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16701000000019

第19章 不抱怨,不指责——做永不“抱怨”的父母(1)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如果父母总是抱怨生活,那么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也会学会抱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积极去寻找解决之道,而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聪明的父母,与其用抱怨来考验孩子,还不如用平和的心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主动去接受生活的洗礼。

好父母不用抱怨代替教育

在很多家庭里,抱怨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已经跟你说过多少遍啦,怎么还忘记呢?你长不长记性啊?”“爸爸在睡觉,你还大声说话,你真不懂事!”“隔壁××早把作业做完了,你到现在还没做好,你能不能赶紧写完作业再玩?”这种抱怨式的教育,传达给孩子一种不被父母信任、不被父母了解、在父母心中没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产生不满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孩子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改正他的错误,他不愿与父母合作,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导致反抗和敌意。

当父母以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时,事实上就是以自己的负面情绪来责骂孩子。如此的沟通方式,将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更加剧。一些父母只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却不知自己这种不当的沟通方式反而促成了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当父母在唉声叹气地抱怨孩子怎么就不学好时,从来没想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正是自己造成的。

兰陵是一位母亲,以前她经常在家中与女儿发生争执,但自从她通过学习改变了与女儿的沟通方式后,她欣喜地发现:女儿变了!

有一次,女儿又在客厅里玩球。为这事,她多次与女儿发生过争执,但女儿还是我行我素。这天,她改变了沟通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怨,而对女儿说:“地板被弄脏了,我好难过。因为我过会儿又要辛辛苦苦地拖地板了。”

女儿听了妈妈这番话的感受是:妈妈真辛苦,我这样做有点对不起妈妈。于是,她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球,说:“妈妈,对不起!”女儿马上帮忙去拿拖把,要帮妈妈一起拖地板。

妈妈高兴地说:“女儿长大了,真懂事,谢谢你帮助妈妈。”

女儿得到了妈妈的表扬很开心,她感受到自己身上对家庭的责任。她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在客厅里玩球啦!”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同样的行为却由于妈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沟通效果。父母的抱怨和指责让孩子感到受威胁,激发起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了反抗行为;而不抱怨孩子却表达了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感受和关心,并且表达了相信孩子会尊重、理解父母的感受。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激发起了孩子内心的责任意识,产生了主动承担责任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总是抱怨,那么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就会学会抱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积极去寻找解决之道,而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聪明的父母,与其用抱怨来考验孩子,不如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主动改变不良行为。

父母不要因孩子互相指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如果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对,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但在现实中,总有许多父母认为,要管教孩子,必须是一个家长要“严”,另一个要“慈”;另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所以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时,常常是父亲先打骂,母亲来庇护,或者是父母严格管理,爷爷奶奶阻拦。更有甚至,一旦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方式不一致,父母就相互指责,这就造成了父母在主观和客观上的教育态度的不一致。

其实,红脸白脸相配合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在严厉的父母面前很老实,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有话也不敢说,有理也不敢申辩,有事也不敢做,而当着温和的父母的面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一点规矩也没有,其结果很可能使孩子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事风格。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态度不一致,相互指责,一方面很可能使孩子学会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自己的一方,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家庭教育失去了约束力,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会因此而失去威信,而家庭成员之间也很容易因此形成彼此间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还会使孩子对家庭产生不安全感,而这种家庭氛围正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弊端。父母要在孩子教育中扮演好角色,并不是说两者的角色不能一样。相反,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好,双方之间的教育态度都必须保持步调一致、互相合作,而不能彼此矛盾、相互拆台,更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而故意贬低另一方。即使一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能自己单方面出面更正,而是应该与对方交换意见,由他自己出面更正。这样,既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维护父母的威信。

所以,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尽量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最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相互指责。

和田已经上初中了,但他却非常不喜欢学习。为此,和田的妈妈决定为他请一个家教,而和田的爸爸觉得与其请家教,还不如控制住孩子玩电脑的时间,周六、周日送他去补习班,因为孩子每天都花许多时间在玩电脑上。就这样,双方意见发生了分歧,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而且本来是针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争执,后来吵架的内容却涉及他们生活中的矛盾。

这时,和田的爷爷站出来解决了这一切。老人严厉地说:“你们的出发点很好,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你们为什么要相互指责呢?不能好好说吗?”

经和田爷爷这么一询问,和田的父母沉默了。在爷爷的带领下,全家人坐在了一起,商讨提高和田学习成绩的办法,最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家还为此做了明确的分工。

此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和田的父母也总是效仿这件事解决,再没有“脸红脖子粗”的现象发生。最令他们欣慰的是,和田很喜欢他们统一后的意见,他也开始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在每一个家庭中,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夫妻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会出现分歧,这是很正常的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意见不统一时不要单纯地固执己见、否定另一方,也不要以孩子为筹码,去恶性攻击对方,说些伤害性、抱怨性的话。那样,不仅会破坏良好的夫妻关系,还会使本来好的初衷不能获得好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抱着解决、商讨的态度,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进行思考。父母也可以找第三方来评判,求同存异,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父母之间在教育方式上有矛盾是难免的,只是有了矛盾要背着孩子协调,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的面前。

李女士是一位音乐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母亲。为了让孩子传承自己的音乐技能,她准备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教儿子学习弹钢琴。李女士的丈夫知道她这个想法后,就不满地说:“一个男孩子学琴有什么用呢?有这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参加一个外语班来得实在。”最后他们因此起了争执,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正在隔壁房间睡觉的孩子被吵醒了,他迷迷糊糊地走过来问道:“爸爸妈妈,你们在做什么啊?”

李女士一下子冷静下来,她对丈夫说:“可能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向你道歉。”

丈夫见状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立刻说:“可能我也有错。这样吧,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就这样,双方暂时把问题搁置在一边,等到儿子睡着时,他们才开始讨论。最后双方妥善地解决了让孩子学什么的问题。

可见,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夫妻之间要尽量无条件地听其中一方的,或将问题暂时保留,另找时间就此意见商定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不休。

不要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

在妈妈的眼里,雯雯是个内向的小女孩,她胆小,不爱说话,有时候就连爸爸对她大声说话都会把她吓得跳起来。妈妈连急带气,常常口不择言地说:“胆小鬼,你有什么好怕的呢?你就不能胆子大一点?”爸爸说雯雯太胆小了,要妈妈多鼓励孩子。但妈妈说:“她那么胆小,我怎么鼓励她?”最后,焦急的妈妈甚至想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这样的语言其实也是一种软暴力,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某小学一个三年级女生小文,由于平时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训斥。学校进行期末考试时,怕影响全班的成绩,班主任没有让小文和另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放暑假时也没有给她发暑假作业。结果,暑假时年仅9岁的小文在家里自杀了。

语言暴力一旦出现,有时候就会演变成杀人的利器。孩子的心灵世界本来就不成熟,他还不能客观地看待一切,承受能力比较差。父母对自己的言语不注意,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心灵施暴,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摧残。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成长的轨迹。因为血缘关系,父母指责起孩子来可能更肆无忌惮,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就更大。有些父母有时候生起气来,简直管不住自己的嘴,对孩子百般指责。虽然父母并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但这种伤害已经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无论父母花多大的力气可能都难以弥补。

有一则报道:因为母亲望子成龙,结果母子二人同赴黄泉。这位母亲在小儿子身上寄托了所有的希望,平时千方百计逼儿子搞好学习,为了监督儿子,母亲居然和上高一的儿子住在一个房间里。高二期末考试,儿子没考好,妈妈恼怒之极:“就这成绩你还有脸拿给我看?”面对母亲没完没了的训斥,儿子再也受不了了:“你不要再逼我了,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而母亲在气头上竟然喊出:“你死呀,死了清静,我也不用再操心受累!”绝望的儿子留下字条便愤然离家出走:“这个家就像监狱,我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令妈妈满意,我已经绝望了,活着太没意思了。”后来夫妻俩找了一夜都没找到儿子,后悔万分的母亲一气之下喝了农药。儿子得知母亲自杀的消息既悲痛又自责,随后也喝了敌敌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