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16698800000009

第9章 广积人脉靠宽厚,雅量君子多贵人(1)

恐惧、怀疑和抱怨不会让人产生智慧,也不能使人收获朋友,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花朵。与人相处之道,在于用心去接纳、用爱去包容。不懂包容,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有了宽容心,我们就会获得从容、自信和超然,就会与对方产生心灵上的默契,收获精神上的丰盈。

行事须有气度,待人要有雅量

自古以来,“宽则得众”。人们总是喜欢与性格温顺、平和友善的人交朋友,而尽量远离那些喜欢搬弄是非或者心胸狭窄之人。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脉资源,贵在与人为善,尽可能地向他人提供方便,多给人一些关怀、理解和尊重。

佛语有云:“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要报着帮助对方的心态善意地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在人生得意之时,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要多想想别人在成长路上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遇到对方有冒犯之处时,不要怒气冲冲地指责或者揪住不放,试着给对方留条退路,也是给自己以方便。

傍晚时分,往来寺庙的香客已经不多了,寺庙中修行的师父们准备吃晚饭。

这时,一个男人偷偷地溜进了寺庙的大殿中。他在白天的时候来过一次,看到很多人都在功德箱里塞了钱。这次,他一看四下没人,便将功德箱放倒之后,从里边掏了一些钱出来。

正巧寺庙中的一位小和尚跟随师父来敬晚香,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中。

小和尚很气愤,对师父悄声说道:“师父,您瞧,有人偷钱。”

“我看到了。”师父很平静地答道。

“我这就去抓住他。”小和尚说着就要上前,却被师父一把给拉住了。

“不必了,我们不要管他。”师父说道。

小和尚很不解:“为什么啊?为什么撞见了贼,却不将他抓住呢?”

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

“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小和尚更加不解了。

师父说:“那些钱本来就是人们放进去的,现在有人需要它,就将它取出来,怎么能算是偷呢?”

小和尚听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

男人走后,小和尚便急匆匆地跑到功德箱前察看。

“师父,您瞧,里边的钱还剩下不少呢。”

师父转动着念珠点头说道:“这就对了,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真的是贼,还会留钱在里面吗?”

小和尚觉得师父说的在意,不禁点了点头。

没想到第二天傍晚,那个男人又来了,依旧是偷偷地溜进了大殿取钱。这次,小和尚更按捺不住了,心想:这个人真是贪心,我一定要抓住他不可。谁知,又被师父拦了下来。

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怎么能算偷?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又有何不可呢?随他去吧!”

就这样,男人又从功德箱中顺利地拿走了一部分钱。

此后,小和尚便特别留意起来,想看看这个人的贪心到底何时才能满足。然而,那个男人再也没有来过。

让人想不到的是,两年后,那个男人又出现在了寺庙里。只见他打开皮包,将一沓厚厚的钱塞进了功德箱,一旁的香客都为他的大方感到惊诧不已。

小和尚有些看不懂了,忍不住走上前去,向男人询问缘由。男人说自己两年前走投无路时,曾打过功德箱的主意,并从中取走了一些钱财。这些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日子好了,所以来加倍奉还,以谢佛门的宽广慈悲。

晚上,小和尚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施予援手给对方一条出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们也就能得到福报了。这功德箱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

《论语》中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训诫。也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要站得住脚,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在为人处世中,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宽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更广阔的天空。凡事应从长计议,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一个善良而宽容的人,你将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我们时常寻求与人交好的秘诀,而心胸宽广和原谅别人的过错正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石。《论语·颜渊》中有训导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之美就是成己之美,即使对有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应该给人提供改过的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付之宽容,才会收获善意

活在世间的我们都在追寻安宁与快乐,总是希望能得到最好的际遇。而苦苦寻找的生活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给生活的,生活总是会相应地反馈给你。你用宽容之心去包容万物,去努力生活时,生活也会用同样的热情回报你。而你若是心怀叵测,时时处处想着与人作对,斤斤计较,不能容忍生活的半点不是,那么你多半会被烦恼所笼罩,觉得人生中乐趣甚少。

一位年轻人打算搬到一个小镇上去定居,但他并不知道这个小镇的居民是否友善、容易相处。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他就想找人询问一下。

他看到了一位在城里摆摊修鞋的老人,便走上前去与老鞋匠攀谈起来:“大爷,看您这把年纪,一定在这个镇子里居住很久了吧?”

“没错,小伙子,我从一出生就居住在这里,已经有六十多年了。”老鞋匠一边继续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回答。

年轻人继续问道:“那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关于这个镇子的情况?这里的人容易相处吗?会不会歧视从别的地方搬来的人?”

“你是打算搬来这里吗?”老鞋匠抬起头来问道。

“是的,我的确有这样的打算。”年轻人回答。

“为什么?你们那里的人不好吗?”老鞋匠问。

“何止不好,简直糟透了。他们不但不友好,还喜欢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总是人前一面、背后一面。只要稍不谨慎,就会遭到别人的算计。想要在那里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简直比登天还难!”

老鞋匠听完年轻人的话后,态度一下子变得冷漠了:“那我还是劝你不要搬来为好。因为我们这里比你们那儿的情况更加糟糕。”

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后,悻悻地离开了。

几个月之后,又有一个与第一个小伙子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年轻人来到了老鞋匠的摊前,他同样是向老鞋匠打听当地的人文环境。但当老鞋匠问起他之前居住地的情况时,年轻人一脸幸福地说:“我们那里真是个美丽的地方。不但山清水秀,人们也都十分友善。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人出手相帮。在那里生活的日子让我感到很愉快,这次要不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真舍不得从那里搬出来呢!”

老鞋匠听完哈哈一笑,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小伙子,放心搬过来吧。我们这里的人们一点都不比你们那里的差,就如同你说的一样,他们个个都充满了爱心。相信在这里生活,一定能给你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两个年轻人,却给了老鞋匠完全不同的回复。我们大概都能明白其中的问题所在。世事的结局,往往与心态和气量息息相关。“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的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假如我们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抱怨和厌恶,那么世界要怎么给我们幸福的回报呢?

这就是有些人会觉得在生活中到处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对立或者利用自己的人;也有些人无论到哪里,都能结交到知心朋友的原因。其实,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内心,是我们的心态导致了处境的不同。所以佛说:“你不要一直不满别人,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别人,是苦了你自己。”假如我们想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就必须用一颗包容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心态平和的人,就能收获同样平和的人生和际遇。

杨翥是明代有名的官员,官至礼部尚书。此人为人一向友善仁爱,处处宽容以待。古籍《寓圃杂记》中记载了他的两件小事:

一日,杨翥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鸡。邻居以为是杨翥家人所为,便指桑骂槐地破口大骂,声称自己家的鸡是被姓杨的给偷去了。家人感到十分气愤,就把对方的骂词告知了杨翥,希望他能出面为自家讨回清白。谁知杨翥听后并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天底下又不止我一家姓杨的,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位邻居,每到下雨天,就会将自家院中的积水偷偷地排放到杨翥的院中。杨家人不堪忍受雨水的脏污和潮湿之苦,便将邻居的过分之举说给了杨翥听。杨翥听后非但没有发脾气,反而劝解家人:“一年之中,总是晴朗的日子多,阴雨的日子少,忍耐一下也就过去了。”

很多人都说:“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实际上,世界会不会因一个人而改变,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所为。俗话说“境由心造”,心胸狭隘的人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和世间的灰暗,自然会觉得人生了无乐趣,甚至充满了悲剧;而拥有宽容心态的人,懂得去发掘世间的亮点,去体谅别人的过失,自然能收获一片鸟语花香。

错误不管是来自自身还是他人,都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再怎么愤怒和懊悔也只不过是给自己多添了几分伤心。既然我们都喜欢阳光灿烂,厌恶骤雨阴霾,那么与其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伤透脑筋,不如放宽心态,忽略那些扰乱自己心灵的浮尘。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据说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脖子上都挂着两个袋子。挂在胸前的袋子里装的是他人犯下的过失;而装着自己错误的袋子却永远挂在背后。因此,当别人犯下过错时,我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洞察到,并且顺手就将这些错误装在了胸前的袋中,久久不能忘怀。却忘了背后的袋子里,同样也装满了自己的缺点。

总是很难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大抵是很多人的通病。即便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是觉得自己的过错是可以宽恕的。而若是将这个错误放置在别人身上,就会像随时随地都带着放大镜一样,无休止地将其放大到不可原谅的地步。

有户姓杨的人家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杨朱,小儿子名叫杨布,两兄弟都喜好读书,写得一手好字。

一日,杨布穿了一身新做的白色衣服出门拜访自己的诗文朋友。不料刚走到半路,天就下起雨来。杨布四下张望了一番,四处空旷,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避雨。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等到了朋友家时,已经被淋成了落汤鸡。

朋友给杨布找来了一件黑色的衣服,让杨布将自己的湿衣服换了下来。之后,便招待杨布吃了饭,两人又谈论了许多关于诗词书画方面的话题。结果,越聊越投机,双方兴致都很高昂。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时分,杨布起身打算告辞。可自己的衣服仍旧没有晾干,杨布只好先借了朋友的衣服穿着回去,约定改日再来归还。

走在路上,雨后的空气很清新,而山间的景色也很不错。杨布且行且赏,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杨布推开门走进院子,自家养的狗突然狂吠起来。杨布冷不防地被吓了一大跳,顿觉十分气恼,厉声呵斥:“不长眼的东西,连自己的主人也不认识了!”说完,顺手抄起门边的一根木棒就向狗打去。

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跑了出来,一手夺过杨布手中的木棒,一边将仍在叫个不停的狗赶到了一边。

杨布怒气未消,推开哥哥嚷道:“养了这么多年,却是个没良心的东西!我打它几下,让它长长记性。”

哥哥一边拉住他,一边劝道:“你何苦要打它呢?这并不全是它的错。你早上外出的时候穿的是一身白衣,现在却换了一身黑色的衣服回来。天又这么晚了,假若换了是你,也未必能一时辨认得清楚啊!”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他人,总是很少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过错都归结在对方的身上。

实际上,当你怨恨某个人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不是。想想你为什么要觉得痛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能伤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说,你的痛苦不是别人造成的,恰恰来源于你自身。与其说别人让你痛苦,倒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遇到不满时,不要急着去责难别人,多反思自己,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让自己远离痛苦的泥潭。

宋朝有位御史名叫南野瑮,为人很有气度。

一次,南野瑮家中养的牛踩坏了同乡柳氏种的庄稼。柳氏十分气愤,便将牛杀死了。之后,还命自己的儿子在南野瑮的门前厉声辱骂。南野瑮的家人欲出去与其争论,却遭到了他的阻止,他劝说家人不必为了这点小事与对方发生争执。

后来有一天,南野瑮外出游行,遇到一个醉酒之人跌倒在水田中。南野瑮走上前去一看,正是那日在自己家门前辱骂的柳氏之子,于是赶紧命随从将他拉了上来,并给他换上了自己的干净衣服。

柳氏之子清醒后感到很疑惑,问道:“我们两家曾有过争执,为何还要救我?”

南野瑮微笑着说:“我家与你家世代交好,为什么要为这点小事而伤了多年的交情呢?”

说罢,便让人用轿子把柳氏的儿子送回了家,并就牛踩坏庄稼一事向柳氏道了歉。南野瑮如此宽广的胸怀,令柳氏及其家人都感到万分惭愧。

正如佛经上所言:“众生皆平等。”每个人的人性中掺杂着的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境遇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不一样罢了。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多么好,如果细致地记下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举动、每个意念,你就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