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16701100000010

第10章 用爱培养天才的孩子(1)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父母爱孩子可谓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直到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中国式全职父母无不操心着。总而言之,汇成一句话:“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父母的这种“精心培育”也许不会取得硕果累累的丰收。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对孩子表现出无条件的爱,而且还要会爱孩子。这种“爱”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更是培育出天才的基石。只有会施爱的家长,孩子才会取得杰出的成绩。与此同时,孩子才会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爱。

有趣的“罗森塔尔效应”

楚晓盈刚满5岁时,就被妈妈送去学钢琴。在与钢琴老师见面之前,妈妈一再叮嘱她要好好表现,以便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第一节是试听课,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刚上课时,老师指着琴谱上的全音符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看着孩子们面面相觑的神态,老师转而笑眯眯地说:“楚晓盈,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吗?”显然,在老师看来,这个问题要比“1+1=2”更简单,而且她也相信楚晓盈能回答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楚晓盈半天也没有吭声。此时,坐在一旁的妈妈却火了:“你怎么这么笨呢?不就像个圈嘛,干吗要想这么长时间呢?”在回家的路上,余气未消的妈妈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看来你是天生的笨孩子。”

第二天上课之前,老师将楚晓盈叫到面前,耐心地询问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楚晓盈知道这是全音符,可惜被妈妈左一个“笨”,右一个“笨”吓住了,顿时忘记了答案。

楚晓盈上小学之后,数学老师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黄瓜要切几刀才能变成4段?”回到家之后,楚晓盈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纸条在那儿比画,妈妈见状询问其原因。听楚晓盈说过之后,妈妈气不打一处来:“这还需要比画,应该张嘴就能回答,顺着切3刀不就完事了吗?你真是笨死了。”

其实,楚晓盈早就知道这种简单的切法,她是想,横一刀,竖一刀,只用两刀不也能将黄瓜变成4节吗?但是,妈妈的话严重地挫伤了她的自尊心,她根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来。现在,只要楚晓盈拿起课本,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对她说:“我很笨!什么也学不好!”

心理暗示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所谓的“聪明”老鼠交给甲实验员训练;将所谓的“不聪明”老鼠交给乙实验员训练。

一段时间后,他将这些老鼠一起放入迷宫里,结果一些“聪明”的老鼠比“不聪明”的老鼠行动灵巧得多,它们往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出口。其实,罗森塔尔事先并没有对这些老鼠进行“智商”测试,所谓“聪明”与“不聪明”之分,只是实验员根据他的评价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做法而已,但是,训练效果却大大不同。

随即,罗森塔尔教授将实验方法推广到学校,他交给老师一份名单,并且告知某某学生很有发展潜质。8个月之后,在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确实优于其他学生。实际上,他对这些学生也没有进行过考察,只是按照花名册随机列出来的——这就是教育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孩子的学习经历和“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成人暗示和影响的,并且常常是在成功地做了一件又一件事情之后才逐渐增强的。如果家长总是批评孩子笨,甚至将孩子积极思考视为笨的标志,那么,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心理定式,从而影响孩子智商的积极性和活动性,进而限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和智力的发展。

杨小凡读初中时,成绩一直不错,而且还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在分快慢班的考试中竟然名落孙山。毫无悬念的是,她被分到慢班。随即她的情绪和成绩一落千丈,为此家长很着急。

父母总是发现她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哭泣。有一次,她向妈妈吐露道:“学校的老师、同学都歧视我们慢班的学生……”后来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她和父母一起出国了,妈妈为她找到一所学校。此时,家长还认为国外的学校也有快慢班之分,于是,妈妈委婉地提出想让孩子上慢班。美国老师先是一愣,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待妈妈解释一番之后,他才明白事情的原委,不由哈哈大笑道:“世界上除了近亲繁殖外,都是聪明的孩子。”

杨小凡在这所学校学习不到一年时间,成绩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惊人的变化。杨小凡的成长经历又一次验证了“罗森塔尔效应”。

想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吗?不妨在教育孩子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人格上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需要愉悦、宽松的生活环境,任何一个人都不想处于被歧视、被冷漠的位置上,对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试想一个“慢”字,就能使孩子在心里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要知道,孩子的心理是脆弱、敏感的,家长的“笨”字同样会使孩子在无形当中产生羞辱感。

第二,孩子需要表扬,需要鼓励

若是家长、老师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好感时,受到鼓励的孩子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家长如果主观认为孩子天生愚笨、难以造就,那么,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是天才的智商也要大打折扣。

聪明的家长总会对孩子多说鼓励的话语,少讲批评的语言,从而在最大的程度上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杰出的家长经常会说:“你真棒!”“你太聪明了!”“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我就知道你一定行!”

记住,世上没有笨孩子,关键是你是否把心用在他身上。

父爱深深:父亲的另一套教子方式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古今中外,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爸爸,用他们的爱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些家长自己是名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暂不论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还是给人以启发,他们都真实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从而显现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

奥尔森是美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价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他是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的始创者。在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他总是会讲到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父亲奥斯瓦尔德是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并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改行成为一名推销员。有一次。一位顾客想购买奥斯瓦尔德推销的机器,但是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需要这部机器,所以就极力游说这位顾客不要购买,这让老板非常气愤,但奥斯瓦尔德却因此赢得了好名声。

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给3个儿子带来巨大的影响。孩子们都以父亲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都成了著名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就秉承了父亲的优点,讲原则、重诚信,因此在员工和商业圈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绝世好爸爸。他教育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发展他们的兴趣。达·芬奇6岁上小学,在学校中他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对绘画也很感兴趣。一天,达·芬奇在课上不认真学习,反而还画了一幅速写。

回家之后,达·芬奇让父亲看他的速写,父亲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夸奖他画得好,并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正是因为父亲的鼓励和开明,达·芬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

有一次,达·芬奇花一个月的时间作了一幅画,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的女妖头。为了制造气氛,达·芬奇还将门窗紧闭,只让一丝光线照到女妖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门,就被盾牌上的女妖吓坏了。在听完儿子哈哈大笑的解释后,他竟然没有责备儿子。

在达·芬奇16岁时,父亲将他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学习画画,在老师维罗奇奥的指导下,刻苦学习的达·芬奇掌握了很多绘画的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名为奥塞登的小城镇中,那里居住着大量的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们怕降低身份,所以从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安徒生玩。虽然安徒生的爸爸对此非常气愤,但他并没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陪你玩吧!”

父亲将安徒生的房间布置的像小博物馆一样,墙面挂满了图画和瓷器,橱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连门玻璃上都被画上了风景图。

父亲常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还给他读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他到街头观察埋头苦干的手工艺人、沿街乞讨的流浪者、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后来,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缩影出现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中。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被视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莫扎特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父亲的精心培养是息息相关的。

在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常常静静地坐在一旁观看姐姐练琴,而且还一脸认真的态度。于是,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悉心的指导下,莫扎特在5岁时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就会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莫扎特,父亲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莫扎特身上。

总而言之,若是没有父亲那份执著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就不会造就出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是享誉世界的软件业巨头。他出生在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中,父亲威廉非常重视培养孩子“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父亲威廉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且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

盖茨帮家里做事,父母总会给他一些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知道工作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威廉表示,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会让孩子体会到一起工作、一起追求目标的快乐。

盖茨在读私立高中时,就与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且在竞争中获胜,签订了一份不小的合同。后来,校方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的软件,而后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制了企业工资系统用的程序。父亲曾这样夸奖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戴高乐:坚决避免特殊化

1959年1月8日,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负责礼宾事务的官员:“我和你约法三章,从今以后,你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出席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理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可以避免搞特殊化,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戴高乐执政11年期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为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子女也没有被安排到政府部门任职或是谋取利益。与此同时,戴高乐还不允许孩子搞特殊化,更不准他们抛头露面。

戴高乐曾鼓励子女说:“从小就应该抛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亲去取得特权。”

约翰·D·洛克菲勒:锻炼身体与游历世界

在19世纪,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是一周只能赚取7美元的打工者,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建立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制订了很多严格的“措施”。

约翰·D·洛克菲勒常常对孩子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他让儿子滑着旱冰经过中央公园到林肯学校上学,家庭司机只负责开着车跟在后面。

此外,洛克菲勒家族非常重视游历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常常带着孩子、家庭教师和一大堆行李到美国大陆、欧洲、北非等地区游历。这种教育意在加强孩子认识社会的多元化,提高把握社会常理的能力,对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具有启发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他写作的时间相当宝贵,但是常常会分给孩子一些时间,给他们讲故事,或是为他们绘画,或是回答他们的各种提问。

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从来不强行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十分感兴趣,于是,托尔斯泰就一本本地给他们讲。

当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一书没有插图时,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绘制插图,以便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毋庸置疑的是,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将时间花费在提高孩子学习兴趣,激发孩子潜能方面是值得的。

他信:泰国总理千金去麦当劳打工

泰国前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享誉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境富裕自然不用说。但是,他对孩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他信甚至会主动要求孩子出去“受苦”,一是长经验,二是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