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远征军
15630200000058

第58章

在大门外操场两侧分别盖起了几排整齐划一的“抗战房”。这种“抗战房”眼下已经成为了战时首都的一大特色,竹排搭架,里外均用紫泥涂抹,清一色谷草压顶,一排排草舍全用竹篾捆扎,不用一根铁钉。住在里面,夏天犹如蹲在上了汽的蒸笼里,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到了冬天,则像呆在冰窖里。

两天以前,萧玉和4大队的上千名男女学兵见识了一位真正军人的丰采与神韵。

他们的副团长陈诚由教育长桂永清陪同来4大队看望学兵并作训示,陈将军的讲话,激起了学兵们阵阵掌声。陈将军以前不久因操纵粮价,囤积居奇而引发抢米风潮,被蒋介石下手谕送军法处会审后枪毙的成都市长杨全宇一案为例,痛斥眼下党政军各界贪污腐败的行为是抗战建国的第一大患。

为表明自己的公正清廉,陈将军说道,“你们分派到部队以后,可以把克扣军饷、虐待士兵的不法行为,直接写信给我,一经查实,定当严惩,甚至枪决!”他甚至还说,“你们4大队可以选派几个毕业生,给我做副官或是秘书,监管我的家庭生活收支,发现我陈诚有贪污情况,也同样告发!如若查到半点证据,就把我陈诚一家老小押上法场,满门抄斩!”就在精瘦矮小的陈诚滔滔不绝的讲话赢得学兵们阵阵掌声时,突然空袭警报长鸣,大家都显得很紧张。桂永清发出口令:“就地卧倒!”上千名学兵,立即伏卧在操场坝上。

不多久,9架敌机飞临上空,轰鸣声震天动地,学兵们惊慌得心都在颤抖,可偷眼一望,陈诚将军依然立正在台上,岿然不动。士官们目送敌机掠空而过,随之对岸的重庆市区响起闷雷般的连续爆炸声,到处冒出浓烟火团,连长江里也落下了几颗炸弹,炸起高高的水柱。

约莫过了十几分钟,空袭警报解除,站在台上的陈将军一声口令:“起立!”学兵们霍然跃起,怀着比刚才更为强烈的崇敬心情,继续听他们的副团长训示。那时,就连出自将门的萧玉也算是第一次见到书上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将军了。

萧玉现在每天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来自缅甸的战况,广播、报纸,中国战时首都的信讯并不闭塞,围绕中国远征军所发生的一切早已成为所有媒体焦点中的焦点,关于这场战争的所有消息都在头版位置予以突出报道。1942年3月29日《中央日报》宣称“同古大捷战果辉煌,歼敌1个师团”。4月各报又争相刊登“仁安羌歼敌5000”的捷报。“平满纳重创敌寇1个师团”的消息尚未证实,国内舆论又开始展望“曼德勒会战胜利在望”,云云。

“仁安羌歼敌5000”虽是捷报,却并不能让国人振奋,道理很简单,那是英国人为日军所败,孙立人将军率一支孤军把被包围的英军残兵败将救出来而已。比中国远征军的武器装备给养好得多的英国盟军都被日本人打败了,中国在缅甸的军队,还能抵挡得住日本人的进攻么?

唯有萧玉在《正气报》头版上看到徐小曼撰写的长篇报道,“仁安羌国军大捷,孙将军飞兵救出8000英军”时心情却与众不同,既高兴、骄傲、解气,又着急,痛苦,担忧。这篇报道,简直就是徐小曼代高军武写给她的一封私人信件,使她从中清楚地知道了高军武自与她分别后的情况。而且更让她惊奇的是,程嘉陵居然也参加了远征军,居然还在仁安羌开着装甲车向日军猛轰!这还是她印象中的程嘉陵么?哭哭泣泣的“假姑娘”与金戈铁马的剽悍勇士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连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等人也汇入了逃跑大军,随时有可能成为紧追在后面的日本人的阶下之囚。可是,国内却在不断地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到处是庆贺中国远征军连战连捷的景象。

由于中国军事当局严密封锁了缅甸战败的消息,因此国内民众均被蒙了个云山雾罩。报纸天天都在报道“胜利”消息。

每次在报纸上看到胜利的消息,萧玉和学兵们就会立即自发地聚集在大操场上,大家激动地即兴演讲,声嘶力竭地高唱抗战歌曲。每一次胜利的捷报,都会让大家对祖国未来的前途充满信心,也会因此而激动上好些日子。

为了解到更多有关缅甸战场的情况,萧玉特地请假进了一趟城,去找程德惠。

到了军事委员会兵役署,程德惠对她照旧是既客气又热情,不乏长者风度。但是,话题落到程嘉陵身上时,程德惠却是担心多于高兴。他忧心忡忡地告诉萧玉,报上的消息切莫相信,当局对正面的东西都是竭力强化,负面的东西则一律检扣。缅甸的战况相当糟糕,远征军眼下正在全面转进。

回到“战干团”,萧玉知道泄露重大军事机密的后果,谁也没敢告诉。可是,“战干团”里却不乏敏感之人。这天萧玉正在屋里收拾整理东西,苏桂贞悄悄进来了,表情有些神秘地递给她一张报纸,悄悄说:“萧玉,你看看这篇东西。”萧玉一看是《大公报》,以为有啥重要的消息,赶紧接过来。她翻来覆去匆匆看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什么感兴趣的内容。“队长,神神秘秘的,你让我看啥呀?”“现在大家最关心的不是缅甸那边的消息吗?你仔细找找,报纸上有?”萧玉这下认真地查找起来,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她看到了一则本报记者发自畹町的快讯,寥寥数语,“我军与敌在腊戍激战”。

萧玉说:“就这么几个字呀,不就一场激战么,前线哪一天不打仗,算得了啥?”苏桂贞说:“亏你还穿军装哩,连一点军事常识也没有。我问你,腊戍在哪里,是个啥地方?”“糟啦!”萧玉心中猛地一沉!

对国内绝大多数既无军事常识又无地理知识的人来说,这则快讯很容易被忽略,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有心之人才会蓦然觉察形势不妙:既然缅甸战场连连告捷,为什么中国远征军却会在自己的家门口与敌人发生激战呢?

她渴望看到徐小曼更多的报道,把每一天的《正气报》收起来细细寻找,可是,再也没有看到过徐小曼写的一个字。

陈诚走后没多久,“战干团”成立了一个文工团。

这是陈诚的意见。陈诚是武将,可他这武将懂文化,更懂得文艺宣传在激励士气鼓舞民心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他到战干团各大队轮流作报告时就再三强调,为什么一场战役下来,中国兵的伤亡远远超过了日本兵?就连台儿庄大捷,日军虽然被消灭了8000多人,但中国官兵的伤亡仍然比日军多了一倍以上。武器落后国力太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素质太低劣,虽然中国军人在战场上和日本军人同样不怕死,可是就因为综合素质太差,往往需要四五个甚至更多的中国兵才能对付一个日本兵。

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中国士兵的素质,单靠政工人员说教式的宣传教育远远不够,必须采用能让士兵喜闻乐见的形式,文艺,就是最好的工具。像《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放下你的鞭子》这类优秀的文艺作品,一个,就能抵一个团,一个师。

陈诚的意见就是命令,桂永清和主持“战干团”具体工作的周振庭立即照办,把文工团设在了海棠溪的4大队,“战干团”有文艺特长的学兵不够,马上又向社会上招募文艺兵。此时全中国的精英人才都汇集到了重庆,其中也不乏文艺人才,随着招收文艺兵的告示一上街,大批能歌善舞,有吹拉弹唱一技之长的男女青年犹如过江之鲫般涌到金家祠堂参加选拔考试。

文工团的首任团长,由苏桂贞少校领衔出任。

此时的苏桂贞,已经和萧玉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萧玉是抱着锻炼身体,磨砺意志的思想来当兵的,为了避免自己在“战干团”里显得特殊,故意隐瞒了自己的家庭背景。“战干团”里的伙食实在糟糕,有时逢上星期天,萧玉想回家打个牙祭,也都是独来独往,从不让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