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逆反消费
人们对电影的消费永远有一种多样化的需求。悲剧与喜剧、正剧与闹剧、童话与神话、现实与幻想、有意义与无意义等等,都是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人们看够严肃的正剧之后,无厘头的喜剧就是人们的选择之一。周星驰的喜闹剧集夸张、笑闹、东拉西扯、插科打诨、怪诞、卡通于一体,《鹿鼎记》、《少林足球》、《唐伯虎点秋香》的人物无不是这样的"变形金刚"。人们从此得到的是一种颠覆式的快乐。
三、灰色消费
指人们对中性暴力影片、情色影片的消费,它相对于强暴力影片和色情影片,是电影消费的灰色带,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是休闲型、娱乐型的、可以接受的消费。
但大量的灰色消费会引起一定的负效应,导致消费者自身的沉溺或者精神不振。
第七节影像媒介消费趋势
一、电影媒介消费趋势
曾经有人喊出过"电影将死"的口号。但电影和每一种媒介形式一样,又走向了新生。"电影在21世纪仍然像爬虫类般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蔡秀女将之归结为电影的多重婚姻——电影与电视的结婚、与新科技的结婚、与跨国跨种族制作的结婚。这使电影借血缘的相互混合,而焕发出青春,催生了新的生命。(31)与此同时,电影消费在新世纪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影视一体化消费
未来将以IT为媒,在电影制作中软件的IT化,硬件上使用拍摄和放映的数码化,用总像素接近200万的HDTV摄像机、DLP放映机和2K数码影院共同完成,消费者将享受到细腻的图像、鲜艳的色彩、高倍的亮度、极具逼真效果与感染力的电影。
数字电影,不经过胶片拷贝而通过电子方式发行,电影院以陆地线路或卫星接收。它的另一优势在于,每个数字版本是多声道的,可以瞬间从英语版切换为其它语种。
2004年,全球已建立了200家数码影院,中国拥有57家。有人估计,在15年之内,数码影院将取代胶片放映的影院。
另一方面,电视、电影处于同一电子数码平台上,电影、电视可以在电视机、电影院互放,最大的区别可能是片时造成的内容结构的区别,时间决定了表达形式的差异。也可能是拍摄方式的不同,像文学创作中的中篇、短篇小说一样的区别。
2006年,我国启动符合数字电影主流方向的播放服务器研发,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将投入量产。在系列设备问世后,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将共同支撑我国数字电影设备的高、中、低档市场。从制作、传输到播放,数字电影一改传统胶片形态,为中国电影与国际数字电影接轨铺平了道路。
(二)DV消费
DV(个人数字摄像机)有出现,可能使电影的拍摄从车间化转变为个人化,成为"人电影的生产工具。电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线已经难以分清。数字摄像机与电脑非线形编辑系统的结合,让电影制作成为个人行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DV作品和DV电影节正在大量出现。
(三)动漫消费
对动漫影片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动漫艺术(电脑动画)作为人们童话世界的补充、幻想天空的追逐,一直是媒介消费的热点。动漫媒介
有几种——Flash是一种电脑软件制作的动画短片。所谓闪客就是指作Flash的人。
1973年美国的《西部世界》是第一部运用数码图像处理技术表现机器人的动漫影片。1977年《星球大战》科幻片对动漫的大量使用,科幻片成了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动漫类型片。
到目前,已有了对演员复杂动作的捕捉而舍弃其形象、然后把动作赋予另一虚构人物(CGI)。还有一种是,没有任何现成图像为底子,凭空生成一个新图像,形成动态的CGI。而未来全部画面的CGI又称之为虚拟电影,其虚拟演员和真人一样逼真,演员的表情动作、情绪变化都将移植,这对真人电影构成了挑战。《指环王》中虚拟人物咕噜的出现,就是一种动作的捕捉。
(四)网络电影消费
网络媒介为电影提供了新的消费天地。目前有免费消费和付费消费两种。
免费消费开始于2000年。一种DivX的软件程序出现,它可以压缩数字电影文件并复制到常规的只读光盘中或保存在硬盘里。下载一部电影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电影的共享化成为现实。
付费消费已经开始。在国内,2005年,宽频娱乐门户网站21CN与广东巨星影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独家买断其所有的电影、电视剧节目。24小时在线影院联盟"中国网吧院线"也已开业。
网络对电影消费形成了新的需求,新的收视环境也正在形成,也就是说,将来的电影消费场所可能是小屏幕、个性化、家庭化的。
(五)手机电影消费
手机成为电影播放的另一个市场。众多大片的手机版是SP(增值服务提供商)竞争的对象。《十面埋伏》、《蜘蛛侠2》、《2046》、《指环王》、《怪物史莱克2》、《功夫》等片先后被乐酷公司、中广无线、掌上灵通、空中网斥巨资购下。未来可以长时间在线收看电影的手机会问世,手机电影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发掘出来。
二、摄影媒介消费趋势
超高清晰数码消费
目前新推出的数码摄像机,其清晰可达到500电视线的清晰度,音频与CD媲美,并可与电脑连接,编辑和修改画面。比如日本2002年出品的UDTV彩色摄像机。
第八节影像消费的测量
一、人均消费电影支出时间
指年人均消费电影的支出时间。
1996-2000年,美国每人每年消费影院电影的支出时间为12小时。
二、人均消费电影支出
指年人均消费电影的货币支出。
1996-2000年,美国每人每年消费影院电影的支出为,1996年为27.04美元,1997年为26.39美元,1998年为26.62美元,1999年为27.13美元,2000年为27.35美元。(32)
三、电影票房
指某一部电影在市场上的销售收入。这是衡量电影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了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程度。
位列200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名电影是,《无极》1.7亿元,《神话》9600万元,《七剑》8300万元,《头文字D》6400万元,《韩城攻略》4100万元,《情癫大圣》4000万元,《如果·爱》2800万元,《任长霞》2600万元,《千里走单骑》2205万元,《生死牛玉儒》2000万。
位列2005年进口影片票房前10名电影是,《哈利波特与火焰杯》9377万元,《星战前传3》7554万元,《史密斯行动》6198万元,《世界之战》5299万元,《国家宝藏》3592万元,《佐罗传奇》3054万元,《马达加斯加》2819万元,《翻译风波》2724万元,《绝密飞行》2640万元,《狂蟒之灾》2533万元。(33)
四、观众友情度
在这里,将电影的观众友情度设定为1,观看某部电影0次的人,其友情度为-1,观看一次的人其友情度为0,连续观看某一电影二次以上的人,其友情度为1。观众的友情度,可以看出观众对电影真正喜欢的程度。
五、国民年人均剧场入场数
国民人均剧场入场数主要是衡量全民电影消费的程度。
美国1980年国民年人均剧场入场数为4.5次,1990年4.8次,2000年5.2次,2004年5.2次。
注释:
(1)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第83-84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周星主编《电影概论》,第26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第73-7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2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周星主编《电影概论》,第164-18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卢泰宏主编《营销在中国(2002-2003)》,第255-256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359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第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第4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第56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1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布鲁克斯《透视布尔迪厄的黑箱》,转引自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第239页,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3)莫利《英国家庭收视行为的家庭关系框架》,转引自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第261页,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4)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第28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5)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第6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麦茨《历史和话语:两种窥视癖论》,引自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第247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
(1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240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8)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第130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9)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第2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波兹曼《娱乐至死》,第8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波兹曼《娱乐至死》,第2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彼得·汉密尔顿《表征社会:战后平民主义摄影中的法国和法国性》,引自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第85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4)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179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5)杰夫里《摄影简史》,第20-21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
(26)霍尔《"他者"的景观》,引自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第228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7)波兹曼《娱乐至死》,第3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引自霍尔《"他者"的景观》,引自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第260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9)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175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0)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第7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第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9-1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第34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