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15629200000063

第63章 中兴四大诗人(2)

陆游

一、陆游的生平和诗风特色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可与李、杜并列的杰出诗人。他的一生可分为五期: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前为读书求学期,至孝宗乾道六年(1153-1170)为应考与为官初期,至淳熙五年(1170-1178)为入蜀期,至光宗绍熙元年(1178-1190)为东归后为官期,绍熙元年以后在一度为官之外,退隐于山阴。陆游以诗著称于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存九千三百余首。

陆游出生于靖康之乱前,在战乱中度过婴幼时期。少年以来,深受父祖辈爱国思想的熏陶,树立了抗金报国的理想。绍兴十三年(1143),他参加进士考不第。二十三年再次应考,因压倒秦桧的孙子遭忌恨,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乾道六年,他入蜀从军,任夔州通判,开始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八年蜀地生活,是其创作力最旺盛,创作最繁荣的时期。乾道八年,川陕宣抚使王炎积极备战,辟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屡陈进取实务,并亲临南郑前线,体验了战场气氛,经历欲战不能、壮志难酬的感情波澜,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军中生活,写下一系列慷慨激越的爱国佳作。后来,范成大入蜀,又辟陆游为参议官。陆游回到成都,一度摄嘉州。在范氏幕中,陆游与之文字酬答,人多讥其颓放,遂自号“放翁”。这段时间又写了许多爱国诗篇,风格尤见沉郁。为记念这段生活,他将平生所作所结之集分别命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

淳熙五年东归后,历任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江西常平提举、知严州、礼部郎中、兼实录检讨官等,但两遭物议而免官。淳熙十六年罢官后,他归居山阴,闲居20年,优游山水,赋诗作词,在大自然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排遣自己的愁思。但仍未忘却国事,又写下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佳作,风格日见多样。宁宗嘉泰二年至三年(1202-1203),陆游被起用为国史编修官兼秘书监,编修孝宗、光宗实录及三朝国史。此间,与主持北伐的韩侂胄及爱国词人辛弃疾都有交往。嘉定三年,北伐再度失利后不久,陆游含愤死去。

陆游的创作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他师事曾几,又私淑吕本中,对二人服膺终生。江西诗派注重法度的写作态度,也贯穿于毕生的创作中。但他反对江西诗派过于追求形式,转而强调内容,强调生活,矫正了北宋以来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同时反对江西诗派过于追求雕琢藻饰,提倡平淡自然,追求清新古朴的诗风,所以很快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在这一过程中,中期入蜀后的生活,特别是在南郑的军旅生涯,令他的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曾说:“我初学诗是,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示子遹》)就道出了这种变化。迨至晚年归隐后,诗歌更多平淡自然、浑洒自如的风格,但雄劲悲壮的特点依然不衰。

二、陆游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陆游的近万首诗作涉及题材极为广泛,内容覆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一,爱国题材是陆游诗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反复强调的主题,其中透着对投降派的无情揭露和强烈谴责,杀敌报国和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82岁的陆游还高唱着“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又如《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的伟大事业,但当权者贪恋偏安朝廷的私利,一味求和,使国家统一的任务迟迟不能实现,《书愤》表现的正是这种巨大的哀痛。《唐宋诗醇》卷四二说:“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其二,陆游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描绘山川景色的诗篇很有特色。尤其晚年的乡居生活使他有机会与农民交往,对农村疾苦也有所体察,写了不少悯农诗。这是他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寄托,只能在山水田园中寻求一时的解脱。这类诗作多具平和朴素的韵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可在涵咏中感受诗人的人生与审美情趣。像《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其三,陆游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在以后的50年间,陆游一直把悲痛深藏心底,偶尔也形诸篇咏。如《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将思念之情化在沈园的景物和当年的环境中,深情委婉,感人至深。陆游是继李、杜、白、苏后的又一伟大诗人,由于广泛汲取前人之长,又从自身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各适其宜,不但诗风多样化,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53岁时写的《白鹤馆夜坐》说:“袖手哦新诗,清寒愧雄浑。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鲲。”他不满“翡翠兰苕”般的纤巧,赞美屈宋赋和李杜诗的“雄浑”。正是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其次,陆游一般不对客观事物做直接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如《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十二句诗生动概括了皇帝下诏主和、朱门酣歌醉舞、战士亟思报国、遗民渴望恢复等一系列历史场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再次,陆游诗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浪漫主义情调。他书写对抗金战争的想象,包括战斗的阵势、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如“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弋阳道中遇大雪》)等句,与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第四,陆游诗常借助梦境一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他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

最后,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陆诗语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赵翼评为“看似奔放,实则谨严”(《瓯北诗话》卷六),正指此而言。许多诗在锤炼之后,显得温润圆熟,雅致而简朴。

三、陆游的词陆游对词的态度有些矛盾,既认为它是从“郑卫之音”而来且“其变愈薄”的产物,对它又有相当的兴趣,“渔歌菱唱,犹不能止”(《长短句序》),这限制了他的成就,但在南宋词坛也有自家风貌。陆游词多是抒发抗敌复国的愿望和壮志未酬的幽愤,如《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贯穿的是报国的红线,笔调则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词作沉郁悲怆,构成陆游爱国词的特色。

陆游又有流连光景、游宴投赠及咏物的闲适之作,最脍炙人口的是《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借梅自抒怀抱,暗示一心为国至死不渝的决心。陆游还在词中表现他的情感生活,最有名的就是《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曾娶表妹唐婉为妻,但因陆母不喜唐婉,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后,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上片追述当年恩爱,下片抒写邂逅情景,皆深情婉转。

陆游词悲壮似稼轩而无辛词的雄奇,豪放似东坡而无苏词的飘逸,闲适疏淡似朱敦儒而缺乏朱词的恬静潇洒,有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四库全书总目·放翁词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