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清照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著名的散文家;母王氏是状元之女。公公赵挺之,相徽宗,极力排斥元祐党人,致李格非以旧党罢。但其夫赵明诚好金石书画,李清照18岁与之成婚,共同搜集金石书画与诗酒酬唱,志趣相投。因此,早年李清照的生活虽然受到党争的影响,但主要生活在学术文艺空气相当浓厚的氛围中。前期,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的婚姻爱情是她的人生理想。靖康难起,李清照逃至江南,文物损失殆尽,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此后二十六年,孤身逃难,其间有人恶意中伤,企图攫夺残存的珍贵文物。江南战火刚停,又遭张汝舟的纠缠,下狱九日,引起了令后世争论不休的改嫁风波。最后移居杭州。一生“名满天下,谤亦随之”。有《漱玉词》,乃一生精华所寄。两交之交的词坛没有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驾齐驱的大词人,但李清照的出现则放出异彩。她在理论和创作上对词的发展都有突出贡献。
在理论上,李清照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说。此前,李之仪曾从风格的角度提出词“自有一种风格”(《跋吴思道小词》),苏轼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高了词体的地位,李清照则从本体论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情思与体制是词区别于诗的主要特点。与诗相比,词中情思要在更加的细美、幽约、凄迷,故婉约是词的正宗本色,而豪放是词诗合流的一种表现。李清照则恪守传统词派的观点,强调诗词分野。在她早期所作的《词论》中,她认为词当是诗之外的“别是一家”,主要特点是高雅、流畅、轻灵、严守声律,典重而富于情致。她认为,词只有保持自身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取代。她后来的词作多少突破了这些限制,但对婉约词风的恪守则贯穿始终。一般地说,李氏诗、词在情感上的分野尤为明显。如“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都直斥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著名的《夏日绝句》更是忧愤之心溢于言表,辞气之雄,足以立懦起顽。这种刚烈的气慨主要表现在诗中,与她在词中抒写的悲切忧苦的心情显然不同,虽然同是出于深沉的忧国之念与恢复之志,但诗词功能的划分是不言而喻的。
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前期作品的内容都是闺情,但不同于一般柔弱的闺秀词,李词有一种潜在的倜傥风姿,深挚清隽、含蓄秀婉。她描绘了少女的活泼好奇的天性与轻松悠闲的生活。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从为了避人而狼狈溜走,却又不甘心而欲窥人的一连串动作中,展露出不受拘束的天性神情。
此期最有名的作品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清晨主仆问答的场景中,见出不同心态的人的内心世界,而凝聚在“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之上,故为天下所称道。这些词里有一种淡淡的惆怅,可代表她早期词的基调。
李清照21岁后,因赵明诚的出仕,时有相思伤别之作。这些词不仅感情真挚,立意新颖,而且格调高雅,超尘脱俗。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室外是薄雾浓云,室内弥漫着龙脑香的气息,香浓昼长,就象女主人公心头的愁怅一样,驱散不开。佳节之际,一人独卧至半夜,觉彻骨寒凉,暗喻一夜辗转难眠,表现了重阳节深闺怀人的寂寞愁怅。下片承重阳,从“采菊东篱下”化出,以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又暗喻伤春迟暮之意,既合重阳节令,更象征着高雅情操,写出一个不同流俗,却又不得不在孤独寂寞中渐渐憔悴的女子形象。李清照的相思离别名篇还有《凤凰台上忆吹箫》与《一剪梅》,其刻划情深之状难以比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尽天下相思之状。
李清照43岁时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伤痛,她的词转为表现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是深到骨髓的悲哀。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此期的绝唱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前十四个叠字写出行动、环境与心情的,与后之“点点滴滴”四叠字相应,又多用齿音表现切齿叮咛的乐感,是空前绝后的创调。
李清照词的情感基调可用一“愁”字加以概括,但这种愁并不仅仅限于自我,而是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所谓家国之痛,就是把小我之愁与大我之愁融合于一体,从而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她的词在艺术上自成一家,号称“易安体”,为“婉约正宗”,艺术特色十分突出。她善于善于结合景物描写闺阁生活与闺阁愁情,“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于细节中藏无限深情抒发了美质难久、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将个性化的抒情与完美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词风融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于一体,善于将口语与书面语相融合,并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加以锤炼,产生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的效果,具和谐之美;同时音律悠扬,节拍铿锵,读起来既流畅,又跌宕生姿。最终营造了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追求,生动抒写自我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自然,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她与李后主、柳永、秦观、周邦彦一起被推为婉约正宗,甚至被推为这一派的最高代表:“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王士禛《花草蒙拾》)
三、张元干
张元干(1091-1161)字仲宗,号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官至将作监丞,是坚定的主战派。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张元干青年时即以词名,后与张孝祥并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
张元干的词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南渡前,他和朱敦儒一样疏狂放荡,内容多为酒畔花前,词风绮艳轻狭,也有清新、婉丽之作。靖康之难中,目睹民族灾难,投笔从戎,词风慷慨悲凉,风节凛然,内容十分丰富,抒写真挚的友情,歌颂美丽的江山,怒斥误国的奸臣,以及描写抵抗金兵侵扰等,洋溢着爱国激情。最为著称的爱国词作,当是作于绍兴八年(1138)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的两首送给李纲、胡铨的《贺新郎》,后者云: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谁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上片的悲壮之语和结尾的慷慨之词,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广的内容,在举世莫敢与谈的情况下,词人站出来向行者表白共鸣和同情,劝慰和勉励,正是一种最深刻的友情。下片运用比喻、设问、直陈等表现方法,抒发了满腔的忠愤。“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芦川词》)。
在词史上,张元干处于两宋之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又经创作实践,使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抗击金兵侵扰和反对议和卖国相结合,使词成为能反映时代与社会的重大主题、发表对国事的见解和感触的艺术手段,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对后来的辛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高中状元,历任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起居舍人,抚州、平江知府,建康留守等职。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以词知名。
张孝祥的词善于通过景物描绘,表现旷达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如《念奴娇·离思》《水调歌头·泛湘江》,通过对江上“处处风波恶”的描绘和对屈原的吊念,表达了自己“天涯漂泊”和无辜被黜的感慨。他也常常流露出一种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显然受到苏轼的影响,在清疏淡远的韵调中隐含着饱受打击后的牢骚不平。如《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乾道二年(1166)受谗罢官后自桂林北归途中所作。上阕写洞庭景色,下阕抒高洁的胸怀,反映了挥洒江天的气度瑟高洁的人格,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飘飘有凌云之气”,是其词作中最杰出的一首。他的这类词作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但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张孝祥尤以表现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词作成就最突出,一腔忠愤之气,雄健奔放。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金人占领下的北中国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其豪放慷慨之气,尤见于1161年采石矶大捷后所作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表现出要求恢复国家统一的激情,对南宋政权的苟且偷安予以强烈谴责以及对现实无法改变的悲哀。据说此词作于建康留守任上,张浚读罢,为之罢席,可见其感染力。张孝祥上承苏轼,下开辛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重要的词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