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16697000000049

第49章 择占秘术拾零·各行人物剪影(2)

六十四卦相传是伏羲发明的,卦辞可以应用于占卜,每一卦都有自己代表的意思,根据卦的含义就可以推断世事的吉凶祸福。殷商时代传统的卜筮方法,很多地方都能应验。六十四卦发展到周朝时被周文王演绎为三百八十四爻,占筮功能更加全面,因此《易经》又称为《周易》。

什么是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象表现出来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就简称为五行。五行的基本含义是不管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它们的关系都可以总结为“对我有害、对我有利、我对他有利、我对他有害”的基本模式,把彼此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

五行是如何起源的

关于“五行”的最早记录出现于《尚书》的《甘誓》与《洪范》,《甘誓》中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说:“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明确将五行定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的事情。在周幽王时期,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左传》中也有关于“五行”的记载,“地之五行”与“五材”、生殖密切相关。

“五行”与自然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郑玄说:“行者,顺天行气也。”《尚书》中说到“行”的时候认为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五行”体现的是一种物质运动,也告诫后人在做事的时候要遵循自然之理,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河图洛书是怎么回事

河图与洛书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它们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先导。河图洛书被认为是阴阳五行术数的源头。《尚书》中有关于河图洛书的最早记录,其次在《易传》、诸子百家的记述中也有关于它们的记载。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代,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有龙马的图像出现,背着“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据“河图”而演成八卦,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也有传说是大禹时期,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有神龟出现,背上驮着“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也因此而治水成功,于是把天下分为九州,之后依此制定了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后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周易·系辞上》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就是这两件事。

河图与洛书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于河图和洛书的关系,一般认为河图体现的是形式,洛书体现的是实用;河图表现的是常规,洛书表现的是变化;河图注重合成,洛书注重分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汉朝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南宋朱熹、蔡元定说:“河图主全,敌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他们认为河图代表的是天圆,代表的数字是三,为奇数;洛书代表的是地方,代表数字是二,为偶数。《易学启蒙》中蔡沉说:“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他认为河图体现的是一种象、洛书体现的是数;河图主要表现为偶、洛书主要表现为奇;河图体现的是静、洛书体现的是动。

三教九流的原意是什么

三教九流也称作九流三教,其原意与今天用法有区别,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一种古代的职业和地位的划分方法。这个词语在现代词语适用中含有贬义。

关于“三教”的最早的说法出现在西汉的《白虎通·三教》中,文中说:“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之。”汉朝儒学家认为夏朝崇尚忠、商朝崇尚敬、周朝崇尚文,于是他们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文饰一起称为“三教”。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然后与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发生论战。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问题,辩论的结果是将三教进行排序:儒教首位,道教次之,佛教末位。自此以后,人们便把儒、释、道称为三教。

《汉书·艺文志》中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称为九流。

炼丹是专门的职业吗

炼丹是道教的主要道术之一,它是炼制外丹与内丹的统称。外丹术起源于先秦的神仙方术,它就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随后炼丹人将炉鼎做成人体的模样,用来习炼精气神,这就是内丹术。苏轼《送蹇道士归庐山诗》中说:“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陈师道说:“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

炼丹术又称外丹黄白术,或称金丹术,通常简称“外丹”,这是为了和长寿真人丘处机全真龙门派的“内丹”做出区别。炼丹术最早起源于战国中期,秦汉以后开始盛行,两宋之后,道教开始提倡修炼内丹(即气功),“丹鼎派”曾经风行一时,它主要是排斥外丹。明末时期,外丹修炼法逐渐衰落而让位给“本草学”。

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是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人,他先后编写了《淮南子》、《淮南万毕术》等著作,但《淮南万毕术》一书现已失传。淮南王后来因谋反而被杀,刘向抄淮南王的家时得到一部炼黄金的秘书,然后去试炼,但一直不成功。汉朝是炼丹兴起的时期,虽然没有炼成真金,但是却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白银的假金。而且在炼制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反应,还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东汉时期,魏伯阳编著的《参同契》是世界公认现存的最古老的炼丹书。晋朝葛洪的《抱朴子》也是有名的炼丹书。唐朝时期,几乎各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术,炼丹术发展到了一个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此时的炼丹术也传往外国,例如阿拉伯国家,之后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由此可见,炼丹不是专门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内容,最终为人类所用。

中国第一位算命先生是谁

算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迷信。术数家用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依次排列成八个字(称为“八字”),然后再用本干支所属五行生克推算人的命运,从而断定人的吉凶祸福。相传算命始于鬼谷子,但是也有人说第一位算命先生是唐朝的李虚中。

中国理发师的祖师是谁

现在人们称呼的理发师、美容师在过去称作待诏、剃工、镊工,通俗的说法就是理发匠、剃头匠、整容匠等。传说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已产生了,伏羲时就已经开始了椎髻,人们不再散发。

理发作为一个行业,也有自己信奉的祖师。清代学者纪昀在《乌鲁木齐杂记》中说:“剃工所奉神曰罗祖,每赛会,剃工皆赴祠前。”这里的理发祖师是罗祖。民间传说,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驴头太子因为性格暴虐而经常杀那些为他剃头的理发师,一时间没有人敢去为他理发。罗祖当时虽然年轻,但是手艺精湛,当皇宫里要求他师父去替太子剃头时,他自动请缨,挽救了天下的剃头师傅,因此被尊为祖师。

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跟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系。传说清朝雍正年间,雍正头上长癞疤,他的头很难剃,因此不少匠人被杀。一天来了一位毛遂自荐的道人要为皇帝剃头。

道人的剃头技术很好,但是他剃过头之后雍正帝的脖子上出现一道红圈,于是雍正帝恼羞成怒地命令将他连砍三次头,但是每次砍完头之后,道士的头又长了出来。

雍正这时才知道理发的道人是吕洞宾,而那道红圈是为了医治头上的癞疮。雍正答应以后不再杀剃头师傅,并封理发师为“半副銮驾,小执事”,之后还赠了一副对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吕洞宾之后把自己的理发绝技传给理发师傅,因此吕洞宾也就被尊为祖师了。

媒人为何称为冰人

冰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媒人,古代男女在结婚之前都有媒妁之言,而关于媒人的雅号也有很多,例如月老、红娘、掌判、执柯等,但是媒人最开始还是叫“冰人”,这个称呼来自一个有趣的典故。

《晋书》上记载,孝廉令狐策梦见自己走在冰湖之上,而且还能和冰下的人说话,顿时惊醒。他醒后去找人解梦,占卜人解释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

这段话用现代文讲就是:你站在冰上能和冰下的人说话,这意味着你在调和阴阳,换句话说就是在充当一个媒介的角色,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是这个媒难做,需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自此以后,“冰人”就被称为给人做媒的人,给人做媒也叫“作冰”。

“悬丝诊脉”是否确有其事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说悬丝诊脉是亦真亦假的事情。他说之所以说它真是因为确实有这样的事情,说它假是因为悬丝只是一种形式。过去皇宫里的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向太医介绍病情,太医也会很仔细地询问病者的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太医们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会给太监送些礼物。当太医询问完以后心里就有底了。等到悬丝诊脉的时候,太医们通常会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这个时间思索处方,避免因为一时的言语不慎或用药不当而给自己带来灾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确有此事,但也是一种骗人的形式。如果太医不向太监们询问病情,那么就无法开药,自然不会看病。

“蒙汗药”是谁发明的

蒙汗药的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没有人知道什么人什么时候开始用曼陀罗制成蒙汗药,但古书中有关蒙汗药的记载颇多。宋朝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明朝魏浚《岭南琐记》和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关于此药的记载:“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用曼陀罗花做麻醉药。三国时期的华佗在做外科手术之前,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当病人因为麻醉而失去知觉的时候才下刀切治。关于麻沸散的成分早已失传,现代医药学家研究麻沸散的主要药物应是曼陀罗花。

“铃医”是做什么的

铃医又叫“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主要指那些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有铃医,宋元时期开始盛行。铃医游走时通常会摇铃,这样生病的人家就会请他们,“铃医”也是因此而得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可以说铃医是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药店的名称中为何总有“堂”这个字

很多中药店都以“堂”字作为自己的名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堂”字出自张仲景行医的典故。

汉献帝建安中期时,张仲景是长沙的太守。那时,长沙连年瘟疫,每年都要死很多人。张仲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即使公务繁忙也会孜孜不倦地钻研医术,为民治病。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官衙大堂上为病人诊脉开方,这样办公和行医两不误。他经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写上“坐堂行医”的字样,以此表示自己对功名的淡泊。后被尊为“医圣”。

后人敬仰张仲景的医术和医德,很多人仿用“坐堂医生”的称呼,很多中药店的店名也改为某某“堂”,流传至今。

医生为什么改称为“大夫”

宋朝以前人们对医生的称呼有很多种,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例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朝刚开始的时候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大夫”作为“医生”的含义出现最早来源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医官官职。

宋朝的医学制度和医学教育发展比较快,出现了专门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宋朝的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官职自然很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翰林医正等。所以,最开始医官的名称就叫“大夫”,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称呼医生为“大夫”了。直到现在,人们仍称医生为大夫。

张仲景何以被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动乱的东汉末年,当时连年混战,百姓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看着流离失所的百姓在疾病中挣扎,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张仲景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而且有刻苦的精神,所以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这段话体现出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

孙思邈何以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生于隋朝开皇元年。他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也是继东汉“医圣”张仲景之后,中国医学和药物学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