿子进行特殊训练,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夫妻俩都喜欢做孩子的听众。

赵先生说,在儿子1岁的时候,他便开始给儿子订阅各种适合婴儿阅读的画报和刊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又给孩子订阅适合儿童阅读的杂志。

在孩子看这些书的过程中,赵先生渐渐发现,尽管孩子认识的字不多但记忆力却很强,如果他和妻子给儿子讲故事,儿子听两遍后就能复述下来。

赵先生的儿子并不仅仅是把这个故事背下来,他还喜欢在幼儿园里把父母讲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也会把幼儿园里老师讲的故事记下来回家后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而赵先生夫妇无论有多么忙,当儿子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听,并不时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这是怎么回事”“兔子为什么这样说”等,让孩子在记住故事的同时也读懂了故事的含义。而且孩子见父母对他讲的故事这么感兴趣,更乐于对父母讲述他在幼儿园里的所见所闻。

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赵先生又给他买了《世界五千年》和《上下五千年》这些历史丛书。那时,儿子认的字已经不少,基本上可以看懂这些书上的内容。于是,每个周末吃过晚饭以后,赵先生就和妻子坐在沙发上,听儿子给他们讲历史故事,儿子常常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就这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渐渐得到了提高。

恰到好处的倾听对孩子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不仅能让孩子受到鼓舞,还能让孩子感受家长对他的爱,更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在倾听时要注意使用3种方法:

第一种:反映式的倾听。

当你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能够将自己所听到的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时,你就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

第二种:接受性的倾听。

接受孩子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时,要注意时间及内容,这样你才能掌握孩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

第三种:道出感觉。

无论孩子是否希望与你分享他在阅读中的感受或是对你有所要求,你都可以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感觉,这样可以让你更准确地掌握孩子所说的重点。

很多时候,大部分父母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自制力和认同度来倾听孩子的观点,这是因父母的接受能力与价值观造成的障碍。

其实,你不用先为自己加上任何包袱,成功倾听的秘诀在于:你必须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放松身心。所以,家长注意自己倾听的态度和倾听的效果,只要尽量用耐心、关爱和信心去面对与孩子交流这件事,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杜绝没完没了的唠叨和说教

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乖宝宝”是每个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行动、学习这些方面能够对自己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希望孩子能够处理好日常穿衣、吃饭等这些小事,可是孩子毕竟年纪还小,他们对世界上的多种事情还处在一种好奇、探索和认识的阶段,许多事情尚未经历过。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变成了“黑脸监督员”,每天总要对孩子说很多遍“不许”“不要”等词汇,仿佛孩子总是做错事。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说这些词汇,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没有见长,而不良习惯反而增加了很多。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慢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从而大大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大多数时候,妈妈都扮演着爱唠叨的角色。母亲的唠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关心呵护式的唠叨

这种妈妈只出于爱孩子的本能,认为孩子还小,自理能力差,做事常常丢三落四,所以需要不断提醒。而她们这样做是为孩子好,所以她们常常这样叮嘱:出门要多穿衣服;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放学了要早些回家……她们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事事不放心让孩子独立面对,孩子受一点苦她们心里就受不了,更别说让孩子去经历风雨。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总是想着反正妈妈会提醒自己,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这样孩子怎么能够在以后独立面对生活呢?

第二种:催促命令式的唠叨

李明是个性格活泼、顽皮的孩子,妈妈就觉得他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妈妈常常认为他做事情需要催促,于是,妈妈常常对李明唠叨:“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8点前要回家”……

当然,在李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之前,母亲这样的催促是应该的。如果李明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但是妈妈还在不停地唠叨的话,孩子就算听话,也会在内心对妈妈的唠叨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疏远亲子关系。而且这种唠叨对孩子的身心是不利的,很容易压抑孩子开朗的性格,使孩子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

第三种:习惯批评式的唠叨

晓颖的妈妈是一个喜欢说个不停的人。她不但会对晓颖的爸爸不停唠叨,也喜欢唠叨晓颖。晓颖常常觉得妈妈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会不舒服、不习惯。比如看见晓颖做错题,妈妈就说:“怎么又错了,一天不检查你的作业都不行,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怎么这次的考试成绩没有上次的理想啊?告诉你平时不要就知道玩,上课要努力听讲,你就是不听。”妈妈怕晓颖会再犯错误,这不但让晓颖疏远了和妈妈的距离,还使晓颖常常喜欢掩盖自己的错误,犯了错也不轻易说。

第四种:发泄不满式的唠叨

有的母亲工作上的压力大,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太高,就常常对孩子发脾气。

比如,“你看你怎么又没考好,你看人家某某考得多好,你怎么总是这么笨、这么不上进呢?”“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样你长大也只能去扫马路了。”

这样的母亲其实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孩子成了她的出气筒,她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的唠叨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多么重的打击。

下面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你和你的孩子沟通。

(1)说话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跟孩子说“不要”“不许”这样的词汇。在做一件事情以前,重点说明要做这件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做这件事情的步骤以及做这件事情要达到的目的。对于孩子时常会出现的错误做法,要跟他们说明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孩子提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

(2)如果提醒相同问题的次数超过了3次,就要和孩子约定以后不会再提醒他,让他自己警觉。因为多次的提醒只会让家长变得唠叨,也会使孩子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3)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制定一个可调整的作息时间。在执行中不要刻板,要适当针对孩子的情况帮助他们做一些灵活的调整,使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给儿子说完话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想想,自己给孩子说话的权利了吗?在你批评他的时候,他如果辩驳或者解释,你是不是会说,“你不用再解释了,我不相信”“你又在说谎”“别再找理由了,我不会相信你的话了”。

此时的你就像一个独断的法官,不给孩子任何申诉的权利,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做法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你在孩子的眼中变得独断专横,孩子也不会再跟你讲出他心里的话。

其实让孩子说出他要说的话是对他的一种尊重,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

王女士带着儿子去饭店吃饭。她看见服务员端上来的鱼很新鲜,就赶紧用筷子夹了一块,向儿子的口里塞,边塞边说:“早上你就没有好好地吃饭,这么好的鱼,快点吃一块。”

儿子扭过脸去嚷嚷着:“不吃,不吃。”

王女士夹着鱼肉说:“不吃?这么好的鱼你不吃?”说着又把筷子上的鱼递到儿子嘴边。

孩子“哇哇”哭起来,王女士仍然不罢休地说:“你今天非把这块鱼吃下去不可。”就差没有把孩子的嘴巴撬开了。

同桌的人都劝她说:“算了吧,孩子不吃就不要硬逼着他吃了。”但是,王女士还是和儿子僵持着。

最后,王女士虽然把鱼肉塞进了孩子的嘴巴里,但是孩子又把鱼肉吐了出来。

其实,王女士完全可以不这样做。桌子上有那么多道菜,孩子可以吃别的,不是说一顿不吃那块鱼肉就要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她需要做的是搞清楚孩子不想吃的原因,而不是强行硬塞到嘴里。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让孩子在吃饭时感到不愉快,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非爱行为”。

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家长会压制孩子的意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孩子自贬和羞耻的感觉。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6岁的维维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他很喜欢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唱歌。每当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维维就建议大家听他唱歌,可是小朋友们都觉得维维的歌唱得一点也不好听。

这一天,维维又要给小朋友唱歌。一个小孩立刻站起来反对说:“你不要唱了,你唱得太难听了。”孩子们听见有人这样说也开始纷纷响应。维维觉得很委屈,就大声哭起来,并且拿起桌子上的玩具就朝那个反对他的小朋友丢去。

晚上放学的时候,维维的妈妈来接他放学,听见幼儿园的老师说起了这件事情。回到家里,维维的妈妈并没有责怪维维,她轻轻地问维维:“儿子,能跟妈妈详细地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维维摇摇头。

妈妈对儿子说:“没关系,即使是你的错误,妈妈也要弄明白你错在哪里。”

维维看着妈妈一会儿,然后说:“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听我唱歌。”

妈妈点点头说:“为什么呢?”

维维说:“因为他们觉得我唱歌很难听。”

“所以你就拿玩具扔向小朋友吗?”

“我很生气。”维维皱着眉头说。

维维妈妈耐心地跟儿子说:“那么别的小朋友在听你唱歌的时候就不生气吗?他们不喜欢听,可是你还要勉强别人听。”

维维不出声。

妈妈又问:“你还有什么没和妈妈说吗?”

维维想了想,然后摇摇头说:“没有了。”

维维妈妈以民主的态度向维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她又耐心劝导儿子,说:“如果小朋友不爱听你唱歌,你就回来唱歌给妈妈听,因为勉强人是不好的。比如,你不喜欢吃菠萝,如果妈妈勉强你吃的话,你也不会高兴。还有不应该拿玩具打小朋友,明天去和小朋友道歉。”维维点点头,同意了妈妈的要求。

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发表意见,讲讲所思所感,会使孩子变得善于思考,自主意识增强。

父母让孩子“住口”,这种行为说明父母不够重视孩子的意见,他们让孩子住口,而自己却整天唠叨不止。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不愿和父母说话,常常是父母喋喋不休,孩子充耳不闻。成功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嘴堵上。

古印度有这样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在孩子犯错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盲目指责孩子。要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也许孩子已经不止一次犯这个错误了,但是家长仍然要耐心把孩子的错误指出来,并帮助他改正。

(2)要相信孩子。不要轻易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要对孩子循循善诱,这样才能督促和引导孩子进步。

有时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都会给孩子一个示范,所以要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能够理解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那么孩子也会讲道理,性格也会变得坦诚、豁达、开朗。

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遇到孩子叛逆的态度时,很多父母都会摇头叹息说:“弄不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由此可见,家长要打开孩子的心门,探一探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这也是为人父母者必修的课题。

怎样才能和孩子有效交流呢?

首先,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

这就是说家长可以通过培养与孩子共同的爱好,达到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目的,比如与孩子一起下棋、听音乐或者游泳等。

其次,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

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就会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馨,从而对父母更加亲近与尊敬。这有利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长,也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指导。

再次,要多和孩子亲近,共享欢乐。

在节假日或者下班的时候,要主动地亲近孩子。只有被孩子认为是最亲近的人,他才愿意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