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16699100000022

第22章 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2)

所以,从原则上来说,妄语、诳语是不好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就要修口德,不能造口业,不能乱说话。但佛法不是僵化的,戒律也不是死的,持戒修行的人要注意,最根本的点还在于你是否有善心。若你有善心,利益众生而说诳语,这是不打紧的,但若你只是想着为自己的利益而妄语,那就是罪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追求完美没有错,因为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向前。但是,如果苛求完美,人不仅会活得很累,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有些人坚持完美主义,他们对那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的身体累,心灵更累。然而,不管他们多么执著和努力,到最后,完美主义的幻想还是会破灭。

追求完美的人最终会被自己的行为所累,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很多东西。

有一个小木轮发现自己身上少了一块木片,为了补上这一缺憾,它决定去寻找一块和自己丢失的一样的木片。

于是,它开始了长途跋涉,但由于缺了一块,不够圆,所以它走得非常慢。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路边的风景很美,百花齐放,众鸟齐鸣。小木轮边走边欣赏风景,它从来没有这样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不知道就这样走了多久,它终于发现了一块和自己的缺口一样的木片,它高兴地将其装在身上。

这下终于完美了,它高兴地想。

然后,小木轮重新出发了。它飞快地滚动着,并为自己的完美欢呼。

可是,没过多久,它就泄劲了。因为它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欣赏路边的野花,聆听小鸟的歌唱了,单调的赶路只让它感觉到枯燥和乏味。

于是,经过再三思量,它还是将那块木片卸了下来,重新带着缺憾慢慢上路。这样,那种快乐的心情也重新回来了。

小木轮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正视缺憾,反而能够更从容地对待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放弃计较,顺其自然,反而会收获另外一种美。

一所寺庙里有两个木桶,一个木桶有一条裂缝,另一个木桶则完好无损。完好的木桶总能把水从山脚下运到寺庙里,而那个破损的木桶在到达寺庙时,里面只剩下半桶水了。

那个完好的木桶不禁为自己的成就和完美感到骄傲,而那个有裂缝的木桶因自己天生的裂痕而时常感到惭愧和自卑,心里一直很难过。两年后的一天,有裂缝的木桶在小溪边对挑水的小和尚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要向你道歉。”

小和尚问:“你为什么要感到惭愧?”

有裂缝的木桶答道:“在过去的两年中,在你到寺庙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桶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你应得的回报。”

小和尚听后说:“在我们回寺庙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到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当再度上山时,那个有裂缝的木桶看见太阳正照在小路旁边那些灿烂的鲜花上。这美好的景象使有裂缝的木桶感到一丝快乐。

小和尚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边,并没有长在完美的木桶那边吗?我早知道你有裂缝,所以我在你这边撒下了许多花种。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着它们。因为有你,才有这一片美丽的鲜花,所以,你根本不必难过。”

太完美的东西,不一定最有价值,也不一定最动人。所以,我们不必太苛求完美,不必为缺憾而怨天尤人、斤斤计较,也不必去妒忌别人,或者与人攀比。我们要顺其自然,学会乐观,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态才能更从容、平和,日子才会过得更轻松、快乐。

降伏自心,收获宁静

有位道文法师是天台宗的学者,从二十多岁起一直研究天台教义,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他听说真观禅师的声名,便去拜访,非常诚恳地说:“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然而有一个问题至今不解,希望禅师指点。”

真观禅师非常爽快地说:“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样的问题呢?”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有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岂非就是说树木花草皆能成佛吗?那么,禅师,您认为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三十年来,你就一直在想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吗?那么,请问,这对你的修行有何益处呢?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而不是花草树木能否成佛。”

道文法师一愣,沉默了一会儿,似有所悟。随之又问:“那么请问禅师,我自己该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顺口便说:“你不是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吗?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真观禅师回答的玄机奥妙其实就是要管好自己,而不要攀援其他。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不关你的事,你要管的是你自己。

持戒的奥义就在于管好自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颇好指责他人,而对于自己的事情却很少在意。

但是,我们不能从指责他人的做法上得到任何教益,反而会因为指责他人而受到对方的怨恨,造成无谓的烦恼和冲突。

古诗有言:“闲谈莫论人是非,静坐常思己之过。”与其指责别人,说别人的是非,还不如多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有没有什么过错要改正。

管好自己,避免指责别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避免很多是非,更何况这本就是修行人必须秉持的一种生活理念。其实,这与佛家讲的持戒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家认为,人应该降伏自己的身心。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严守戒律而不逾。修行,顾名思义,首先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外在行为。

其次,必须端正自己的看法,改变自己的态度。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态度,改变错误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改变自己对世界的执著看法,从而让身心得到宁静。

在降伏自己的修正过程中,以上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特别是第二个方面,其实就是要我们降伏自己的内心。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邪魔。心悟,此人成佛;心迷,此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我们必须降伏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当一个人修正了行为、宁静了身心,就真正地降伏了自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与命运,而不会随波逐流,成为无根浮萍,无所依处。

因此,不要以为佛法有多么深奥,其实它就是指导人们如何生活得更美好的实实在在的一些道理。

《阿含经》中有云:“统治百万大军,不如降伏自己。”一句话,佛法的根本之处就在于降伏自己,如此而已。

释尊当年出家悟道,所做的功夫就是降伏自己而已。他整天都是看自己的过失,去除自己的习气,忏悔自己的业障,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统治自己内心的世界,从而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烦恼,直超彼岸。

释尊成就之后,每天教导弟子,观照自己的内心,放下贪嗔,去除痴妄等方便法门,莫不是从降伏自我身心这一根本法门为出发点的。

所以,每天拜多少佛、诵多少经,都是虚的,你的修行是否合格,不是看你拜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而是要看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你的行为是否端正,你的心是否虔诚,你做人做得好不好。

如若你的行为不端正,自心不降伏,行为乖戾,思想癫狂,就算有绝顶才华,也不会给你带来好运,只会给你制造烦恼。

因此,我们要降伏自己的心,要远离贪嗔、痴妄,使自己行于正轨,使自己内心清净。持戒其实就是降伏自己身心的一种方法。通过持戒,我们可以灭除心中的贪嗔、痴妄等不良的心念。当然,持戒并不容易,虽然是佛祖传下的方便法门,若没有坚定的毅力,持戒也只会成为玩笑。

学佛就要学会降伏自己。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掌握自己、超越自己,走向人生的巅峰。

不为昨天悲伤,不为明天担忧

有一个居士,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寺庙的院子。其实,寺庙的院子已经让他打扫得一尘不染了,根本就没有可打扫的东西。可是,居士每天还是坚持做这个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清扫着寺庙的每个角落。

尤其是当秋季来临时,树叶纷纷落在地上,好像在等待着居士来清扫。扫落叶是一件苦差,尤其是在秋冬之际,寒风凛冽,树叶随风起舞,不知会落在哪儿。可是,居士从来没有抱怨过,只是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清扫地上的树叶。后来,有个小和尚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摇晃一下树呢?”

居士疑惑地说:“为何要摇晃树呢?”

小和尚微微一笑说:“你把树上的树叶摇晃下来,就不用再烦恼了。”

居士顿时恍然大悟,说:“此办法真妙,明日我就这么做。”

于是,第二天居士早早地起床,摇晃着每棵大树。他心想:“以后再也不用清扫树叶了。”

第二天,居士高兴地去打扫院子,当他看着地上的树叶时,心情顿时低落了。

这时,方丈看见居士不高兴的样子,便问:“为何愁眉苦脸的,有心事吗?”

居士就把自己做的事告知了方丈。

方丈笑着说:“你摇晃树是昨天的事,并不是今日。但是,假如你今天再次用力摇晃树,明日树叶还是会落在地上。”

居士默默地低下头,说:“方丈,我知道错了。昨天的事,不应拿到今天来做。因为昨天已经逝去,明天不可预期,只有做好今天的事,才不会为明日烦恼。”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日只是一个未知数。只有今日,才是属于自己的。居士终于明白了,世上没有事情是可以提前预支的。要想好好地工作,必须对工作负责,把握今日无疑是最正确的工作态度。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因为每天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必须把握今日,明日才会更美好。

一位书生远道而来拜访禅师,“请问禅师,您觉得哪一天对您来说最重要?是出生的那一天,还是出家的那一天?”书生谦虚地问。

“你说的那两天都不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今天。”禅师礼貌地回答。

“为什么是今天,而不是您出家那天呢?”书生带着疑问再次问道。

禅师微微一笑,说:“今天确实没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可是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来跟我谈法,你说重要不重要?”

书生巧妙地接过话题,说:“禅师说的远道而来的朋友是我吗?”

禅师回答:“对,因为你的到来,让我们在这里相识、相知,一起谈论佛法,也是我们一起拥有的唯一财富。无论昨日是多么精彩、多么重要,可是昨日里没有你我的影像。同时,明日也是一样,无法预知,为何还要为其烦恼呢?只有今日,才属于我们。”

书生还想再问禅师。

这时,禅师对书生说:“今日,我们谈论了很多,也浪费了今日的时间,我们拥有今日的快乐,明日如何,无人可知,为何还要谈论呢?剩下的只有你自己参悟了,去领会明日的未知。”

于是,书生便向禅师告辞下山了。

人生要往前看,不要回头看过去。我们如果不知道探索前方,一味地回顾往事,只有悲伤,人也会无精打采、昏沉度日。因为,我们不知今日该如何做,从而会为明日烦恼。所以,人不要活在回忆中,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何必为无所谓的事情浪费自己的生命和快乐呢?要学会让自己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中,排解心中的不快。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整日混日子,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假如,你今天做生意赔了,想明天再赚回来。可是,你真的能预知明日吗?明日的预知只是一种赌博。

但如果失去了今天,却无法在明天找回来。所以,我们要做到“今日事,今日做,别为过去后悔,要为明日而奋斗”。这样的处事风格,只会让自己做事干净利落,从而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同时自己也会快乐,不会为明日而烦恼。

有句话说:“昨日是神话,明日是艺术,唯独今日是金子。”其寓意是,不要回首昨天,要把握今日,因为明日是无期限的,不必烦恼。其实,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把握今日,不再为过去虚度光阴而懊恼,那么,明天就不会为今日的浪费而后悔。总之,别让今天从身边悄然溜走!

把自己看低一些,再低一些

有一位修为极高的武术大师隐居在深山丛林之中,人们听闻他的名声之后,风尘仆仆地不远万里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习武术方面的窍门。

人们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这位大师,发现他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但是按照人们的想象,像他这样的大师,应该能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笑着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地贪多,适得其反。”听完这句话,众人心中更加疑惑。

大师见众人还不能理解,就让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从山谷里打来两满桶水。

只见那人挑得非常吃力,左摇右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上。木桶里的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大师说:“水洒了,岂不是还得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

众人就问:“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你要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只桶上画着的线了吗?这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了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刚开始需要画一条线,但挑的次数多了就用不着看这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就是在提醒我们,凡事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好高骛远就会得不偿失。”

众人又问:“那底线应定多低呢?”

大师说:“通常是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而人也不会因为受过多的挫折而失去勇气,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人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自身力量,选准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自以为是和好高骛远只能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让自己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