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15629200000069

第69章 元代散曲(2)

与前期相比,创作风格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散曲的题材内容不断拓展,举凡写景、言情、赠别、怀古、谈禅、咏物、赠答、抒怀等,无所不涉,无所不包,表现领域得到极大地扩张,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诗体格局。其次,在思想情调方面,前期散曲创作中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激情喷发的作品大为减少,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第三,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比较明显。无论是韵律平仄的严谨、语言的典雅工丽,还是对仗的工稳、典故的运用等形式美因素,都较前期有所强化,逐步失去了前期散曲本色纯朴的特色。总体而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风格以清丽为主。

一、张可久

张可久(生卒年不详)字小山,约活动于1280年至1348年前后。曾任桐庐典史一类的小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有《苏堤渔唱》《小山乐府》等散曲集,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为元人中专攻散曲并存世作品最多者。张可久和乔吉是以语言工丽著称的作家。

小山散曲取材广泛,涉及写景抒怀、男女恋情、叹世归隐、酬唱赠答等文人生活的各方面,不乏愤世嫉俗的悲叹怅恨之作。如〔正宫·醉太平〕《叹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造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对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了辛辣的嘲讽。

某些吊古伤今之作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作为一个文人的无奈心境,如〔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命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最能代表张可久散曲清丽风格的,还是写景之作。如〔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全曲以写景见长,景语亦情语,而所写的眼前景物多与故实相关,显得典雅工丽,体现了缠绵婉转的情味;此曲借用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诗意入曲,使意境更加幽邈深致。小山的这类散曲显示了散曲雅化的趋势,他对元后期曲风的转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乔吉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散曲存小令209首,套数11篇。明人李开先汇集其散曲作品编成《乔梦符小令》。他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

乔吉一生穷愁潦倒,寄情诗酒,故多啸傲山水和青楼调笑之作。如〔正宫·绿幺遍〕《自述》: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这就是其人生经历和处事态度的自我写照,在否定功名的同时,追求超脱与放达。乔吉散曲的风格同样以清丽婉约见长,讲究形式整饬,节奏明快,勤于锻字炼句。但与张可久的一味骚雅不同,乔吉不避俗趣,雅俗并用,别具一种雅丽蕴藉中涵质朴天然的韵味。如〔中吕·满庭芳〕《渔夫词》: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全曲酣写隐逸者乐于避世又不甘寂寞的矛盾,恬淡中透出不凡之气。同时杂糅典故与俗语,典雅中有天籁,婉丽中有洒脱,具有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他的〔双调·水仙子〕《寻梅》也一向受到赞许: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语言、构思皆精妙,“何处香”与“忽相逢”的衔接突出了寻梅忽遇的情趣,却有韵致。

三、贯云石

贯云石(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斋,维吾尔族。祖父阿里海涯,官湖广行省左丞相,父亲贯只哥,官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云石少年时体力过人,骑、射俱佳,后弃武从文,读书一目十行,著文不落陈规,袭父职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后让职于弟,北游师事姚燧。仁宗朝受职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辞归江南,隐居杭州一带。贯云石与散曲作家甜斋徐再思,并称“酸甜乐府”,今人任讷将二人散曲辑为《酸甜乐府》,收云石小令八十九首,套数9套。

他的散曲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描写隐居林泉生活,二是表现男女恋情,风格倾向于豪放,且以清俊见长,又有飘逸的一面。他酣畅地书写着归隐后的安闲、痛快:“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天地窄。”这种感觉又来自他对争名夺利的是非场的逃避,如〔双调·清江引〕所述: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贯云石写男女恋情,往往以巧妙的构思来表现情感,如《惜别》:“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祥纸!”

四、睢景臣和刘时中

在元后期散曲中,有两组套数是别开生面的佳作:一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一是刘时中的《上高监司》。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约与钟嗣成同时。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通过高祖刘邦乡邻的眼睛,用庄稼人的语言叙述对帝王威仪的感受,以此揭露帝王的原来面貌,嘲弄故作威严的无聊。“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展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如此一个“庞然大物”,究竟是何方神圣呢?“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些破我胸脯。”原来这汉子就是当年的无赖刘三。诙谐泼辣、冷嘲热讽的语言和态度,把帝王的神圣外衣剥落无遗。

刘时中号逋斋,南昌人。亦与钟嗣成同时。天历二年(1329)江南大旱,刘时中目睹灾情,以套数生动记录了百姓遭灾的惨状,上呈江西道廉访使高纳麟,即著名的散曲〔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作品中既写“天灾”,又叙“人祸”,在“乳哺儿没人要撇入长江”的灾难中,富豪大贾却趁火打劫,形成了对比强烈的社会画面,灾民“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富豪们却“欺心不良”,“吞象心肠歹伎俩”。“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作者大声疾呼:“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如实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刘时中还有一种写钞法积弊的套数,亦上呈高监司。

五、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累官礼部尚书,以直言善谏著称。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存小令161首,套数2篇。张养浩的散曲多写寄情山水林泉之乐,也不乏关心民瘼之作,如〔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为张养浩在陕西赈灾时所作,它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辟深刻,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