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16702100000016

第16章 监管式教育有害无益(3)

家长管教孩子的口头禅时常为:“你必须在今天完成某事。”“为什么你还不去做作业?”“我不是说过不许看电视,你怎么不听呢?”但如果长期使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讲话,孩子就会养成怯懦的性格,因为没有谁愿意忍受别人对自己颐指气使,动不动就被要求“你这样不对,那样不好,你必须这样做”。

沟通是双方面的,而命令只是单方面的交流,是家长自顾自地讲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家长要知道,孩子并不是家长的奴仆,更不是家长的私有物品,他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同样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主选择的权利。

家长使用命令语气,一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二是会抹杀孩子的自主性,三是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如果家长想靠命令或呵斥孩子树立自己的威信,那么等待家长的无疑是失败的苦果。命令式教育的后果主要有两种。

问题之一:早晚都会爆发的不满情绪。

从表面上看,有的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或命令持唯命是从的态度,但是在他的心里就一定会接纳这样的命令吗?其实不然,孩子目前只是无力反抗而已,一旦不满情绪在孩子的心中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就可能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问题之二:懦弱性格的形成

生于专制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训斥声中,例如:“你给我听着”“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也会在内心深处对强者持唯命是从的态度,这既是一种行为驱使下的习惯,也是怯懦性格的表现。

家长一定要记住,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被命令的,这种监管式的教育不仅会使孩子越来越叛逆,还会使孩子丧失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将命令的口气变成建议的语气。

如果家长将命令替换成建议,如“你能不能……”“你试着……如何”的话语,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家长是在与自己商量,征求自己的意见,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被重视的感觉,也就更容易接纳家长的要求。同时,孩子还会认真听从家长的引导,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从而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还会提高他们的判断力。

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孩子的拐杖,所以家长只能为孩子提出选项,让孩子自主选择。例如星期天上午,孩子还没有写作业,家长千万不要命令他:“马上给我看书去!”最好改成:“你不打算去看会儿书吗?”孩子听完你的建议会加以考虑的。

总之,在多数情况下,建议总比命令好,对待家长的建议孩子会慎重地考虑,而不是产生反感。

严厉管教男孩要说明理由

在一般家庭中,家长时常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假如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或者为自己反驳、辩解几句,家长就会拿出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这便是典型的强词夺理,以看似权威的身份来压制孩子。

在“强词夺理”的管教方式下,孩子也许能够乖乖地按照家长的意思行事,但那只是他们无力反抗的表面现象,并未心悦诚服于家长,因为孩子在内心深处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孩子心中还会因此多一分对“霸道”的反感。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家长在与孩子的“较量”中,即使能以权威的身份压制孩子,使孩子臣服于你的管教之下,家长也是最大的输家,因为强词夺理向来都是不能服人的。

孩子天生具有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强制他做什么,孩子就越不愿意做,家长若是不讲道理,孩子就越不信服于你。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无论家长说的有没有道理,孩子都想和家长对着干。

孩子再小也不会耍无赖,更不会无理取闹。家长如果与孩子讲道理,孩子是不会不听的,你若能说服他,孩子往往会心悦诚服地听从家长的安排。比如,孩子提出某种无理的要求,家长大可不必黑着脸说:“不行,这完全不可能。”只要说一句:“你还小,有些事情不明白,等你长大一点,妈妈就会告诉你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能够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也能理解家长的用意,如果孩子依然对某个要求念念不忘,家长可以提出新的建议,以此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聪明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留下一个使人心服口服的印象,而不讲方式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留下一个蛮横无理的印象。

父母“强词夺理”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自己从不主动思考其中的对与错。所以,家长往往会在无形之中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这种教子手段即使培养出“听话的孩子”,也是一个毫无主见、没有任何辨别能力、只对父母唯唯诺诺的人。

面对父母的强权管制,孩子有时候会忍不住加以反驳,其实这是孩子思想成熟的表现,明智的家长会给孩子这个说话的机会,认真地听孩子的建议,然后耐心细致地讲出自己的道理,孩子能够从父母的理由中领悟到对与错,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以比较,这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互动。

允许男孩留出隐私空间

生活中,很多家长提及孩子的隐私都会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小小的孩子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如果男孩存有隐私,不是做错事情,就是有早恋倾向。所以,家长为了透析孩子的想法,就会偷看孩子的私人信件或日记,并认为这种行为是天经地义的。

不得不承认,家长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现在很多孩子都过早地成熟,面对众多的诱惑,家长不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又怎么能够放心呢?所以窃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不当行为就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一切为了孩子好,尽到做家长的监护权。

但是,以孩子的眼光看家长的行为,就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缺乏信心,关心不够,所以,不满情绪就会油然而生。如此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新的沟通障碍,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性格扭曲,严重的会因此患上抑郁症。

因此,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应随意踏入他们的“私秘城堡”,家长若是一味地采用“野蛮”的做法,就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感和抗议。虽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孩子,担心孩子发生危险,殊不知,这种方式的“关心”无异于把孩子看成是一件自己的附庸品,而不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

在对待孩子隐私的问题上,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心中有数,静观其变

家长对孩子的秘密,要持一种从容、静观其变的分析态度,要知道,父母越是想知道孩子的所有问题,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不知道!

2.在沟通的基础上正确引导

家长应给孩子一片自主选择的空间,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凌驾于孩子的行为之上,更不要横加干涉。家长要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正确地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能力,对其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3.培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家长总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许下承诺,而孩子眼中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所以当家长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一定要及时地跟孩子解释清楚,取得孩子的谅解,切不可忽视孩子的感受。

4.行必正,言必果

孩子即使愿意对你讲出自己心中的秘密,但只是局限于对你说,不希望除你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所以你要懂得为孩子保密。

孩子的秘密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正是因为孩子珍视秘密中的成功、喜悦、失败、痛苦等,才会对人生有所追求;同时在思考疑惑和问题时,孩子独立解决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承受困境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秘密,孩子就会产生反感,不信任父母。

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长之间会出现隔阂,难以沟通,此时,父母就更无法了解孩子了。

有的家长习惯于对孩子的一切过度关注,当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或隐瞒时,就会千方百计地查看孩子的行踪,尽管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是不可取的。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己不愿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尊重他们的隐私才是家长应该做的。

优秀是自己磨炼出来的

挫折虽说不是人生的主旋律,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剂品。很多成年人对磨难都抱有畏惧的心理,所以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凡事都亲力亲为,使孩子生活在“无菌”的温室中。殊不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日后会没有丝毫独自应对风险的能力。

挫折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经过磨难的孩子会变得更成熟,所以磨难也是他们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但关键是看孩子会不会利用它。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接受磨难并战胜它,不断给他们灌输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否则只会让孩子白白吃苦。

一个能够承受挫折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有着坚韧的力量。

童话作家安徒生住在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小镇,镇上住着许多富人,但他的家却很贫穷,父亲是个鞋匠,母亲靠给别人洗衣服挣些钱。那些富人的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从来不和安徒生一起玩,有时还会骂他是穷鬼。

安徒生一家3口都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是那些富人废弃的东西被父亲捡回来重新修理过的。安徒生庆幸他的父亲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将一间破烂的小屋子布置成了一个“博物馆”。

父亲经常给他讲故事,还送他一些自己雕的木偶,安徒生给这些木偶缝制一些衣服,把它们扮成各种样子,用这些木偶配合故事里的情节表演。为了使表演更生动,安徒生还经常到街头去观察那些他平时接触不到的人,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安徒生能够写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与他小时候的这段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挫折表面上看似强大,其实它遇弱则强,遇强即弱,有时它只是在考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力似乎与先天的神经特征有关,有的人耐受性高,他们就能够承受较大的刺激,而有的人则相反。除此之外,它还与孩子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下,其承受挫折的机会就会减少,这样的孩子有极少数能成功,因为他们一旦脱离父母就无法独自生存,更别谈有所作为。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狮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狮子推到深谷,让它从危险中挣扎求生,这个气魄太大了。虽然这种作风太严格,然而在这种严格的考验之下,小狮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不会泄气。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涧之后,它拼命地、认真地、一步步地爬起来。它从深谷爬起来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的力量前进’的可贵。狮子的雄壮便是这样养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一有困难首先打电话调遣父母,请父母想办法,根本就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总是寻求帮助、推脱责任的心理,就是家长的包办制度使孩子养成的依赖心理。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为最优秀的人,却不给孩子任何磨炼的机会,优秀是磨炼出来的,却不是保护出来的。

当孩子知道“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这便是他们成熟的标志。所以,作为家长,应从现在开始磨炼孩子的意志,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给孩子一个负责任的机会,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