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16699100000021

第21章 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1)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豁达乐观,带着轻松上路

庄子曾说过:“死生为昼夜”,不过是自然规律的一个程序而已。生固可欣,死亦坦然,“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没有什么可悲观的。这就是说:“活得要潇洒,死得要安祥。”

有一次,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去拜访弘一法师,两人陋舍竹椅,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午餐时间就到了,于是弘一法师招待夏先生吃饭。夏丏尊不便推辞,也就应了下来,可是走到饭桌前一看,弘一法师端上来的除了白花花的米饭,就是些咸菜。虽然夏丏尊先生平日生活一向俭朴,但也觉得这咸菜入口难咽,再看坐在对面的弘一法师吃得津津有味。

于是,夏丏尊先生便放下手中的碗筷,心有不忍地对大师说:“大师,您难道不嫌这咸菜太咸了吗?”弘一法师看着他哈哈大笑起来,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过了一会儿,吃完饭,两人坐在外边的椅子上开始喝水。

弘一法师招呼朋友坐下之后,就去端了两杯水,夏丏尊先生一看竟然是两杯清澈的白开水,禁不住皱着眉头说:“难道您的家里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清淡无味的白开水?”

弘一法师又是呵呵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菜根谭》中有云:“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一个人自在乐观的心境就如水一般可以适应任何环境,不去抱怨外在的世界,而是不断调适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智者的生活方式。咸淡有味的境界就如宋代无门和尚所作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揭示出了同一个道理,即“随所住处恒安乐”。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要心中挂”,人活在世上必定会遭遇不如意和困境,也会有很多的烦恼、忧愁,不是每一件事情我们都能完满地解决,于是便有了嫉妒、愤怒、悲观、自卑、自惭等一些不好的心境。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学一学宋朝诗人杨万里的“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的洒脱。

当不幸降临到我们身上时,要学着乐观地面对,像一个真正的君子那样,做到一切“坦荡荡”,这样不幸就会很快过去,生活又充满了阳光。

四祖道信禅师未开悟之时,曾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佛法禅意。一日,他诚恳地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求说:“大师,我觉得人生太过苦恼,希望您能给我指引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沉静地看了他一眼,随即反问道:“是谁捆绑住你了吗?”

道信禅师想了想,诚实地回答:“世上无人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世上既然无人捆绑着你,你就是自由的,已经解脱了,你又何必还在苦苦寻求解脱呢?”

后来希适禅师在接引学僧时,也将三祖僧璨禅师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有一次,有一个学僧问希适禅师:“大师,如何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适禅师答道:“世上有谁污染了你?”

学僧不解其意,继续追问:“如何才能达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适禅师答道:“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的区别?”

这位学僧在希适禅师的步步逼问下,由最初的迷惑不解,继而到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心中本无事、作茧乃自缚的道理。

其实,做人就如参禅一样,不要庸人自扰,更不要悲观厌世,而是应该学习儒家说的“君子坦荡荡”和佛家所言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潇洒和乐观,不抱怨世界,更不抱怨生活,释然地接受世上一切的磨难和挫折,轻松、愉悦地游走在纷繁的世间。

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世间常道:“逆境出人才。”释尊有言:“人在顺境中是不能修行成佛的。”可见逆境于人十分重要。然而,世间人性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所以,乐见于顺境中享受人生,而对逆境充满憎厌之心。

其实,人生最出色的演绎基本上都是在逆境中产生的。逆境是人生的考验,也是人生的磨炼。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是可悲的,没有逆境体验的人是可怜的。

因为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只有勇于接受逆境的人,其人生才会有所突破。相反,没有经历过逆境,甚或不敢接受逆境的考验,则必然不能承受人生之风霜雨雪,除非他的人生永远一帆风顺、毫无波澜,否则,就会折戟沉沙,绝无幸理。

然而,世间又怎么会有不遭遇逆境的人呢?当你遇到逆境时,你的态度是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呢?

古印度经常发生干旱或水灾,老百姓们常常失去收成,过着饥肠辘辘的日子。当时有一位婆罗门,不忍心看到人们总是饥饿度日,便每天到神庙里祈求大梵天,希望能够免去人间的灾难,让所有的人都过上饱暖的日子,再也不必忍饥挨饿。

大概是婆罗门的虔诚感动了大梵天。这天清晨,大梵天降临人间,来到了他的面前。

婆罗门叩拜道:“尊敬的大梵天啊,所有的人都敬拜您,而您却常常让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让人们过饥饿的日子,您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如果可以的话,还是让我来教您点儿东西吧。”

听完婆罗门略有几分不敬的埋怨之言,大梵天竟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地看着婆罗门,说:“那就请你教我吧。”

婆罗门说:“那么,我们就定下一年的约期吧,在这一年中,请您按照我说的去做。一年之后,您就会看到一个没有贫穷和饥饿的美好世界。”

大梵天答应了婆罗门的请求。

婆罗门提出了他的要求:“在这一年里,不要狂风暴雨,不要电闪雷鸣,不要任何对庄稼有危害的自然灾害发生。”

当婆罗门认为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若是觉得该下点儿雨,雨滴就马上从天而降;若是雨下得多了,可以让雨马上停止。这样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庄稼也长得很好。

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到了该收成的时候,婆罗门向大梵天祷告:“大梵天,您瞧瞧,如果一直都这样,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

大梵天没有回话,只是微笑地看着大地上忙着收割庄稼的人们。

当人们割下庄稼的时候,发现庄稼的重量比往年的轻,都觉得很奇怪。剖开麦穗,发现里面竟然空荡荡的。

婆罗门慌了,向天叩拜道:“大梵天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大梵天依然微笑,看着婆罗门说:“那是因为庄稼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没错,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大梵天的话,让好心的婆罗门目瞪口呆。

过太舒服的生活会消磨你的意志,让你停滞不前。若你只想苟且偷生,反而会死亡;若你只想苟且得利,必然会带来危害;想把懈怠、懒惰、散漫、懦弱当成安逸,必定会有危险;想把恣情欢乐看成是乐,就肯定会灭亡。

人生需要体验,需要经历,需要磨炼。没有体验的人,心灵是不实的;没有经历的人,智慧是虚假的;没有磨炼的人,人生是失败的。

有个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起来带回家,要看看蛹到底是怎样孵化成蝴蝶的。过了几天,蛹上面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无法出来。

这个男孩很有慈悲心肠。他看到蝴蝶挣扎,似乎十分痛苦。不忍之下,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并帮助蝴蝶脱蛹而出。

然而,这只蝴蝶并没有因为男孩的帮助而得救,它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蝴蝶就死去了。

男孩好心办坏事,是因为他不明白逆境成才的道理。虽然他的慈悲心是好的,但是不明事理的慈悲心是可怕的。

蝶蛹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只是人需要逆境,世间万物之发展都需要逆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释尊为求了脱生死、解救众生的真理,抛弃安逸的王族生活,经历了万千苦行、无数的磨炼,最终才证道菩提。人只有经历了痛苦的挣扎,臂膀才会有力,心灵才会强大。

磨炼、挫折、挣扎,是成长必经的过程。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才是走得最远的人。逆境对弱者而言是一种打击,对强者而言却是一种激励。

当磨难来临时,不要埋怨老天,也不要去埋怨别人,更不要埋怨自己。当你遭遇失败时,不要以为世界放弃了你,更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笨蛋。你要学会感谢周围的一切,感谢人生中的欢乐,让你获得了美的享受;感谢人生中的苦难,让你变得更加坚强。

不妄语,口出狂言不可取

佛门十戒当中,有一戒就是不妄语戒。何为不妄语?简单来讲,就是不要说大话。那么常听人说:“佛门不打诳语。”诳语又是何意呢?其实就是不要说谎话。总的来说,就是告诫人们不要随便乱讲话,不说大话和谎话。

《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释尊的儿子罗睺罗,年龄很小时不懂事,学会了打诳语。有人来问他:“世尊在吗?”他就骗人说:“不在。”而世尊不在的时候,有人问:“世尊在否?”他却说:“在。”结果,很多人都被罗睺罗骗了。

有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释尊,释尊就对罗睺罗说:“你去拿澡盆取水来给我洗一下脚。”洗完了脚后,释尊对罗睺罗说:“把这个澡盆颠倒过来!”

罗睺罗就把这个澡盆颠倒过来。释尊又说:“你给这个澡盆注水!”罗睺罗傻眼了,澡盆已经翻了过来,没办法盛住水。

释尊便对他说:“你看看,那些无惭愧之人打诳语,就是把自己的心颠倒了,佛法也无法进入此人的心田,这个道理就如同水无法注入颠倒的澡盆一样。”

佛法是善法,当一个人乱讲话时,他的心里就不会有善法。因此,不能乱讲话,特别是不能说大话和谎话。

人生在世,人人都藏了一肚子话,都有表达的欲望,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懂得正确表达的方法。很多人因为不懂得正确表达的方法,而说错话,惹来非议,甚至与人结怨。

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尽管现代生活需要人多说话,鼓励表达,但要注意分寸。

有的人喜欢多说关于自己的话,多半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独特的观点,一旦兴起就易吹嘘,在别人看来一个说话浮夸的人做事也不会稳重。

就算没有什么吹嘘的成分,如此轻易表露自己的所有情绪,也会让自己的气质低落三分。有的人喜欢说东家长、西家短,没完没了的闲言闲语往往会缺乏新意,令人生厌。

公交车上有不少类似的场景,两个人一前一后高声地聊邻居的儿子找不到女朋友或者某某亲戚家拆迁拆成百万富翁等,一路上,笑谈甚欢,此起彼伏,完全不顾其他乘客投来的鄙夷目光。

随便乱讲话是得不到别人好感的,长舌的人向来让人鄙夷。因此,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修身养性,都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巴,避免胡乱讲话的习惯,不妄语、不诳语。

那么,是不是一点儿妄语都不能说,一点诳语都不能打呢?原则上是,但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就要从持戒的精神上来说了。

不妄语、不诳语,并不代表我们不能说话,持戒不是表面功夫,一定要知道它的精神,要领会它的用意,要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活用,这个很关键。

须知,戒律不是死的,如果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这个时候叫开戒,不叫破戒;如果是对自己有利益的,那叫破戒,不叫开戒。也就是说,为了众生的利益,你是可以说一点儿妄语,打一点儿诳语的。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有一则故事,很好地解释了开戒的意义:

波斯匿王去野外狩猎,突然觉得肚子饿了,便吩咐左右喊厨师拿饭来吃。随从急忙过来告知说:“王啊!我们出来时就没有带厨师啊!无食物可食,饿着肚子还怎么狩猎呢?”

于是,波斯匿王只好打道回府。回到王宫,波斯匿王急忙命厨师拿食物来吃。厨师修迦罗言:“王,对不起,当下没有食物可食,我立即去做。”

王一听大怒:“我都快饿死了,你却说没食物给我吃。那还要你做什么?拉出去斩了。”

这时,末利夫人听说国王要杀厨师,心生怜惜。为了救修迦罗的性命,一向持戒的末利夫人只好开戒。

末利夫人带上做好的美味佳肴,带上伎乐、舞女,前往国王的住所,与王一起饮酒食肉,观赏歌舞。而国王有酒、有肉、有歌舞、有夫人陪着,自然火气全无。

末利夫人知道国王的气已消不会再杀厨师了,于是她假传国王的旨意告诉大臣们厨师不用杀了。

第二天国王为自己一时冲动而杀了厨师郁闷不乐。末利夫人问:“国王为什么事情这样忧愁不乐呢?”

波斯匿王说:“唉,因我一时糊涂,昨日冲动之下把修迦罗给杀了。”

末利夫人笑着说:“如果是为了这件事情,王大可不必再愁了。因为这个人还在啊!”

波斯匿王知道后非常高兴。

末利夫人在一天里破了两条戒律,饮酒和妄语。但她却救了两个人,修迦罗的性命得以保全,波斯匿王避免枉造杀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是一切戒律,只要是利益众生的,开戒是有功德的。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戒,则是有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