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16698800000010

第10章 广积人脉靠宽厚,雅量君子多贵人(2)

唐代林逋在《省心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意思就是: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过错;以宽容自己的心态来宽容别人,就能让我们多交到朋友。

学着宽恕吧!既然我们自己也难免有过失,既然责己不必太严,那么对于他人的一些小过失也不必过于严苛。像容忍自己的缺点一样容忍别人的缺点,像宽恕自己的过失一样宽恕别人的过失,这样我们才会过得快乐。

以德报怨天地宽,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在自己所作之诗《题三义塔》中写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们也经常以此来劝解人们消除误解,相互体谅,摒弃前嫌。对很多人来说,宽容一个人犯下的错误也许并不难,但若要宽恕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做到不记恨,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人都做不到不记恨,以德报怨给对方以好处,反而会为了消除心中的怒气选择以恶报恶。

然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仇恨,以其道而还之是不可取的。正所谓:“与善人交,如兰蕙之香,一家种之,两家皆香。与恶人交,如抱子上墙,一人失脚,两人遭殃。”仇恨没有止境,只有宽容才能结束一切。以德报怨不仅是宽容的至高境界,也将使我们获得更广阔的天空。那些有度量的人,最终往往会得到福报。

一个拥有庞大家业的有钱人因膝下无子,便想在给自己干活的三个年轻人中挑选出一个来继承自己的财产。他让三个年轻人各自外出游历一年,回来后将自己所做的最高尚之事告知他,以此作为考验的标准。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年轻人陆续回到那位有钱人的家中,各自向他表述自己的经历。

第一个年轻人说:“一日,我正在湖边行走,看到一个乞讨的孩童不幸掉到了湖中,我不顾湖水的冰冷,一头扎了进去,将他救了上来,并给了他一些银钱让他用来买衣买饭。”

第二位年轻人说:“我在外露宿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住的陌生人。他说有要紧的事情去办,便将身上携带的一袋子银钱和包袱交给我保管。可过了两天他都没有回来,后来,我得知他竟因意外去世了。随即,我就找到了他的家人,将他的包袱和那些银钱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的家人。”

第三位年轻人说:“我一路走来,都没有遇到什么可以帮上忙的事情。反而在途中遇到了一个贼人,他几乎跟随了我一路,不仅打我钱袋的主意,还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我,我处处小心,差一点死在他的手上。直到我回来的一个月前,经过一个悬崖边时,突然看到那个人正在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一抬脚就能将它踢下悬崖,要了他的性命。但我觉得自己不能那么做,便打算趁机甩开他悄悄离去。但又担心他在睡着时一翻身掉下悬崖,于是就走上前去叫醒了他,然后才继续赶路。不过,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了。”

有钱人听完三个年轻人的话,微笑着说:“见义勇为和诚信都很可贵,但我更欣赏海纳百川、以德报怨的德行,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就这样,那位有钱人将自己的家业全部交给了第三位年轻人。

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打击报复只能为自己埋下更深的祸根。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人因为恩怨而父子反目、手足相残、夫妻分离、朋友绝交,这些都是破坏我们美好生活的悲剧。而以德报怨,不但能够感化对方,还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

《诗经·卫风》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教人们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倘若一个人不仅能够以德报德,而且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甚至对自己的敌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么他不但能够化解怨恨,还能化敌为友,升华自己的德行。

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可以很困难,也可以很简单,关键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如何选择的。当一个人的内心选择了仇恨,那么黑暗和愤怒就将永久笼罩他的生活;而一个人内心选择了宽恕,那么他就能够感受到阳光普洒的温暖和光明。

寇准为人正直,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挟私欺下,是宋朝时期有名的忠烈之士。

宋真宗时,寇准被封为丞相,丁谓则是参知政事。寇准很欣赏丁谓的才能,经常对人称赞说:“丁谓是个极有才干的人。”其他与寇准交好的大臣则多次提醒道:“丁谓并非友善之辈,丞相当小心为是。”寇准对此却不以为然,坦率地回答道:“我只说才能,不论其他。如果只论才能的话,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丁谓。”

丁谓听闻丞相如此器重自己,非常得意,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寇准。在一次朝中宴会上,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在胡须上沾上了汤汁。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去。寇准非但并无领情之意,反而说道:“你身为国家大臣,不是用来替我擦胡须的。”当时,在场的大臣甚多,这句话让丁谓羞得满脸通红,觉得下不了台。丁谓因此记恨在心,立誓总有一天要报此仇。

后来,宋真宗患病不能上朝,丁谓便趁机串通内侍,诬告寇准阴谋拥立太子。宋真宗听信谗言,将寇准贬出了京城,出任知相州。这次诬告难免让寇准觉得气愤,临走时大呼:“丁谓,你也长久不了。”此后丁谓还觉得不甘心,为绝后患,他又奏说应该把寇准定罪,并罗织罪名陷害许多正直的大臣。于是寇准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自此,丁谓觉得寇准对自己再也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方才罢休。没想到,几年后,朝廷知道了其中的内情,丁谓的罪行败露,被贬到了崖州,路上正好要经过雷州。寇准得知此事,不但没有设计刁难,反而不计前嫌,派人送去吃喝礼物。此举令丁谓感到有些羞愧,希望能见寇准,当面表示悔恨和感谢之意,寇准却一再拒绝了他的要求。

后来,当寇准的仆人听说丁谓要路过雷州之后,都觉得机会来了,准备杀死丁谓给寇准报仇。寇准听闻仆人的计划之后,特意命人锁了大门,并在院里摆了酒菜和仆人一起喝酒聊天,直到丁谓走出了雷州地界才放仆人出去。

人的一生总是在得失、对错中走过。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也不要常常觉得很委屈。我们要时常冷静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是别人使我们烦恼,还是我们在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在人生中不该有永远的仇人,即便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给予他同情和谅解。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充分理解他当时的心情或做法,多宽容对方,千万不要将仇恨记在心上。

包容、宽厚的态度,会被他人视之为美德,是人格中闪闪发光的亮点。我们要试着去接受别人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原谅他人不经意的触犯,包括态度上的不恭谨。只要有一个冷静、平和的心态,创造一个无私、豁达的心境,就能放下仇恨的包袱,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

与人为善真和忍

生活本是简单的,而有些人却在生活中耍小聪明,搞权术,为自己的一点利益而损害他人,不顾公共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带着虚伪的面纱,生活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又该如何才能让这样的世界变得更好呢?

人与人平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无根本的利害冲突,“得理不饶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无理搅三分”更会无端地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导致家无宁日、邻里不和,最终孤立的还是自己。只有学会宽容处世、真诚待人,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相信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东汉时期的阎敞,与太守第五常是知心朋友。后来第五常奉旨进京为官,临行前,他将一大笔钱交给阎敞,让他代为保管。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也没见第五常来取钱,阎敞常为之挂念,却没有打探到好友的任何消息。

有一天,突然有一位年轻人求见,说自己是第五常的孙子,阎敞喜出望外,马上接见,见其相貌的确很像第五常。第五常的孙子说,他祖父赴京后不幸去世,临死前告诉他曾有30万贯钱存在好友阎敞那里。由于当时尚年幼,便未前来取回祖父的财产,今特来向祖父的好友提起此事。当阎敞听说好友已经去世多年,心里不禁十分悲痛,但看到好友的孙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并仪表堂堂,便隐去了自己悲痛的心情,忙把好友当年存的钱如数奉还。

第五常的孙子一看,竟然有130万贯,不敢贸然接受,他说:“祖父明明告诉我只有30万贯,现在为何如此之多?”阎敞说:“这钱确实是你祖父交给我收藏的原物,至于与他说的数目不对,也许是他病中神志恍惚,一时不记得具体的数目了,你就不要再怀疑,赶紧收下吧。”第五常的孙子这才感激地点头收下。

阎敞真诚地对待朋友,并信守诺言,这段友情不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也不为利欲所扰,可谓令人敬仰。我们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对待自然要“真”,对待他人要“真”,对待自己也要“真”。真实和真诚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只有真实,我们才能很好地交谈,更多地了解彼此;只有真实,心里才能坦荡,我们才能活得明明白白、潇潇洒洒。独处时,对待自己就更要真,不能自欺欺人,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无论世界何等喧嚣,都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过一种真正平静祥和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古训。话虽如此,意思是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冲动,要懂得忍,但这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忍——对有些事情要忍,对有些事情无须忍,我们要仔细冷静地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1935年,季羡林先生乘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经苏联赴德国,途中经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时,需要停车4小时由苏联海关检查行李。入境检查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是一种国际惯例,但是,当时苏联的检察人员却认为,这些人要去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检查的苛刻程度甚至超乎想象,就连季先生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都被当成了检查的首要对象。检查人员拿起铁皮壶这里敲敲,那里敲敲,季先生当时有点无法容忍,就想要发火。他身旁有一位老外,看到季先生当时的神态,就在他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isthegreatvirtue(容忍是伟大的美德)。”季先生听后会心一笑,稳定了一下心绪,对那位老外微笑着表示致谢。一场风波由此被平息,多年以后季老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深有感慨,觉得容忍是人的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对很多人来说,容忍就像戒烟,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然而若能忍过一时,则必然会出现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境地。

荀子曾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意思是说:大丈夫贤明则可容纳软弱无能的人;知识丰富就能容纳愚昧无知的人;博大精深能容纳浅薄的人;德操纯粹则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一个人能否真诚和宽容地对待他人,是衡量其是否称之为君子的重要标尺,自古以来,真诚善良和宽容大度便是做人的美德。无论自己遇到何种不如意,只要心中常存一个“忍”字,便终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凡事都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幸福,也要想到别人得到幸福,起码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想为的,却硬要强加给他人,这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使事情陷入僵局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应该遵循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一种体现。

孔子提倡“恕”道,在这里,“恕”有两层意思,首先就是要“恕自己”,而后才“恕他人”,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地做到了“仁”。所以,做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应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恕待人。如果别人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需要换位思考一下:若是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又会如何?能否处处做得完美?

宋代的陈谏议有一匹劣马,性情极为暴烈不逊,不能够被人驾驭,因为有人接近而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陈谏议走进马厩,却没有看到马,于是就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少爷牵出去卖给商人了。这位少爷叫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在翰林院任学士一职。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都不能管住这匹烈马,商人又怎么能驯服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到别人身上啊!”训斥过后,陈谏议马上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那匹马,并把买马的钱退还给商人。他早已作好打算,即使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也不准再卖出去。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陈谏议有古人的仁人之风。

陈谏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据史料记载,陈尧咨非常喜欢马,家里也养了很多马,然而对于这样一匹性情暴烈难驯服,又踢伤咬伤很多人的马,家人十分不喜欢,担心这样下去会有更多家人受伤,因此他才会把它卖给商人。而陈谏议让属下追回这匹卖给商人的马,表现了他淳朴、忠信、宽容的仁人之心,也用不言之教使自己的儿子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