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16697000000016

第16章 探究饮食起源·集纳美味文化(4)

杨全仁听了甚是欢喜,“全聚德”这个名号正合他的心意。一说,他的名字里有个“全”字;二说,“聚德”为聚拢德行的意思,也可标榜自己做生意讲德行。于是,他就将店的名号定位“全聚德”,并请了一个名为钱子龙的秀才为其题字,而后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上。杨全仁精心经营全聚德,他寻访烤鸭高手,重金聘请烤鸭高手孙老师傅,做起了烤鸭生意。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全聚德生意红火,远近闻名。

糖炒栗子是谁发明的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带秋冬时令的风味食品。其制作方法是,精选优质板栗,而后放进装有粗沙和糖稀的锅里翻炒而成。糖炒栗子香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据传,南宋时陆游曾在《老学庵笑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即“故都(指北宋的汴京,现在的开封)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后又有:“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由此可知,李和是汴京的名厨,在外族人侵犯家园时,其儿带着糖炒栗子的绝技流落于燕山一带,他将自己做的糖炒栗子献给故国的使者,表达自己希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陈麻婆与麻婆豆腐的故事

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名品,其特色可概括为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个字。麻婆豆腐由陈麻婆发明,陈麻婆与麻婆豆腐的故事也流传至今,仍耐人寻味。

关于陈麻婆与麻婆豆腐的故事说法不一,大致有两种。

一说,创始于清朝同治元年成都外北万福桥边的“陈兴盛饭铺”的店主名叫陈春富,他早年殁世,小饭店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脸上微麻,人们都称她为陈麻婆。桥上常有贩夫走卒,因此,多是推车抬轿的一些苦力在此歇脚。一些挑油的脚夫经常经过万福桥,便常常光顾陈兴盛饭铺。他们多买点豆腐、牛肉,从油篓子里舀一些菜油,让老板娘代为加工。

人们吃了麻婆豆腐,胃口大开,气血顺畅,因此对麻婆豆腐赞不绝口。这些力夫到处行走,也到处宣传麻婆豆腐,陈麻婆的豆腐便从此出了名。后来,陈麻婆将饭铺开到了成都市区。这样,更多的人都吃到了陈麻婆做的豆腐。好事者戏称为陈麻婆豆腐。此说法不胫而走,成为美谈。后人简称为麻婆豆腐。文人骚客还留下古诗一首,来赞美麻婆豆腐:“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二说,陈麻婆姓陈,专门做豆腐生意。同治年间,陈老太在成都万福桥开了一家豆腐店,她做的豆腐白嫩可口,因此生意很好。对面豆腐店的老板娘非常嫉妒。一次,一位过客提着两斤牛肉末来陈老太的店落脚。对面的老板娘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对顾客暗送秋波,这位客人一高兴就到了她的店里去了,却忘带了自己的牛肉末。这时,陈老太的店里进来几个人,见到桌子上的豆腐就吵着要吃牛肉炒豆腐。陈老太一着急就用了刚才那位客人的牛肉末,同豆腐一起做菜,给客人吃了。没想到,这道菜味道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吃这个菜的人越来越多,陈老太的店也异常热闹。

对面店铺的老板看后非常生气,就骂陈老太长得丑,是麻子。陈老太为人大度,对此不屑一顾。后来,她干脆挂起来“陈麻婆豆腐”的招牌。麻婆豆腐也就成了一道脍炙人口的豆腐菜肴,陈麻婆豆腐店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美味菜肴“鱼香肉丝”的来由

鱼香肉丝是以鱼香调味而定名的菜肴。其特别之处就是模仿烹鱼所用调料和方法,用于烹菜,具有咸、甜、酸、辣、鲜、香等特点,味道极佳。

据传,很久以前,四川一户生意人家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有研究,做鱼时经常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味的调料。一次,女主人为了减少浪费,把烧鱼用剩下的配料都放进了菜里。当时她想,这道菜应该不怎么好吃。而丈夫正在此时回到家里,吵着要吃饭。妻子便将这道菜端了上来,给丈夫吃。丈夫吃过后,迫不及待地问妻子这道菜是怎么做的。妻子支支吾吾的还没来得及回答,丈夫紧接着又问:“这么好吃的菜是怎么做的?”这时,妻子才将做菜的事情一一讲给丈夫听。这道菜因为是用烧鱼的配料炒的,从而命名为“鱼香炒”。

后经过人们不断改进,这道菜被列入川菜菜谱,并出现了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等系列菜式。鱼香肉丝风味独特,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

吃“满汉全席”有哪些讲究

满汉全席形成于清朝时期,是包括满族和汉族经典菜式的著名中华大宴。其以北京、山东、浙江菜为主,后又加入了闽菜、粤菜等,共有南菜五十四道:其中江浙菜三十道,福建菜十二道,广东菜十二道;北菜五十四道:其中满族菜十二道,北京菜十二道,山东菜三十道。全席共计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满汉全席菜式精美,讲究礼仪。入席之前,首先上两对香,然后是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放有四种鲜果、四种干果、四种看果和四种蜜饯;入席之后,先上的是冷盘,之后依次为热炒菜、大菜和甜菜。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分别是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等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满汉全席全套菜式精美,名馔众多,择取时鲜海味,汇聚山珍异兽。食用时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并配以银器,既古典庄重,又华丽富贵。席间还有名师演奏古乐,典雅、严谨、庄重,是传统佳宴的典范。全席食毕,可让人领略中华传统之文化,中国烹饪之精华,饮食文化之渊源,万物之灵之至尊。

有以四大美女的名字命名的菜肴吗

中国菜式的命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命名的方法多种多样,别具特色。其中就有四道菜是以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字命名的。

昭君鸭

据传,昭君出生于楚地,到西域后不习惯当地的面食,导致饮食不佳。后厨师将粉条和油面筋放在一起,再用鸭汤煮。这道菜正合昭君意。于是,后人就将这道菜称之为“昭君鸭”,并流传后世。

西施舌

西施舌是产自西施故里的一种点心,色如皓月,香甜可口。这种点心是糕点师用吊浆技法做成的,先用糯米粉制成水磨粉,而后包入枣泥、桂花、核桃肉等十多种果料调配成的馅心,再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汤煮和油煎都可以。另外,西施舌也指一种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据说,唐玄宗游览崂山时,曾经吃过这道菜,唐玄宗吃后连声称绝。这道菜味道绝美,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

贵妃鸡

贵妃鸡是以肥嫩的母鸡做主料,佐以葡萄酒,此菜酒香浓郁,味美醉人,借用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贵妃鸡”。这道菜是一位上海的名厨独创的。西安也有一种“贵妃鸡”,是以鸡脯肉、葱末、料酒和蘑菇等为馅做成的饺子,这种饺子形似饱满的麦穗,馅嫩皮薄,味道鲜美不油腻。

貂蝉豆腐

貂蝉豆腐也称为“汉宫藏娇”、“泥鳅钻豆腐”。这道菜豆腐洁白如玉,汤汁腻香,新鲜美味中带有辣味。据传,泥鳅比喻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进了豆腐里,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烹煮的命运。此菜寓意王允巧用美人计,将貂蝉献给董卓。另外,民间还有一种小吃为“貂蝉汤圆”,其中有生姜和辣椒,此汤圆颜色洁白、麻辣爽口、醇香宜人。据传,王允在普通的汤圆中放了生姜和辣椒,并献给董卓吃,董卓吃后大汗淋漓,头脑发涨,不觉自醉,而被吕布趁机杀死。

“佛跳墙”这道菜究竟是怎样“跳”出来的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佛跳墙”这道菜的由来,民间大致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说佛跳墙原名为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福州钱局的一位官员宴请福建的布政使周莲,就让厨师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以及海产品,用十多种原料和辅料煨制而成,并取名为福寿全。周莲尝过此菜后非常满意。后来,厨师郑春发学到了这道菜的烹制方法,加以改进后,自己开设了“聚春园”,就以此菜轰动榕城。一次,一批文人骚客来到聚园春品尝此菜,当福寿全上桌时,荤香四溢,一位秀才大发诗性,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就改名为佛跳墙。

其二,福建有一种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第三天要亲自下厨,侍奉公婆,为博得他们欢心。据传,一位富家女在家娇生惯养,厨艺不好,在快要出嫁时便愁苦不已。其母就用家里的山珍海味做成了各式菜肴,然后依次用荷叶包好,并告诉她如何烹煮。可是,这位小姐把烹制方法全部忘了,最后她把所有的菜都倒进绍兴酒坛里,盖上荷叶,然后放在炕头上。等到第二天时,坛子里飘出阵阵香气,全家称好。就这样,“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就产生了。

其三,说一群乞丐每天用陶钵瓦罐出去讨饭,然后将讨来的饭都放在一起烧煮。一次,乞丐煮的饭菜热气腾腾,芳香四溢。和尚闻了之后,禁不住诱惑,跳墙而出,舍弃佛门多年修行,与乞丐共享美味。后人留下“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诗句,来记述此事。“佛跳墙”也就因此而得名。

其四,这一说法与第一种说法大致相同。郑春发开设“聚春园”后,以福寿全为主打菜,轰动榕城。不同之处就在于“佛跳墙”这一菜名的由来。在福州话中,“福寿全”和“佛跳墙”的发音相似,人们叫着叫着,“福寿全”就成了“佛跳墙”了。

“东坡肉”与苏东坡有什么关联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发明的。此菜是由约二寸的方形猪肉组成,每块肉一半是肥肉,一半为瘦肉,吃到嘴里,肥而不腻,略带酒香,堪称美味佳肴。

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美食家。

苏东坡对烹制菜肴很有研究,最擅长制作红烧肉。他最早烹制红烧肉是在徐州任徐州知州期间。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到八月二十一日时洪水围困徐州。

苏轼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努力,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欢欣鼓舞,为感谢这位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馈赠知州。苏轼推辞不要,但又推辞不掉,收下后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百姓。百姓吃后,觉得此肉肥美不腻,是菜中佳品,故称之为“回赠肉”。从此,回赠肉就成了徐州的传统名菜。

元丰三年二月二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苏轼自己开荒种地,并将亲自动手烹饪的红烧肉以及做红烧肉的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苏轼再次来到杭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江西部大雨不断,太湖泛滥,大水淹没了庄稼。苏轼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帮助当地百姓渡过难关,还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美景更加美丽。百姓听说苏轼喜欢吃猪肉,在过年时就抬猪担酒来感谢父母官,并给他拜年。苏轼收下肉后,指点家人将其做成了红烧肉,分给百姓吃。百姓们吃了都赞不绝口,并亲切地称之为“东坡肉”。

“宫爆鸡丁”与“宫保鸡丁”有何瓜葛

“宫爆鸡丁”原名“宫保鸡丁”,宫保鸡丁是由丁宝桢发明的。据《清史稿》记载: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他喜欢吃鸡和花生米,酷爱辣味。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时创造发明了一道私房菜,这道菜就是由鸡丁、花生米、红辣椒爆炒而成。后传到民间,被称为“宫保鸡丁”。

关于“宫保鸡丁”这个菜名的由来,实则与丁宝桢的官衔有关。清朝时,官员们多有一些虚衔,如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这些虚衔很多都是死后追封,而在咸丰以后,大臣的虚衔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丁宝桢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多有功绩,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人们就将丁宝桢的私房菜称为“宫保鸡丁”,以纪念丁宝桢。

“粥公粥婆”的由来和哪位大人物有关

清康熙十六年,康熙帝第五次微服出巡,这年秋天,他和随从一起来到广州,不巧染上风寒,久治不愈。广东的封疆大使察哈尔召集了岭南各路名医为皇帝治病,结果都没有治愈。后来,听说梅州乡间有一对年过八旬的阿公阿婆,根据家传秘籍熬粥,不仅非常可口,还有祛病养生的作用。察哈尔立刻派人请阿公阿婆到巡督府,为皇帝熬制养生粥。察哈尔按阿公阿婆的要求搭起柴锅土灶,精选岭南特有的乌梅做主料,并配以辅料和几味中药,经过几个时辰的文火慢炖,飘着药香的养生粥就熬制成功了。皇帝吃后,神清气爽,印堂发亮,三日之内,身体完全康复。从此,这对年迈的阿公阿婆就声名远扬,梅州的这种养生粥也广为流传,人们美其名曰“粥公粥婆”。

民国初年,广州、潮州和梅州的客家人赴南洋淘金热兴起。阿公阿婆的儿子也一同前往马来西亚,并以经营“粥公粥婆”养生粥坊为生,用祖传秘方熬制各种养生粥,赢得各国人们的喜爱。

“古井贡酒”的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