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远征军
15630200000064

第64章

卡勒比不愿把到手的功劳白白扔掉,继续说道:“将军,我在空中看到,英国人和中国人都已经溃不成军了,日本人正在紧紧地追赶他们。你如果不马上离开这里,会非常危险的。”史迪威似乎根本没有听到有人在他旁边说话,他飞笔疾书,写完最后一个字,将笔往桌上一丢,站起来说道:“我知道局面已经相当糟糕,不过这是事情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会收拾这个烂摊子的。请转告总统,我到印度以后,将会有一个完整的报告呈送给他。”然后转头吩咐他的参谋长,“梅里尔,请把文件交给上校,让他带回去。”卡勒比提着文件箱沮丧地走到门口时,他对身边的斯各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嗨,伙计,我们应不应该朝这个老浑蛋头上砸上重重一拳,然后强行把他带上飞机。”这时候,史迪威叫住了他:“上校先生,你的飞机能带走多少人?”卡勒比转身回道:“挤一挤,能装50人。”“好,那我就委托你们把史莱特先生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外面还有一个抬在担架上的印度老太太带走。其余的,就全部装重伤员,能装多少装多少。”徐小冬这才有机会亲眼看到人会把人感动成什么样子,胖得像个啤酒桶的史莱特几乎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连滚带爬地把妻子和孩子送上了飞机。而送印度老太太和重伤员上飞机的活儿却落到了徐小冬和迪克·杨的身上。那时老太太和不少重伤员已经昏迷过去,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卡勒比和徐小冬、迪克·杨对着地图商妥了沿途空投物资的地点和信号,然后和斯各特登上驾驶舱,飞机轰鸣着卷起一地黄尘,眨眼之间便冲天而去。

徐小冬和迪克·杨这时仿佛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将军要赢得士兵发自内心的敬重并心甘情愿地为其献身,并不完全取决于他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出类拔萃的表现。

在此后几天与难民无异的日子里,徐小冬看到史迪威虽然面黄肌瘦,却始终精神抖擞,步伐坚定,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驱赶着其他人坚持着不停地走过可怕的缅甸乡村与森林。

史迪威比队伍里所有的人都老得多,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好。他一直脸色发黄,而且眼睛也有毛病。一战的时候他的眼睛受了伤,左眼的视力仅比瞎子稍好一点,右眼的视力也很差,因此需要戴一副眼镜。即便如此,当他看到大家精疲力竭地嚷着要休息的时候,他总是大喊大叫要大家再坚持一下,强逼着大家每天要赶11个小时以上的路,磕磕绊绊地行进在丛林间的小道上,蹒跚在小河底的砾石上。他们的鞋里全是沙子,脚上磨出了水泡,水泡磨破了之后双脚鲜血淋漓,但是所有追随他的人最终全部被他逼迫着活着走到了印度。

离开甘蔗园的第二天中午,他们来到了乌尤河边。

乌尤河不过是钦敦江的一条支流,旱季里宁静幽深温柔若处女,可是雨季里的乌尤河却陡然变成了一条凶暴的恶龙,流水湍急,吼声如雷。这里也是巴恩斯与徐小冬、迪克·杨谈定的第一个空投地点。

利用等待飞机的时间,徐小冬和迪克·杨指挥卫士们在河边的一块相对较平的地上布置空投地点,先砍掉树木和竹子,整理出一块草地,然后将草皮铲去,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大大的“十”字状。砍下的树木和竹子,则扎成木筏和竹筏。

曾经受到史迪威严厉批评的迪克·杨其实是个性情外露,充满乐观精神的小伙子,行军和宿营时总能搞出些小把戏来松弛战友的神经。他的皮肤黑得过分,接近非洲人,身体极为强健,胸脯、后背、双膀,鼓凸着腱子肉,由于中国血统的缘故,迪克·杨和徐小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午后一点钟,飞机如期出现在逃难者的头顶,投下了一只只挂着油绿色板箱与布袋的降落伞,里面装着面包、牛肉、啤酒和水果罐头,还有熏鱼与香烟。救援者想得十分周到,甚至还空投下了许多刮胡刀和梳子。

他们成为了所有逃难队伍中最幸运的一支。美美地吃过一顿午餐,向导送回情报,下游乌尤河与钦敦江交汇的霍马林镇上尚无日本人。史迪威松了一口气,马上下令队伍登上木筏竹筏,顺水向霍马林漂去。5月13日,他们在霍马林渡过了钦敦江,继续在密林中穿行了一个星期,终于在5月20日这一天到达了英帕尔。

走进英帕尔的史迪威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两眼深陷,双手颤抖,皮肤蜡黄,黄热病引发了黄疸病。史迪威在丛莽中逃生时,美国和英国方面都对他的情况十分关切。美军派出飞机找到他们一行后,按照约定的方法不仅及时空投物资给养,英国方面交代印度的地方官员给予大力帮助。

史迪威一到英帕尔就看到了美军参谋总长马歇尔将军给他发来的慰问电,向他转达了美国总统罗斯福、陆军部长史汀生和陆军部全体成员对他在缅甸表现的赞誉。

在英帕尔休息两天后,史迪威乘火车到达丁苏吉亚,第10航空队的布里尔敦中将、英军的韦维尔上将、亚历山大中将都专程赶到丁苏吉亚来看望他。但这都不能抚平他在缅甸遭受失败的愤怒之情,想堵住史迪威的嘴巴,隐瞒缅甸失败原因的真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此时,韦维尔和亚历山大已经把盟军在缅甸的撤退描绘成了在他们正确指挥下的一次光荣的战略撤退,全世界的媒体都受到了英国人成功的欺骗。

可是,史迪威直率的性格,却把真相直言不讳地抖搂了出来。

就在史迪威到达新德里的第二天,美国的报刊就登载了史迪威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有关缅甸战役的直接报道:

印度,新德里,5月25日-在缅甸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在穿越过缅甸荒无人烟的丛林疲惫地跋涉了200英里之后,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依然充满着战斗精神,他在今天宣布说缅甸能够-而且必须-从日本人手中重新夺回来。他说,他把缅甸视为重新进入中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区。目前,中国经由缅甸公路的供应线已被切断。他以他自己特有的泼辣语言,描述了盟军在缅甸的遭遇。

在新闻发布会上,史迪威将军当着几十名西方记者的面,字字千钧地说:“女士们,先生们,我声明,我们遭到了一次沉重打击,我们吃了一个大败仗。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们不得不撤出缅甸,这是盟军也是我个人的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才能重新返回缅甸-请记住我的话,我们一定会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新返回缅甸!”4命运捉弄起人来有时会显得异常残酷。

当穿着笔挺将军制服、英姿勃勃的孙立人已经在普拉镇与知恩图报的斯利姆中将拥抱重逢,然后在英帕尔的豪华酒店里品尝着各种让中国将军感到咖喱味稍嫌浓烈的印度美食时,杜聿明将军率领着他的数万兵马还在地狱般险恶的野人山中经受着生死煎熬。

两位同样桀骜不驯,敢于抗命不遵的中国将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杜聿明抗的是洋老头史迪威的命令,对蒋介石的密令却从来是唯命是从,不敢违逆半分。他因为受不了亚历山大的气,秉持着所谓的民族气节,在全军官兵轻而易举被他煽起的一种激烈情绪的拥戴和驱使下,不顾后果的来了个“毁车进山”,42000人马,在雨季里穿越野人山的代价惨重无比。乔木遮天,终年不见天日的山中之行竟成了远征军战士的“死亡之旅”。

让人感叹的是,远征军行军的路线离印缅边境并不远,向导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个子不高却脾气很大的杜长官非得要舍近求远,白白看着这么多人饿死累死病死在野人山中?他两次向参谋长罗又伦提出他可以很快把部队带入印度。可是杜聿明一听“印度”两字就恰似有人鼓动他“叛国”一样,怒目圆睁,居然下令:敢言去印度者杀无赦!

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偏偏杜聿明固执得像一头牯牛,即便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也决不回头!

结果,杜聿明一念之差,就让近两万名官兵白白送命野人山!无数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青年就这样将自己年轻的热血死不瞑目的洒在了异国他乡。

森林浩瀚得如同大海的野人山是猛兽和蚂蟥、蚊子的天下。成千上万棵生长了千百年的大树巍然耸立,层层叠叠的树叶遮没了天空,偶尔会有一点阳光穿透树叶,映出筛子眼那么点儿大的天空就足以让人精神一振。

军用地图在深山老林里已经完全失去了作用,战士们经常是走了好几天又回到原来的地点。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穿行,他们迷失了回国的方向,回家的路出乎意料地艰难而漫长。在这条险象环生的死亡之路上,死神紧紧尾随着战士们,随时都在伺机吞噬掉他们的生命。

进山半月后,部队就彻底断粮了。官兵们数日粒米未进,全靠野果野菜充饥,一到宿营时,遍地哀声四起。

杜聿明让人把参谋长罗又伦叫来,以命令的口吻说道:“无论如何,要弄点吃的,不然要饿死人的。”“到哪里弄吃的哟?这大山里很难遇得到一个村子。再说,这么多弟兄……”杜聿明满脸愠色:“难道大家就等着饿死?”“唉,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我实在是……”罗又伦唉声叹气,转过脸去,过了一会,他又自言自语道,“倒是还有些骡马。”“多少?”杜聿明提高声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