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16697000000017

第17章 探究饮食起源·集纳美味文化(5)

古井贡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称的由来形成于不同的朝代。古井贡酒的源产地是魏武帝曹操和神医华佗的故乡——亳州。据传,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亳州的减店集发现了一口古井,井水甘甜清冽。于是,人们便用古井之水酿酒、泡茶,味道浓郁醇烈、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据传,有一位将军作战失利,便在临死前将所用兵器投入井里。之后,这口古井里的水就更加清纯透明、润喉爽口,酿制出来的酒飘香十里。这口古井也就远近闻名,人们称其为“天下古井”。

据史书记载,古井贡酒的前身是“九酝春酒”,是曹操命令其手下酿造的。后来,曹操将“九酝春酒”和“九酝春酒”的酿造方法进献给汉献帝刘协,汉献帝饮用后大加赞赏,并将其作为宫廷用酒。从此,亳州地区的酿酒作坊就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宋朝时,减店集就成了有名的产酒地。

明朝万历年间,在万历大典上,沈理把“减酒”当做家乡酒进贡给朝廷。皇帝饮用后赞不绝口,并将此酒钦定为贡品,命其年年进贡。这样,“贡酒”之名就由此而产生。

清朝时到民国时期,农民百姓不堪重负,糟房荒芜,酿酒工人都背井离乡,古井也就再一次被湮没。

直到1959年,政府多次拨款以恢复“贡酒”的生产,兴建了古井酒厂。人们相继发掘了南北朝时期的古井和明代酿酒用的发酵池。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人们再次酿造出甘美醇和、香味纯正的古井贡酒。至今,在减店集一带还有“涡水鳜鱼苏水鲤,胡芹减酒宴贵宾”的说法。

山西名酒“竹叶青”的名字由来

山西竹叶青酒是我国的一大名酒,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享有盛誉。梁简文帝萧纲曾留下“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诗句,赞美竹叶青酒。北周的文学家庾信也曾在《春日离合二首》中留下“三春竹叶酒,一曲昆鸡弦”的佳句。竹叶青酒甘甜可口,是传统的养生保健名酒,早在唐宋时期就被人们肯定。其“竹叶青”的名字与该酒的由来息息相关。

据传,在古代,山西每年都会举行一次酒会,在酒会中,大小酒坊都将自家新酿制的酒摆出来,让众人品尝,最后评出名次。可是,有家酒坊虽说是老作坊,却每次都名落孙山。又逢酒会,老板让两个伙计去抬一坛新酒应景。老板自己先走一步,让伙计们随后再过来。伙计们都摸透了老板的心思,知道自家的酒不好,不愿早早地去现眼,等到日上三竿时才抬着新酒出门。

可是这天,天气炎热,太阳就像一团火,两个抬酒的伙计又渴又热,汗水都从头淌到了脚尖。两个伙计走到了一片竹林边,就商量着坐下来歇歇脚。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口渴也找不到水喝。四只眼睛都落在了酒坛子上,可却愁没有勺也没有瓢,没办法喝。这时,小伙计眼睛一亮,说:“有了!”两个伙计用两片大竹叶捻成两个杯子状,就一杯一杯地喝起来。可是伙计俩一喝就喝了半坛子酒,结果酒只剩下一半了。两个伙计思量着怎么去交差。大伙计想了想,说:“咱们还是抬着走吧,反正咱家酒也不好,等到有水的地方,兑上一坛,就可以了。”

就这样两个伙计抬着酒继续走,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片竹林,竹林旁边有几块大石头,石缝里渗出的清水一滴滴地落在石根下,石头中间有一块巴掌大的水湾。伙计俩见状,就用竹叶捻成杯,一杯杯地往酒坛子里加水,直到加满后,发现这水湾里的水总不见少,他俩又趁机喝了几口,觉得这水甘凉可口,然后就慌慌张张地抬着酒坛子赶紧去酒会了。

酒会上,这是最后一坛酒。老板见伙计俩满头大汗的抬着酒进入了会场,就亲自揭开坛盖,舀了一碗酒,恭敬地捧到会长面前,让会长品尝。会长笑了笑说:“好戏压轴,好酒封顶,酒会最后得尝尝贵老板的酒,想必是独占鳌头啊!”说罢,会长一阵大笑,在座的酒坊老板们也跟着嬉笑了一番。酒会会长喝了一口,“唔?”了一声,然后吧唧吧唧嘴,看了看酒坊老板们,又看了看酒,这才对各位酒坊老板说:“来来来,大家都来尝尝这酒。”众位酒坊老板一个个都尝了这酒,个个都瞪圆了眼睛,谁也没敢吱声。酒坊的老板看这情形,不知是出了什么事,赶紧看看酒,看到酒色青澄澄、绿晶晶的,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浓味扑鼻而来。老板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会长便问大家:“大家觉得这酒如何呀?”“好酒!好酒!”众人脱口而答。结果众人将这坛酒全部喝光了,此次排名,这坛酒名列第一。

抬酒的伙计俩因祸得福,分外高兴,在回酒坊的路上,便把在酒坛里加泉水的事情完完整整地告诉了老板。老板听后,给了他俩二十吊铜钱,让他们去买茶喝,告诉他们不要把这事说出去,并让他们带路,来到了那片竹林边。老板亲口尝了那湾泉水,发现能够酿出这样的好酒,与这甘甜清澈的泉水是分不开的。于是,他买下了这块地,将酒坊迁到这里,并在那水湾上打了一眼井,改进了酿酒技术,终于酿制出了色味独特、驰名中外的好酒,取名为“竹叶青”。

你知道“剑南春”的身世吗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酿酒文化源远流长,剑南春酒在我国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剑南春酒产自绵竹,因绵竹在清代属于剑南道,故称为“剑南春”。

四川绵竹素有“酒乡”之称,其产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绵竹位于巴蜀大地那条成U形的名酒带上。早在唐朝时,绵竹产的酒就闻名全国,史料中有“剑南烧春”的记载。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不惜卖掉自己的皮袄,买此美酒,痛饮一番,并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唐朝时期,百业兴旺,剑南烧春也名噪全国,朝廷将剑南烧春定为宫廷御酒。此酒记载于《后唐书·德宗本记》中,是唯一被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也是至今为止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宋朝时,绵竹的酿酒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鹅黄”、“蜜酒”,并将“蜜酒”的独特酿酒法记载于《续北山酒经》中,宋伯仁的《酒小史》将其列为名酒。北宋大诗人苏轼用“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称赞这种蜜酒,南宋大诗人陆游留下了许多剑南诗稿。明代徐炬在《酒谱》中记载:“西蜀道士杨世昌造蜜酒。”清代康熙年间,绵竹出现了朱、杨、白、赵等较大规模的酿酒作坊。《绵竹县志》中记载:“大曲酒,邑特产,味醇厚,色洁白,状若清露。”清朝末年,绵竹的酿酒作坊有上百家。其中著名的大曲坊增加到十八家。绵竹的贸易呈现出一片昌盛的景象,正如“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直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

二十世纪初,绵竹大曲名扬天下,成为“酒坛一霸”。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剑南春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利用独特的酿酒工艺,生产出了中国名酒剑南春。

冰糖葫芦与皇帝有关系吗

冰糖葫芦是传统美食,也是北方冬季常见的小吃,由山楂串成,再蘸以糖稀被冻硬,吃起来酸甜可口,颇受大众喜爱。

说起冰糖葫芦的来历,就不得不提起宋光宗赵惇,他是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儿子,内禅而继位,后改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宗赵惇最宠爱的皇贵妃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宫廷的御医用了许多名贵中药,都不见功效。皇帝只得张榜,求取名医。一位江湖郎中看了之后,揭了皇榜,进而到宫中为贵妃诊断,诊断后说:“将冰糖与山楂煎熬,每餐饭前吃五到十枚,不过半月就可见好。”最初,众人都将信将疑,但这一吃法正合皇贵妃的口味,就坚持按此法服用。果然不出半月,皇贵妃身体痊愈。皇帝也终于喜笑颜开。

后来,这一吃法被传到民间。百姓把山楂穿起来,做成了冰糖葫芦,沿街叫卖。皇贵妃的病能够痊愈,全依赖这小小的山楂。原来,山楂的药用功效有很多,诸如消食积、散淤血、止痢疾等。山楂自古被用为消食积之药,尤其针对消肉积,功效最明显。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也曾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中国自古就有“冰激凌”吗

冰激凌是一道美味的消暑食品,其口感细腻、润滑、清凉,深受大众喜爱。许多人都认为冰激凌是西方的美食,殊不知中国自古就有冰激凌,而冰激凌的制作始于中国元朝时期。

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周礼》有并让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我国自古就有制冰的习俗,宋朝时期,商人们已经开始在冷食里加上水果或果汁。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就对“冰酪”情有独钟,其诗词“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描述的就是人们夏日食用的“冰酪”,即冰激凌。

元朝时,人们开始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公元1295年,在中国元朝任官的马可波罗最爱吃冻奶,遂将其配方带回威尼斯,后在意大利北部流传开来。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后,在其《东方见闻录》中记载了这一事情的经过。东方传统的冰冻食品被马可波罗传入西方后,实行了产业化生产,并改进了制作技术,最终演变成今天的冰激凌。

筷子是谁发明的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公元前1144年前后,商代的末代君主生活奢侈,使用象牙箸吃饭。据传,大禹是使用箸的第一人。民间传说,大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多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着食用,于是,他用折断的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相传,这就是筷子最初的雏形。

“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挟”,也作“荚”,两汉时期有“筋”的叫法。唐代时,“筋”与“箸”通用。从唐代起,至元、明、清,都有“箸”的叫法。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箸”与“住”谐音,行船的人最怕“住”和“蛀”,船停住了也就没有生意了,木船“蛀”了,就不能捕鱼了。因此,人们将“箸”反称为“快子”,快子多为竹子制成,故加一个竹字头,形成了“筷”,从而出现了“筷子”的叫法。

中国人使用筷子有什么忌讳

筷子用于夹起食物并将之送往口里,是中国的典型餐具。筷子在古代称为箸,也叫做筋和棶。因为箸和住谐音,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人们就用停住的反义词“快”,再加一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的由来。

筷子的使用非常讲究,其中以下十二种使用方法是绝对禁止的。

三长两短

意思是说,在用餐过程中,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人们将其称为“三长两短”,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人死后要进棺材,在没有盖棺材盖前,棺材是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左右和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长两短的木板。因此,人们认为这是不吉利的。

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指的是拿筷子时,用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则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也称为“骂大街”。在生活中,当用食指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人们将这种用筷子的方法称为“骂大街”,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另外,在吃饭时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用筷子指人也被人们称之为仙人指路,同样是不被人们接受的。

品箸留声

指在用筷子时,将筷子含在嘴里,并用嘴来回嘬,发出咝咝的声音。这种做法被视为一种下贱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因为本身用嘴嘬筷子就是无礼的行为,再发出咝咝的声音就更让人讨厌。

击盏敲蛊

俗语有:“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击盏敲蛊就是指吃饭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古时乞丐要饭时,就用筷子敲击饭盆,嘴里念叨着哀告,以引起众人注意,给予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一种极其下贱的行为,被他人所不齿。

执箸巡城

这一做法是指,在吃饭时,用筷子在饭桌上的菜盘里来回寻找,还不知道从哪里下筷合适,而完全视他人于不顾。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典型的没有修养的表现,其目中无人状让人心生反感。

迷箸刨坟

顾名思义,这种做法是指用筷子在菜里不停地扒拉,以找到要吃的食物,就如同盗墓刨坟一样,不被人接受。

泪箸遗珠

指用筷子夹菜时,将菜汤落到了其他的菜里或落到桌子上。这一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不被人接受。

颠倒乾坤

这种做法是指将筷子颠倒使用,同样被人们看不起,也会令人生厌。

定海神针

指在用餐时,将一只筷子插在菜里。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当众上香

即把筷子插在饭里。通常在给别人递饭时,会顺便把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种做法被人们视为大不敬。因为只有在给死人上香时,人们才会把筷子插入饭中。平时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交叉十字

交叉十字是指在用餐过程中,将筷子交叉放在桌子上。这一点通常不被人们注意,但这一行为却代表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在老师判作业时,叉总是否定的意思。另外,古时人们吃官司才打叉子,将筷子交叉放在桌子上,也是对人的否定和不尊重。

落地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