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爱读懂孩子的心
15619200000018

第18章 读懂孩子的心——学点最简单的心理学方法(3)

如果可以选择,大部分的儿童都会选择以好玩的方式与别人接触。然而在和儿童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经常面对的是严肃的讨论,不然就是一板一眼地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做法往往忽略儿童的声音,压制他们的特殊能力、知识和创意。作为儿童治疗师,选择严肃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就是限制自身的资源,例如横向思考、保持好奇心、以愉悦的心情和好玩的方式投身到儿童世界的能力,或是相信问题能够得以解决的信念。缺少这些能力和信念,我们的头脑可能会变得迟钝,对儿童也失去吸引力,甚至被问题打败。我们敢不敢用好玩而又富有创意的态度面对让人担心的问题?当我们借助想象力、幽默感和聪明才智来对抗致命的严重问题时,结果会怎样?我们相信,这样做会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从而消灭严重的问题。

游戏式叙事治疗采用一种名为外化的语言实践,将人与问题分开,不把问题当做是儿童固有的一部分,从而减轻儿童受到责难和产生防备的压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当事人和外化的问题之间建立某种有利于当事人的关联。

当问题被外化时,“问题儿童”这一概念即被“儿童和问题”取代,它使儿童摆脱了被责备、被羞辱的处境,治疗中的儿童通常会因此改变态度。一旦他们意识到要被摊开来或接受审查的是问题而不是他本人时,就会满怀热情地加入对话,他们脸上会露出松了一口气的表情,眼睛也亮了起来,好像是在说:“是啊,就是这样,我就是这么想的,这不是我的错。”这时的他们就愿意承认“问题”的确搞得自己和别人都一团糟,进而非常坦诚地讨论问题。

当成人和儿童积极合作时,玩乐是他们共同的朋友。这样做能够鼓舞儿童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处理问题,为自身成长和家庭治疗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用游戏式的叙事方法将儿童是问题的这一焦点转移到儿童与问题的关系上,这样做不仅对成人有意义,同时也让儿童觉得有趣、没有压迫感或厌烦感。

儿童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责任和有效性,往往令成人感到惊讶。外化式语言让我们可以借助一种轻松的方式坦然面对通常被视为严重的问题。当我们叙述儿童和问题时,娱乐性就可以进入这段家庭治疗。

作为一种向严重问题提出强劲挑战的方式,游戏治疗的效果实在不应被低估。这就好比喜剧和悲剧可以用对立的形式同样深刻地表达主题一样,游戏也反映出人类经验中的快乐和痛苦这两个方面。当儿童和成人相处时,“玩乐”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的宽度与深度,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拥有了一种通用语言。此外,游戏式交流并不完全依赖认知的发展,它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而且可以涵盖所有年龄段。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治疗中,儿童的表现和交流方式都应被欣赏和尊重。当成人开始用游戏和儿童互动时,儿童的能力和创造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扩展,以至于家中的成人往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到惊讶。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包含游戏、想象、幻想、魔幻、神秘、象征、比喻、讲故事等,这些方式最初看起来与问题的解决毫不相干,但是在这些大多被省略的意义建构领域里,我们发现了对儿童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能力来说极为重要的宝藏。

儿童常常以成人未曾察觉的方式运用想象力或其他能力;他们可能拥有理智化的成年人所想象不到的特殊能力。

备注:读者对以上部分感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儿童叙事治疗——严重问题的游戏取向》([美]詹妮弗·弗里曼[新西兰]大卫·艾普斯顿[美]迪安·罗勃维兹著;田文惠译)一书的内容。

小牛的心思(意象对话)

孔一杰,9岁男孩,幼时一直由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奶奶养育,围绕在奶奶家左右的还有叔叔、姑姑及其他近亲,是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孔一杰生活在其中得到不少亲人的关爱,童年是快乐的。

孔一杰父母考虑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当孩子到了小学的入学年龄,便将孔一杰接回自己所在的城市,入学做了小学生。

回到城市的孔一杰似乎并不是很适应城市的生活,也缺乏与父母团聚的喜悦和亲密,对此,父母倒是能理解,感觉随着孩子在家生活时间的推移,会渐渐与新生活融合为一体。但出于爱子心切,对孩子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父母还是给予了教育,并向孩子提出一些有利其行为改善的要求。

但孔一杰的表现不仅未向其父母期待的方向转变,反而出现了令父母担忧的新行为:私拿父母的钱,且数额较大;任性;并无特别原因地离家出走……于是,孔一杰父亲在其表弟的建议下,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孔一杰案例的主诊心理咨询师为某政府部门的公职咨询师,我因擅长与儿童的交流受邀对孔一杰的心理状况作出评估。

等候孔一杰及家长前来的时间里,主诊咨询师向我简短介绍了以上案例背景。

依约前来的孔家人数众多,不仅有孔一杰和父母,还有孔一杰父亲表弟一家三口,4位大人落座后交叉说着孔一杰的情况,而孔一杰与另一个个头比他略小的男孩靠坐在一起。

鉴于案例并非我主诊,且考虑家人的不当议论可能影响儿童的情绪,我与孔一杰去隔壁另一间咨询室进行咨询。

在与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后,我们开始了意象对话。

孔一杰以最放松的姿态闭上双目安歇在沙发椅上,在半休眠状态进入想象。

鉴于意象对话是个十分细致的过程,即使只是部分展示也会有很长的篇幅,为节省读者的资源,在此越过意象对话的具体操作步骤,直接呈现其归纳后的内容。

孔一杰意象中的草地:草地很宽很平整,草色青青,草不高,像那种街心花园里的小草一样,草地上虽然有花,但是,很少,是那种非常小的花,不仔细找看不到它;草地的另一边有条细细的河,看不见,能听到水流声;草地上有条长长的木头椅子,但没有人,草地很安静,是白天,但没有太阳,天空比阴天稍稍亮一点。

孔一杰意象中草地上的动物:一头牛,一头黄色的小牛,只有这一个动物在草地上,再没有其他动物了。牛觉得这里挺安静,挺好,嗯,是的,小牛感觉有点孤单,不过,它还是不希望有别的动物在这里,当然了,它其实可以接受小白兔的到来,事实上,小白兔来了后它还是喜欢的,小白兔也同样喜欢小牛。它们在一起玩,也没什么特别的游戏,却都很开心。玩的时候小牛比较喜欢听小白兔的主意,不过,若有危险的话小牛就会保护小白兔,因为小白兔比较小,没小牛的身体大,小牛应该保护它。

后来,天气变化了,下小雨了,小牛不怕,但它让小白兔躲到它身体下面替它遮雨,可是,小白兔告诉它下雨了就应该回家了。是呀,小牛怎么没想到回家呢?当然,家里有牛爸爸牛妈妈,它们出来找它了,小牛跑到草地上没告诉爸爸妈妈,它们以为它丢了,很着急,就出来找它了。是的,小牛是自己跑出来的,不过,它看到爸爸妈妈找到它还是很开心,它愿意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家。

最后部分,当小牛跟爸爸妈妈回到家后,我问它愿不愿意和爸爸妈妈说声对不起,自己不和爸爸妈妈说一声就跑到草地上玩,让父母操心了,告诉父母下次你会先和他们打招呼(往现实过渡)。小牛表示愿意。我说:“那么,和爸爸妈妈拥抱一下,道声晚安。”此刻,仍处于意象对话中的孔一杰说:“我累了,想休息了。”我再次引导后,孩子仍是这个回答,我改换要求:“明白了,你是男孩子,跟爸爸妈妈拥抱会觉得不好意思。那,可以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和他们说话吗?”孔一杰点头说愿意。在我的语言指引下,孔一杰伸出两手,我也伸出两手,代表他爸爸妈妈,然后,让孔一杰亲口说:“对不起,爸爸、妈妈,我自己跑出去玩让你们担心了,你们找到我我很高兴。下次出去玩我会告诉你们。”(注意:这一切都是在意象对话中,并非现实状态)案例分析:

孔一杰的个性特征便如意象中的小牛:身体健康、为人敦厚,但脾气较倔,遇事缺乏灵活性;小牛所看到的草地情景,反映了孔一杰内心的情绪状态,虽然不是阳光灿烂,但还算平静、祥和,意象中没有阴暗和恐惧、丑陋的画面出现,说明孔一杰的内心没有明显的冲突。他显然并不快乐,但也没有积郁的不良情绪;草地上的动物只有小牛,没有其他动物,也不想看到其他动物,反映了孔一杰并没有从现有的同伴关系中获得良好体验,故而,虽然觉得孤单,却并不期待有同伴,只是,当他愿意的时候,他喜欢和一只小白兔在一起(在意象对话后的询问里发现,这只兔子代表着和孔一杰同来的表叔家小他几个月的表弟),显然,他的印象里表弟比他聪明灵活,因而俩人一起时多是表弟在出主意,但这正是他所适宜和喜欢的关系,而且,当遇到天下雨这样的情况时,他会想到保护表弟,说明在同伴关系中,孔一杰是个肯负责的、与人为善的孩子。

小牛看到寻他而来的父母时感到高兴,说明孔一杰离家出走只是出于孤单,对家庭缺乏归宿感,但并没有对父母较强烈的不满。最后愿意对父母道歉也同时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当要求他拥抱父母时孔一杰有明显的阻抗,表现出了回避,说明亲子关系的疏离、不够亲密,但不必对这一点过于担心,因为,孔一杰愿意拉住父母的手,把抱歉的话说出口已表明他的内心是接纳父母的。

意象对话结束后,我对其结果与父母进行求证。

其一,父母提供的资料里,孩子有私自拿钱行为,反复多次,并且数额较大。可是,在意象对话中,看不出孩子有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也即是说,孩子并没认为自己拿钱是件不应该的事,是一件自己做出后会觉得羞愧的事。所以,我想知道,你们有没有忽略的其他情况来说明这一点?

孔一杰父母补充,孩子在乡下奶奶家时,一个婶子在村口开杂货店,这个婶子非常宠他,他自小就可以从她店里随便拿钱和食物,不会受到阻止和批评,婶子也打内心里不介意,甚至会主动说,喜欢什么就自己拿。

原来,孔一杰的以往生活经验告诉他,从自己家里人那拿钱拿东西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二,父母反映孩子离家出走,孩子自己也承认了,但在意象对话里同样也看不出孩子有对家人或对其处境强烈的不满,甚至在看到父母时很高兴,愿意回家,也能亲口道歉。对此父母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孔一杰父母说,找到孩子时孩子说,不喜欢城里,想回到奶奶家找那边的家里人玩。

原来,孔一杰的离家并不是对家人的排斥,主要是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在乡下老家的亲密感和归宿感。所以,当他感觉孤单时,萌发了回乡下看奶奶的念头。那次离家出走属于一时的情绪触发,并不具有严重的、蓄意的动机。但儿童的不良感受若不能及时化解,很难说此后的行为会不会得以发展。

案例备注

意象对话技术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意象对话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意象对话在以儿童为对象的心理咨询中尤其安全、快捷、有效,因为它不对儿童进行理智层面的剖析,不让儿童感受到威胁和压力,避免使儿童产生压抑和回避,且想象正是儿童的优势能力,在意象对话中,儿童是从潜意识层面用感觉语言和咨询师交流,因而得到的资讯最本质最真实。

找到最后一根稻草(绘画与叙事疗法)

唐菲儿,4岁女孩,幼儿园中班,场所回避,不仅不愿上自己原本所上的幼儿园,且排斥所有的幼儿园,包括不愿踏进任意一家幼儿园场所去玩耍。

唐菲儿母亲口述材料:唐菲儿自小就是个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不仅长得漂亮,人也乖巧伶俐,3岁时入园,集体生活也适应得很好,幼儿园老师也特别喜欢她,早操时的领队都是选的她。

所以,当前一阵子她说不想去幼儿园时,我只当她受了委屈一时生气,安慰安慰她就照常送她入园,哪知道她是真的不愿进园,哭得特别厉害特别伤心,我都不忍心了。

后来想,让她在家待着肯定是不好的,不能让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躲家里,那对孩子的将来也不好。所以,接下来我还是送她去幼儿园,哭得再厉害我也狠下心来离开,以为只要大人不在了,孩子哭哭也就算了,不料去接孩子时,班级的老师说这孩子一直坐在那里,断断续续哭了一整天,情绪就没好转过。

想弄明白她为什么这么难过这么坚决不上幼儿园,怎么问都问不出来原因,她就只会说,想妈妈了。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原因,孩子一定受到了什么特别严重的打击了。

后来想,给孩子换一家幼儿园上吧,结果,孩子的情况更重了,不仅不入园,连我们带她散步时看到某个幼儿园,要带她进去玩一下里面的玩具,她都死活不愿意进去。

实在不行,我们也考虑过让她在家待一年,以后直接上小学,可就怕这样下去她的情况还会恶化,到时候她再说也不上小学了我们怎么办?总不能让孩子在家躲一辈子吧?

咨询室观察结果,唐菲儿的各方面表现都很正常,其母亲证实,除了上幼儿园,其他方面孩子没任何变化,都和从前一样。