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生主要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人类的至宝”。他为医药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药王”。
宋金以后,孙思邈开始被世人神化,而历代的统治者也将供奉他的庙宇称为“静应庙”,尊称他为“妙应真人”。民间修建了许多供奉他的庙宇,百姓们开始称他为“药王”。道教将孙思邈纳入神仙的方针,而且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陕西耀县都要举办祭祀药王的庙会。明朝隆庆六年的时候,政府下令把他的药方刻在五方碑石上,石碑立于陕西耀县五台山东药五殿之内。从此,五台山被俗称为药王山,成为民间神往的地方。
中国第一位妇科专家是谁
中国古代不但有接生婆,而且也有男性的妇科医生。关于男性妇科专家,有人说是小说里的孙悟空,有人说是孙思邈等,众多的版本里华佗的传说比较可信。
传说华佗给妇人看病的时候,不用把手脉,也不会用布遮住妇人的一些部位。因为他有个器具——一个很小的裸体女人的雕像。他在给女人看病的时候就拿根棍指着雕像的某个部位问哪里不舒服,女病人也会指着雕像说哪里不舒服。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双方不害臊。据说,有一次丞相的老婆怀孕了,他找华佗来看是男是女,华佗不好意思摸妇人的肚子,于是让旁边的女人来摸,然后让女人告诉他肚子里的情况,供他诊断。因此有人说华佗是中国第一位妇科专家。
中国第一位儿科专家
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医生。他深受父辈的影响,专心研究儿科病,最终一举成名。他的成名有一个故事作为考证。
宋神宗的姐姐长公主的女儿病了,京城来了许多名医看了也不见好。长公主听说山东有位儿科医生叫钱乙,于是便派人把他请到汴京。
钱乙看到生病的孩子身体瘦弱,脸色枯黄,于是对长公主说:“请公主恕卑职直言,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富贵病’完全是因为你平时对孩子太娇惯的缘故。”长公主听他那么说并没有生气,而是虚心地向他请教。钱乙说:“很多有钱家的孩子在吃穿方面过于讲究,油腻的东西吃多了,脾胃阻滞,所以不想吃饭;穿的过于暖和而缺少锻炼,很难抵御自然风寒。如果以后还这么骄纵孩子,即使这次把病治好了,以后还会再犯。”
钱乙接着说:“孩子的药方很简单,关键应该注意孩子吃饭的次数不要太多,吃饭的时候不要吃得太饱,以免伤及脾胃。衣服穿得轻薄些,多去外面活动,这样可以使血气更畅通。”
第二天,长公主又找到钱乙问:“孩子服过药后就睡觉了,但是会说梦话,即使推他也推不醒。问他也不愿意讲,是不是还有别的病症?”
钱乙说:“孩子想睡觉而不想说话,说明此时身体内的正气和侵入的病邪正在交战,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养足精神,这样对恢复健康有利。很多父母会认为问孩子做了什么梦而孩子不说话就担心他有其他病症,其实过度的关心也是一种害。”
长公主的女儿在钱乙的治疗和护理下很快就好了,从此,钱乙“儿科圣手”的名字广为流传。
店伙计为什么被称为“小二”
“店小二”在过去是指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也称为“小二”或“小二哥”。
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他们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如果做官了会有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却很少有人能上学或者做官。因此,很多人出生后的名字是用行辈或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曾祖父叫“五四”,朱元璋的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叫“重八”。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都是平常的百姓,所以人们为了喊得顺口会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方便称呼。店里的老板肯定是“店老大”,识字记账的人就称“先生”,而那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有的也叫“小二”。
秦陵的兵马俑为什么都不戴头盔
1973年,秦始皇陵兵马俑重见天日,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兵马俑中的士兵都没有戴头盔,他们都是戴着一种小圆帽。据考古人员证实,士兵们头上戴的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而其中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但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他们一律不戴头盔。
秦汉史专家徐卫民教授认为他们不戴头盔的原因是秦国是个崇尚武力的民族。《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虽然提到了甲,但是只指盔甲,不包括头盔,不同的兵种佩戴的盔甲不同,盔甲基本上是皮质的,也很简洁,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秦国人尚武的精神。
钱庄起源于什么时候
明朝英宗正统年间,大明宝钞开始贬值,政府为了缓和经济放松了用银的禁令,银钱公开流通。以后的几代,由于私人造钱庞杂,所制的铜钱重量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因此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使兑换业更加发达。这样的情况带动了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很多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钱摊。明朝万历五年,庞尚鹏向皇帝上表奏请设立钱铺,这时的钱铺正式被法定,让那些市镇中比较富有的商户担任此事,根据他们资金的多少向官府买进制钱,打通交易。
古代有经纪人吗
经纪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行业。现在的许多商业领域内,例如证券交易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这里都可以看到经纪人的身影。中国古代也有“经纪人”,他们被人称为“牙子”,也叫“牙人”、“牙郎”、“牙侩”。古代“牙子”们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在买卖双方之间撮合,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然后从中间收取佣金。
三姑六婆指的是谁
三姑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尼姑、道姑、卦姑。三姑代表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尼姑是佛教的女性,道姑是道教的女性,卦姑是专门占卦的女性。
六婆主要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牙婆在古时候就是专门贩卖人口的人口贩子,主要的工作就是专门为人买卖奴婢、妾侍。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女性。师婆就是那些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带有一种迷信色彩。虔婆其实就是过去妓院的鸨母。药婆理所当然就属专门负责卖药的女人。稳婆是过去专门接生的接生婆,如果官府发现女尸,也会由稳婆负责验查是否被人侵犯过,有没有受伤,伤在哪儿等。六婆不固定指某一个专业,有时候一人可以身兼数职。
“茶博士”是指什么
众所周知,古人陆羽为茶博士,陆羽因为《茶经》一书而被唐德宗皇帝当面尊称为“茶博士”。之后的人们对卖茶的伙计就称为茶博士。宋朝的茶坊大都会雇佣工人,于是很多茶坊会招一些烹茶技术娴熟的人来茶坊帮忙,这类人也被人尊称为“茶博士”。有的人依据烹茶技能的高低而将茶馆内的伙计分为“茶博士”和“茶学士”,所谓的茶博士在倒茶的时候胳膊上能搁一摞盖碗,然后用手提着铜壶开水,对准茶碗连冲三次,而且滴水不漏,这又被人们称为“凤凰三点头”。而那些技术不如“茶博士”的伙计被人称为“茶学士”。
中国古代专门留作皇帝咨询的文官是“博士”,他们兼掌教育和学术。而“茶博士”就是套用朝廷的官名得来的。“茶博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封氏闻见录》中,文中说:“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茶馆中的伙计通常茶技高超,而且很多人都有绝活,加上他们接触的人物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所以他们见闻广博,因此被茶客誉为“茶博士”。现在中国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有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这些人是现代意义上的茶博士。
中国第一位镖师是谁
近代学者卫聚贤认为镖师的鼻祖应该是山西人张黑五,他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有原因的。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张黑五在北京前门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镖局——兴隆镖局。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里记载说:“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嗣由其子怀玉继以走镖,是镖局的嚆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黑五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张怀玉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走镖,而他才是镖局的先行者。卫聚贤还解释说后来走镖的镖师们一旦看到远处山上有土匪,就会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他因此而猜测,这个镖号“合吾”其实就是“黑五”的谐音。
晋商的崛起和兴盛带来了镖局的发展,但是无论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是从盗贼的角度或水运的渊源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献可以作为考证说张黑五是镖局的鼻祖,因为张黑五与这些都存在着时间上的错位。而且据考证,“合吾”是走镖最基本的“春点”用语,它的意思是“和我合得来的”,就如现在人对陌生人称呼“朋友”一样,只是一种尊称。所以关于中国的第一位镖师、现已无从考证。
镖师行业的“三会一不”是指什么
走镖是件苦差事,不但要日夜兼程,而且还得风餐露宿,面临各种险境。所以很多镖师在带徒弟时会教给他们“三会一不”的技能,后来镖局把这个变成了走镖的规矩。
一会搭炉灶。走镖的时候大都在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但是又不能让镖师们饿着,所以他们就要自力更生,会搭炉灶做饭菜才有饭吃;二会修鞋。镖师一路都是跋山涉水,如果没有一双很好的鞋,那么对镖师而言是件痛苦的事情。虽然镖师可以提前准备鞋或者沿途买鞋,但是新鞋不一定合脚。所以镖师们会修鞋才不会影响行走;三会理发。走镖的时间一般比较长,难免会在途中走亲访友,而中国人都很注重礼仪,所以镖师会理发,懂得打扮自己,这样不但给人感觉好,而且还可以显示镖局的实力。
“一不”其实就是不洗脸。镖行里的“洗脸”和“到家”是一个意思,所以当镖师们说“该洗脸了”,其实就是该到家了。
其实不洗脸是为了保护皮肤,因为冬季寒风凛冽,春秋风沙扑面,夏季骄阳似火,洗过脸之后被风吹反而容易伤皮肤。所以不洗脸也有保护皮肤的作用。
“跑龙套”是什么意思
跑龙套最开始起源于戏剧。戏剧里有不同的角色,通常情况下是一人演一角。
中国戏曲里有一种角色叫龙套,龙套在戏里很多时候只是站着,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台词,也没有唱腔。但是,不管哪台戏,只要里面有龙套的角色,它就必不可少。
因为戏里的龙套多数时间站着,所以他们也叫“站文堂”。龙套会根据戏剧情节的要求而有时走动、快走、跑,有时还需要编队、变换队形等,所以这些动作叫“跑龙套”。
刮痧疗法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