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15624900000034

第34章 备考电影影片分析(10)

为了分一套房子而采取假离婚,张庚年在为人处世上耿介固执了大半辈子,最后还是拧不过妻子的一贯主张。在不健全的父爱管教下成长,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而在未完全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时,又做起了他人的父亲,生命这样一代代延续下去,这不仅是家庭的内幕,同样是社会的状况。父子的斗争没有因为年龄的关系而放弃,成年的向阳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老张也丝毫没有放弃与他的斗争。儿子排斥厌恨父亲自以为是地剥夺了他自由成长的空间,父亲则对儿子的排斥和后来的成就充满了无奈和欣慰。当尘埃落定,换位思考才明白这些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就是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就好像太阳之于向日葵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社会的发展让父子间的问题和分歧不断出现,而彼此的矛盾丝毫没有缓和与溶解的迹象,纠其原因则是围绕在两代人背后的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也让老张彻底明白儿子的想法,这个经历改革开放的新旧交替时代,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渴望的年轻人终究是和自己不一样的。

3.理想父亲的迷茫

张杨的影片一直注重现实与象征的结合,在张向阳名为《失忆与记忆》的上,画上的父亲的整个面部都是模糊的,而系着红领巾的儿子则睁大着一双带着惊愕与茫然的眼神的大眼睛,似乎要问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父亲没能给孩子一个回答,因为他自己都不清晰。这些画其实表达了两代人对世界的不同认识与感受。这象征着父母和孩子对事件和世界的不同感受与记忆。父子总是在一种错位之中,父亲面目单纯体现了严厉而不是儿子所需要的坚定,父爱常常表现为深沉而不是儿子所需要的温暖。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伤痛,对于孩子是刻骨铭心的,而父母却没放在心上,这反衬出了父母一代的盲目和孩子一代的无奈。为人父母者看不清生活的真相,也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与渴望,孩子可能比父母看得更清楚,感受更深刻。他处在盲目父母的强制管理与引导之下,可能会以种种或隐或显的方式来报复自己的父母,也可能在自己儿女身上重演这个老套的故事。影片最后父亲隐身而退,既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理想父爱的缺乏,又表达了对它的强烈呼唤。其实,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父爱既不在场又在场,虽然用眼睛看不到,但是能凭心感觉得到。导演用信仰的维度感知和感恩父爱,是一种艺术的本质升华和探索。

电影的结尾,父亲恋恋不舍的老住宅,终究还是逃不了拆迁的命运,它只能留在父亲画中和父亲记忆中,同时也意味着父亲的时代已经越走越远了。老住宅区旁边的高楼,有如儿子魁梧的身躯,越发衬托出父亲的衰老。种种变化促使了父亲的一系列的思考,他个人意识的觉醒,使得他对个人的意义对父子关系有更深的认识。他的出走是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父亲开始消解,但却又不是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物质的高楼大厦中,父亲更作为一脉温情,一种象征存在于儿子的生活中。当向阳抱着初生的孩子回到家门前的时候,向日葵正充满朝气的注视着他,他体会到了“父亲”这个词儿终于走进了他心中,有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向日葵开的正旺,如同生活中的父爱一样火热。

1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导演:徐静蕾

剧情简介

1948年深冬,一名男子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却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一个女孩13岁时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后小女孩因家中变故搬到了别处,但她却始终无法忘记曾经住在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将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他,但作家对这个曾经住在隔壁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印象。两人几次交欢后,作家因事离开,并表示回来后马上与她联系,却从此遥无音讯。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因对作家的爱,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孩子出世后,生活越发艰难,她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坠入风尘,过着交际花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终于再次遇到了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又有一夜的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过了几年,孩子患伤寒病死去,当年的女孩将往事写进信中寄给了作家。

影片分析

1.守候一生的陌生

影片极力渲染了“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爱情宣言,主人公这种飞蛾扑火自我毁灭的爱情是以女人心灵和肉体的巨大创伤为代价的。她得到了一个男人的温存却没留住他的心,她不愿意以惯常的方式去获得他的欢心,而要以高傲的坚忍来赢得他的爱情。在坚决的离去和等待中,他把培育儿子作为自己延续和实现爱情的一种方式。她用一夜守候了一生的陌生,男主人公只相信逢场作戏,享受人生,绝不相信什么爱情,即使有了感觉,也将其快快遗忘。女主人公生活的全部,就是爱情,对于爱情的执着,也是她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理由。这大相迳庭的人生理念在影片中随着两人的相聚、分离、再相聚、再分离而多次碰击,男人的健忘,女人的痴情;男人的玩世,女人的忧怨,勾勒出一张张凄楚感人的画面。她意识到自己无法唤醒这个男人对她的爱情,她也无法在今生发展和保持这份爱,也许死亡才能唤醒这个陌生的记忆与守候。从小说到电影,呈献给大家的是不真实的女性,是被遮蔽的女性。

影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没有哀怨交织,没有悲愤仇恨,她只处在自己爱的空间里,不寻求外人的关怀或怜悯,也拒绝去刻意的靠近他人,爱也罢,不爱也罢,成了跟对方无关的自己的事。将这样的一种情感内收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确实毫无压抑,却更想一个人在心灵深处为爱独留的一块纯净之地。痛苦和失意都是她自己事,生活还是要照常进行,她用另外的方式使得痛苦得到了转化和排遣,将一份对男主人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转接到与这个男人血脉相连的孩子的身上去,这种感情配以富有感染力的琵琶语,轻灵飘逸,缠绵悱恻,于随性中有内敛,于张扬中不失含蓄,将女主人有张有弛的情感状态展现出来。

2.对寻欢爱情观的展现

男主人公表现出了寻欢的爱情观。爱情本就是莫名的,而男人只在无意中成了莫名的第一个闯入者,这份刻意的相识,在一夜间成全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男人仅仅只是做为一个符号,存在于女人的心里。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一种怎样爱情的幸福,如同所有平凡的浑浑噩噩的庸人,他从未感受、领略过那种深层爱情的幸福,一如食遍天下却永远只能浅尝辄止,历经风月情场却只能蜻蜓点水,永远无法企及带给生命震撼和心灵深处的那一份至真至纯的温暖。男主人公对爱情的麻木和冷漠,该遭受批判,他对所有喜欢他的女人像蜜蜂采花似的滥施爱情,而不愿作出任何牺牲。他在欢愉之后仍是一无所有,没有爱情,没有牵挂,没有眷恋,更没有值得自己珍藏的时刻。

女人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不到尽头。沉浸在自己所谓的伟大的爱情里不能够自拔,可是这样的爱情是不是就是美好的。因为一个陌生的女人是对男人遗忘的蔑视,即使这样的蔑视还是没有唤起男人的记忆。即使那个男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经沉沦。可是这个所谓的陌生女人还是就此离开了世界,带着所有的悲伤。他一句呼唤,她再一次轻易地顺应,她对他永远没有抵抗力,永远没有拒绝,就算他只是把她当成一夜情的对象又如何,在这场爱情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她只有用各样他喜欢的形态去诱惑他,来获得那点滴的温暖,却永远无法索取她要的真爱,他和她身体可以近近相连,心灵却是海角天涯,她的爱情,那么那么炙烈,却也是那么那么安静。如果有来世,我还是会如此卑微地爱你,即使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因为那瞬间的甜蜜,已经给我足够的勇气?如果有来世,女人还是愿意带着你的孩子离开,成全你自由放纵的灵魂,还是会用记忆里仅有的那点情愫来延长我爱情的生命,在漫长的岁月里任性地等待男人下一次不经意的眷顾。她并不因为孤单而思念,也不因为思念而孤单,她的思念,反而让她不再孤单?

3.关于爱情与孤独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真的摆脱孤独了吗?爱本身并不孤独,灵魂的相拥是温暖的抚慰,孤独并不应该来源于爱。在追求爱的道路上,别成了爱得牺牲品,孤独的陪衬品。导演却将它定格在了中国三十年代,那个凭着动乱好象就可以成全所有的时代。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孤独的陷入者和承受者。女主人公是一种愿望不能实现的孤独,男主人公是一种愿望实现了的孤独。两人的孤独一个是源于自尊与冷傲,一个是源于放纵和冷漠。女主人公的表现是一种深刻而隐蔽的自恋,她爱上了自己的爱情,爱上了恋爱中的自己。其实,爱者与被爱者的情感永远存在差异,永远不对等。爱得越深就越孤独,爱情在本质上无法消除孤独。他有无数个女人但没有属于自己的心,他以为孤独可以逃避,甚至遗忘,消解于寻欢作乐之中。片中的女人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小心翼翼的经营。从认定自己爱上男人的那刻,她便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在那个纯真而简单的岁月里,她依旧的遵循生活的摆布。于她,唯一可以主动的,只是默默的凝视与揣测,认真的掂念和记录。对孤独的理解其实是对生命的理解,因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内涵。她在主动地孤独中深刻的体会到了生命,而他却在被动的孤独中与生命远离。她用定期送白玫瑰这种形式来找寻彼时的爱意和对男人的无法释怀,来对付自己的孤独。

自始至终,她都那么安静,连哭泣仿佛都没有声音,她不闹,不叫,不要求,不奢望。就这样,孤独的爱着,再孤独的悲伤着,连离开都那么孤独。她的孤独是灵魂寻找另一灵魂而不可得,他的孤独是肉体的欲望。她要的是他,而他要的是任意一个女子。所以他不会记得,她也不会遗忘。女人的眼神是男人永远的害怕,而男人的目光是女人绝对的失落。他们就那么看似坦荡的交流,肉体与灵魂的交错里,仿佛没有一丝的破绽。纵然女人的心里有千万个不甘,也难抵一个甘愿。她心甘情愿的喜欢,心甘情愿的被他再次享受,心甘情愿他再次将她遗忘,她所有的付出都没有回报,也从不乞讨。她爱得如此热烈,如此孤独,如此艰难。孩子走了,她再没有人可以爱了,除了他。而他,怀疑、遗忘、冷淡。于他,生命的孤独是偶然,没有生命可以依恋于他,他像一阵风,无牵无挂。一封信,一个女人,一生。孤独自始至终与她捆绑,孤独的喜欢,孤独的相爱,直至最后孤独的死去。

18《十七岁的单车》

导演:王小帅

剧情简介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

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赛前在柏林放映时,观众笑声连连,反应相当不错。有许多人会将义大利狄西嘉的新写实经典《单车失窃记》,与《十七岁的单车》做比较,导演王小帅则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影片分析

1.关于青春的残酷记忆

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青春年华显得格外真实与残酷。通过两个主人公围绕一辆单车的故事展现了来自梦想和生存两方面的含义。小坚的青春之所以残酷是因为梦想的存在与梦想的破灭,小贵的青春之所以残酷是因为生存的艰难以及生存的根本被别人摧毁。“单车”作为贯穿影片始终的一个元素,不仅仅是物质实体,更是一种灵魂寄托,一种理想追求,而在这种理想追求之上,载负了太多的压力。小贵在城市谋生的艰辛之路,正是我们青春岁月不得不承受的生命历练。小贵演绎的是一个十七岁的生命坚毅的理想保卫战,赎车、护车、丢车、寻车、偷车、撞车、再护车这一条以“十七岁的单车”为脉络的故事发展,让小贵更加深了对这个社会对这些城市人的不理解,他们原本可以很好的生活,但为什么还整天愁眉苦脸,还要抢夺他仅有的一线生活寄托,他不理解,这种困惑和矛盾是他十七岁的生命看不清世事生活的悲哀,而这种悲哀又不仅仅是小贵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每个年轻人包括小坚在内都无法挣脱的生活的悲哀。然而像小贵这样的生命个体在巨大生命阻力面前的强毅选择,正如他在整个北京无数辆单车之中执拗的寻找那辆属于自己的单车一样,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痛惜,感动于他的执着,痛惜于他执着的单纯,执着的彻底。

导演通过两个主人公展现了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来自于梦想和生存两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使青春年华变得含糊且无足轻重,他们失去了构建生命力量的资格,因而社会关怀与社会责任的感召力引人深思。这种世俗意义上的生命之仁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种种弊端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