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16700800000013

第13章 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2)

日复一日地贬低,孩子逐渐丧失了自尊。不仅如此,母亲的话变成了心理暗示,孩子不断朝着差的方面做,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终于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傻小孩。

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就像是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这样,孩子就能够自我肯定,而自我肯定的价值就在于,孩子不但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可以做到最好。

无论家长怎样教育孩子,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需要鼓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要及时对他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赏;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身心给予安慰和鼓励。

孩子在最初掌握知识和发展人格时,难免会遭遇挫折、进展不顺,所以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或安慰。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就像一个人从镜子里看自己一般,他会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的建议规划自己的人生。

如果家长总是说孩子做得不好,不及时安慰他受伤的心,通常情况下,孩子就会放弃努力,停滞不前。如若相反,家长适当地鼓励、安慰孩子,就会消除孩子心中的隐患,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孩子的性格就是在家长的鼓励中培养出来的,学会鼓励孩子是家长需要做的重要课题。

有个盲童,从小就为自己不能看清世界的缺陷而烦恼,甚至就此深深地沮丧,他认为这是老天在惩罚他,所以悲观的他认为此生是毫无尽头的折磨。直到他遇见一位教师,才渐渐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老师开导他说:“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所以都是有缺陷的人,只是有的人缺陷较为明显,有的人缺陷较为隐藏,缺陷较大的人只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芳香。”

盲童听过之后大受鼓舞,从此就将失明看成是上帝对自己的特殊钟爱。于是,他渐渐地就从自己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振奋自己的精神,并向命运发出挑战。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病人减轻或解除了病痛。由此,他的事迹也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中。

将缺陷、不足看成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乍看起来不乏有点阿Q自我安慰的精神,可是面对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又有谁不需要寻找安慰的理由呢?更何况是承受能力有限的孩子?

著名的三大怪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他们依次为:瞎子文学家弥尔顿,聋子音乐家贝多芬,哑巴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如果按照“上帝咬过的苹果”来推论,他们都是上帝特别钟爱的孩子,所以才会被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就拿帕格尼尼举例,他4岁时出麻疹,险些要了他的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50岁时又成了哑巴。常人可能认为上帝这一口咬得有点重,但同时上帝也垂爱了这个孩子,将他塑造成为天才的小提琴家。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说:“反正我学习不好”“反正我长得不漂亮”,心先沉沦,继而无所事事,自暴自弃。那么,是谁给了孩子这样的自我判断?父母还是老师?假如孩子能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只有他才能做,他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他就不会自我贬低,自甘堕落,一蹶不振了。

告诉孩子“你是个有价值的人”吧!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言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珍视。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孩子在童年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就有了构成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从此,他们的生命里便种下了珍惜自我、自尊自爱、追求幸福的珍贵的种子。

不要把“担心”当做礼物送给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不信任孩子,总是担心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孩子很有可能就朝着不被信任的方向发展。在父母的“担心”之下,孩子不懂得责任为何物,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晓雨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差。这几天,老师开始教大家如何解应用题,可是晓雨一看见应用题就头疼。她不会解,也听不懂。一天晚上,晓雨在做数学卷子的时候,碰到了3道应用题。这3道题晓雨统统不会解。于是,晓雨就把卷子拿给爸爸,让父亲教她。爸爸看了一会儿,对晓雨说:“这样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好啊。”接着就开始给晓雨讲解这几道题,但是晓雨就是听不懂。爸爸又让妈妈给晓雨讲解,妈妈也讲了几遍,但是晓雨仍然不会解答。

爸爸在一边看着着急地说:“我看你数学是没有办法学好了,这么简单的应用题你都不会做。”

晓雨沮丧地低下头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会解应用题。”

爸爸说:“哪有为什么,就是你太笨了。头脑笨的人数学都不好。”

晓雨听见爸爸的话,低着头没有说话,但是眼泪已经悄悄地流出来了。

睡觉的时候,晓雨终于忍不住问妈妈:“妈妈,你说我是个笨孩子吗?”

晓雨的妈妈轻轻地叹了口气没有说话。晓雨看见妈妈这样,心里更加难过了。从此以后,晓雨就认定自己是个笨孩子。尤其是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晓雨就像被施了咒语一般,总是想起爸爸的话,总是在心里暗示自己“我学不好数学,我很笨”。就这样,晓雨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晓雨的数学拉了她的后腿,让她没有考上市重点中学。

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说一些有损孩子自信的话会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能做好的事情,他也会觉得自己做不好。

李斌是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自理能力也很强。有一次,在学校的家长会上,老师让李斌的妈妈介绍一下教育李斌的经验。

李斌的妈妈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训练李斌,让他做很多事情。”每次,妈妈有事情要出门的时候,总是交代李斌几件事情。比如,在看完书以后,把地拖一拖或者把自己的鞋子刷了。有时候,妈妈还让李斌把干了的衣服叠好并放好。

开始的时候,李斌根本就做不好,拖地的时候,总是把地弄得像花脸似的。妈妈看见这样的情形总是不说什么,默默地把地再重新拖一遍。

李斌看见妈妈这样做就问:“妈妈,我不是拖过了吗?你怎么又重新拖一次啊?”

妈妈说:“你有的地方没有拖干净啊。”

李斌听见妈妈这样说,就拿过妈妈手里的拖把说:“妈妈,你说哪里没有拖干净,我再拖一遍。”

妈妈拍着儿子的肩膀说:“没关系,一回生两回熟。第一次做什么事情都找不到窍门。我相信我儿子学习那么难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这样的小事情做两次就一定能做好。”

妈妈的信任让李斌信心满满,在以后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总是会向母亲请教。渐渐地,在生活上李斌有着比同龄孩子更强的自理能力,不但学习成绩好,更加会照顾自己。而且李斌说,因为妈妈很相信他,所以他在做起事情时更加认真,因为他不想辜负妈妈的信任。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总是问:“你能做好吗?”如果孩子做好了,父母不会说什么,如果没有做好,父母就会说:“我就知道你做不好。”父母这样不信任孩子,在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抱着对他质疑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产生“我做不好”的心理。不但会间接导致孩子滋生依赖心理,也会让孩子变得很不自信。

父母的信任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尊重。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父母都要相信孩子。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情是你的强项”等鼓励孩子的话。孩子知道父母相信自己,就会在心里产生一股力量,产生“不能让父母失望”的想法。所以,无论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是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更加认真、努力。

有人将“信任”视为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事实也确实如此,信任无论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还是家人之间都是极为可贵的。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同样需要互相信任,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尤其重要。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更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由此可以得出:信任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起着积极的鼓励作用。

成功家教的首要因素往往就是相互信任,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会将父母看成学习上的启蒙老师,生活上的指挥军师,情感上的知心挚友,道德上的行为标榜。同样,感情都是相互的,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与家长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交流。

李好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很疼爱他。很多亲戚都说他是家里的小少爷,因为都已经10岁的他,还从来没有独自走进过离家很近的小超市,因为父母不肯让他独自行动,即使是只有几步之遥的地方也不允许。父母生怕李好过马路被车碰到,遇见一些突发事件不会处理,与人交往会吃亏等,所以,即使年幼的李好多次想挣脱父母的手,想去独立完成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都没有成功,因为父母总是不信任李好能够独自完成这些事情。

有一次,李好想去书店买一本词典,但是妈妈坚持由她陪同前往,这一次,李好严肃地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一次机会,相信我一定没问题。”当10岁的李好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时,妈妈决定给孩子信心,相信他能够完成,然后就嘱咐了出门注意的几点事项。两个小时后,李好带称心如意的词典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回来,脸上浮现出从未有过的自豪表情。

从这以后,凡是李好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妈妈渐渐地都放手让他亲自尝试着做,有时还交代李好去办一些重要的事情,他完成得都还不错。李好渐渐地感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从而变得更加懂事,还经常和父母说一些知心话,将父母看成是他的好朋友。

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已经和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思想了,他们也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信任,但是,往往很多家长都会忽略这一点。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

无论多大的孩子,在内心深处都与成人一样,怀有强烈的需求感,渴望受到周围人的赏识和肯定,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哪怕是父母不经意之间的表扬,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使孩子充满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甚至会改变整个精神面貌。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暗含期待效应”实验。实验中主要的原理讲的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主要讲父母要从信任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鼓励和信任中不断地取得进步。

孩子认为,只有父母对自己的信任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因为来自父母的信任中包含着无限的关爱、重视、鼓励,这些都是触动孩子心灵的原动力。

从教育效果来看,信任就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信任,做孩子的好朋友,能够激发出孩子内心的原动力,使孩子体味到被重视、认可、尊重的快乐。反之,若是家长对孩子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或伤害,同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也会相应地减小,如此一来,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地减弱。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树立科学的态度面对成功和失败。告诉孩子:一个能够信任他人的人,也需要以自己的自信为基础。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做孩子的朋友,使孩子感觉与父母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从而更加尊重、敬爱、服从父母,这样既可以增加父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又可以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双方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呢?

1。正视孩子的缺点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用偏激的语言斥责他,要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出犯错误的原因和危害,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任孩子,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

2。刚柔相济的教子方式

信任是相互的,将孩子当做朋友,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视他们为平等的伙伴;同时还要严格管教,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以便随时引导和指引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他们帮助,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3。与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生活中,如果孩子有能力去做某事,家长一定要全力支持,即使出现失误或失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孩子的一切,家长切忌热心包办和冷淡蔑视。当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时,父母应先安慰孩子,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鼓励他们继续前进,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

自闭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和引导

对一个家庭而言,如果有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那么日子会过得很艰难。自闭症的孩子不会说话,不听指令。你让他坐着吃饭,他偏偏要站着。所有大人的命令,孩子可能都不听。所以,养育一个自闭的儿童,要比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付出的精力和金钱多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