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16695200000002

第2章 日常起居的细节(1)

糖尿病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一系列的防护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不良生活方式会使健康人患上糖尿病,或是使已有糖尿病的患者病情加重,而这些细节往往被人们忽视,造成血糖不稳定,影响了治疗。因此,注重日常起居中的细节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很大帮助。

睡眠不足易得糖尿病

调查显示,糖尿病的产生和睡眠时间有着重大关系。

有专家指出,缺少睡眠会影响人体的激素分泌以及神经系统,进而引发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为睡眠不足,人体制造了过多的胰岛素,却又未能对其充分利用,这种情形叫做胰岛素抵抗。

睡眠时,人处在黑暗环境中,身体释放出松果体素,这种激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而睡眠不足的人,松果体素分泌会减少,胰岛素作用就会降低,因而影响了糖代谢。

糖尿病的成因有多种,包括遗传、不合理饮食、肥胖、药物因素等。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元凶之一,缺少睡眠会影响控制食欲的激素,使人产生饥饿感,不自觉地想吃东西,比如人在疲劳时,会想吃甜食。而激素一旦紊乱,人体很容易变得肥胖,自然就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整晚安睡非常必要。人每晚都有充足的睡眠,白天才有精力做更多事情。所以,每天保证6小时的睡眠时间,控制好生活节奏,对糖尿病的预防很有帮助。

糖尿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糖尿病患者往往经常失眠。引起糖尿病患者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生活中应多加留心,找到真正的原因,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再进行针对性治疗。糖尿病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有:由于血糖高,口渴饮水较多,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影响了夜间睡眠的质量;一些病史长、年龄大的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减退,导致夜尿增多;有的患者睡前饮用咖啡或茶,导致精神兴奋,晚上失眠;糖尿病的皮肤病变引起瘙痒也会导致病人失眠;有的病人心理负担过重,忧虑、烦躁,都是失眠的原因。

要想使血糖平稳,必须正确看待血糖与失眠的关系,辅以治疗,及时摆脱失眠阴影。

首先,树立信心,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战胜失眠。失眠并不是严重的疾病,配合食疗、中西药、针灸等,循序渐进,一定可以把失眠治愈。

其次,不要过分依赖安眠药。有些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安眠药,此类药物有一定的成瘾性和耐药性,长期服用会减弱催眠效果,一旦停药,往往由于对药物的依赖而使失眠更加严重。

最后,调整睡眠习惯,给自己减压。适当地运动有助于睡眠,或者听听舒缓的音乐,睡前喝一杯温牛奶等。

睡懒觉血糖起伏大

很多人有睡懒觉的习惯,这对健康人来说没什么问题,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可能会加重病情。不良的睡眠习惯会使血糖起伏波动,要想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人的起居时间与正常的生物钟是同步的,用药也要遵循这个时间。睡眠时间过长就会延迟进餐时间,自然就影响了吃药时间,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利。

科学证明,凌晨4点到上午9点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间段,所以早晨的用药量较大。如果没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用药,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引起血糖升高,增加肾脏负担。同时血糖的波动会增加对血管的危害。

另外,一些使用中长效胰岛素的病人,如果睡懒觉,那么前一天晚上的药物持续起作用,就容易造成低血糖。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患者,睡眠中的低血糖会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的睡眠必须遵循科学时间,晚上睡觉时间不要太晚,最好在10点前入睡,第二天早上在6点~8点起床。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少,想要补补觉,最好在早晨6点~8点的时候起来服用降糖药或补充胰岛素,这样才不会使血糖受到影响。

除了遵循科学的作息时间,糖尿病患者还要留意对病情程度的掌握,除了日常监测血糖外,还要每2~3个月检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总结自己在一个阶段内的状态,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睡眠差的女性易患糖尿病

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的女性,相对比较容易出现肥胖、发炎、对胰岛素不敏感等症状,拉响了患糖尿病的警钟。此外,调查还显示,睡眠不足的女性特别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如易怒、烦躁等。

在当今社会,女性扮演了重要角色,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损害了女性的健康,巨大的压力更是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每晚睡眠不足的人,葡萄糖耐受度可能受损,从而加大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糖尿病的伤害,尤其是在绝经后,女性体内激素发生了变化,患糖尿病的几率比男性更高。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睡眠呢?

(1)在睡前1~2个小时,让身体完全放松,可以阅读或者洗个温水澡。

(2)定期运动能够放松身心,帮助睡眠,但要注意的是,避免在睡前几小时进行运动。

(3)睡前避免刺激性的饮食,如咖啡或浓茶。

(4)每晚在同一时间入睡,第二天在同一时间起床。建立良好的生理时钟,即使某一晚迟睡,也应尽量让自己在同一时间起床。

谨防夜间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多在熟睡时发生低血糖,时间大概在凌晨1点~3点,患者的症状主要有头晕、多汗、全身发抖,严重的还会手脚抽搐或昏迷,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可能会危及生命。

正常人无论是空腹还是用餐后,血糖水平都波动在3.9毫摩尔/升~8.9毫摩尔/升。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功能受损,以及外周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不稳定,需要服用药物才能帮助机体进行调控。患者一旦减少进食,或降糖药剂量偏大,就可能发生夜间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提防夜间低血糖,尽量不要蒙头大睡。当患者的肠胃出现问题时,会造成进食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导致低血糖反应,所以胃不好的患者,睡醒后要留意自身的感觉。

为了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可以在睡前食用能缓慢吸收的食品,如酸奶或低脂牛奶、水果、3~5块饼干等。

患者一旦出现夜间低血糖症状,可用快速血糖仪自测血糖,如果没有血糖仪,只要有明显症状,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吃点富含淀粉的食物,如面条、蛋糕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措施虽然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仍需密切观察,并及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以免造成神经损伤,危及生命。

吃饭也该按部就班

饮食疗法就是因人而异来调整饮食量、长期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合理的饮食疗法能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使胰岛组织充分恢复,有利于控制血糖。

轻度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采用饮食治疗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需要注意的是,饮食疗法不是严格限制食物摄入量,也不是指吃得越少越好。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马上吃东西。因为降糖药和胰岛素是通过降低血糖来治疗糖尿病的,病人一旦不及时进食,血糖就会因得不到补充而偏低,出现头晕、冒冷汗、眼前发黑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应随身带些糖果,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吃几颗,当然也不能过量。

按时吃饭有助于平稳控制血糖,尤其是针对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患者而言。如果和其他人一起聚会时,尽量要安排在自己平时用餐的时间,并且避免等待过长的时间,尽量不选择繁忙的餐厅。若实在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吃饭,可以食用一些水果或淀粉类食物。

具体来说,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注意:控制好每日食物摄入总热量;平衡膳食营养;食物的选择要多样化,谷类是基础;限制脂肪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减少单糖或双糖食物;减少食盐的摄入;坚持少食多餐,吃饭要定时、定量;多饮水,限制饮酒。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也是很丰富的,只要不断摸索,按部就班地吃饭,就能掌握进餐的规律。

糖尿病患者别随意洗牙

洗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口腔医院里,医务人员一般采用手动器械洗牙,大概需要1.5个小时左右。即使采用超声波洁牙机洗牙,也需要1个小时左右。

洗牙时,由于机械振动或疼痛刺激,会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胰高糖素和类固醇激素等分泌增加,血浆胰岛素不足,影响血糖波动。同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人体白细胞吞噬能力差,微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微循环障碍。高血糖利于某些细菌的生长,如果洗牙时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感染。过度洗牙还可能导致牙龈出血不止,使感染加重或扩散,并发症将更严重,糖尿病病情也会进一步恶化。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随意洗牙,平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睡前、早起后刷牙,餐后要刷牙、漱口。

如果确有口腔牙病需要洗牙,应该在洗牙前控制好血糖水平。要去正规的医院或口腔专科门诊洗牙,不要去没有严格消毒设备的小诊所。

护理口腔有助于降血糖

并发口腔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加强口腔护理,彻底把口腔疾病治愈,就能对控制血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内分泌专家说,高血糖会导致人体微血管病变,而人的口腔、面部分布着大量的血管,因此患病后,常常会有口干、嘴唇黏膜灼痛、舌头表面干燥、味觉改变等症状。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常会出现牙龈充血、肿胀疼痛、牙石沉淀、牙齿松动脱落等症状。

通过对临床糖尿病患者的分组观察可以发现,控制不住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有一半以上会并发口腔疾病,而通过治疗口腔疾病后,患者血糖水平都有明显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重视口腔护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与健康。

除了要注意每天的口腔清洁以外,每隔3~4个月,患者就应让牙医检查口腔与牙齿,最好是早上去看牙医,因为早上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较低。有龋齿的患者,要及时去医院填充牙齿龋洞,避免病菌扩散。

口腔不适须赶紧排查血糖

人的口腔中有数百种细菌,其中有一些细菌会产生毒素。毒素一旦进入血液,就会使人体细胞表面的胰岛受体变得不再敏感,也就是说,血液中的胰岛素对细胞的作用不明显,致使血糖升高。

口腔症状可以作为发现糖尿病的线索。许多病人出现口干口渴、口腔黏膜淤点和淤斑、口内有烧灼感;还有的患者在舌体上有黄斑瘤样的小结节,与患者皮肤上的黄斑瘤一样。凡出现这些症状时,就要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器官的营养不良性病变,在口腔中会产生糖尿病性牙龈炎和牙周炎。病人牙龈呈深红色、肿胀、易出血或剥落,出现牙周脓肿,而且常反复发作;短期内迅速形成牙石,由于结石沉淀,牙周组织被损坏,牙周袋也就很快形成,食物残屑很容易在牙周袋内嵌塞,是微生物生长的温床,更加重了对牙周组织的破坏;有的病人怕刷牙时牙龈出血,刷牙的质量也就下降,牙齿很快出现松动无力等症状,甚至有的患者在早期就出现全口牙齿脱落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腔炎症,尤其是伴有化脓性炎症时,血糖就会升高,而且难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感到口腔不适,应赶紧排查血糖。当血糖控制得不理想时,应检查一下口腔,消除牙龈和牙周的炎症。

拔牙与血糖的关系

拔牙之前要进行一系列检查,比如测血压、检查血小板、出血和凝血时间等。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拔牙前检查血糖非常重要。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口腔疾病,比如口腔黏膜病变、牙周病和龋齿。患糖尿病后,人的口腔唾液流量减少,冲洗作用较弱,加上唾液中含糖量高,患牙周病的概率增加,伴有牙龈肿痛、充血,最后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血糖控制得越不好,口腔疾病就越严重,拔牙后越容易导致口腔感染,伤口也不易愈合,给病人带来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

糖尿病患者要拔牙,有几个注意事项:

首先要控制血糖。由于牙齿龋洞里有很多细菌,拔牙后会通过伤口进入血液,而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低,极易发生全身感染。因此,空腹时血糖必须降到8毫摩尔/升以下才可拔牙。

其次,拔牙前后详细的医学检查很必要,冲洗发炎的牙周袋,将脓肿的牙龈切开引流,给全身抗感染治疗,在必要时使用胰岛素。

再次,不能空腹拔牙,拔牙前一定要吃饭,以免出现低血糖,而低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最后,拔牙后必须严格遵医嘱,比如纱布要咬半小时再吐出,拔牙后24小时之内不能吃过热的食物等。

拔牙与血糖的起伏关系密切,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再去拔牙,这样才是安全之举。

糖尿病患者洗脸的正确方法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听上去似乎和眼睛没有太大联系,实则不然。调查显示,糖尿病病情在5~10年以上的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大约占50%以上。

眼部病变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眼部感染,只要避免手上的细菌感染到眼部,就能大大减少眼部病变的发生。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洗脸方式,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按照下面的步骤洗脸:

(1)先用香皂洗去手上的污垢,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

(2)用香皂清洗脸盆,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3)往脸盆里加温开水(热开水自然冷却,最好不用热水掺兑凉生水,因为生水中存在大量细菌)用于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